[ 劉樹德 ]——(2013-11-8) / 已閱6364次
憲法或者基本法是各個國家或者地區的最高位階法規范。因各國或者地區的制憲傳統、具體國情、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差別,各自憲法規定的內容、總體結構、具體表達形式均呈現出不同特點。就司法公開的具體規定而言,有些國家憲法就沒有對其作出相應的規定,例如,美國1787憲法、法國1958年憲法、德國基本法,等等。有些國家憲法則對其作了具體規定,例如,日本國憲法、俄羅斯聯邦憲法、巴西聯邦共和國憲法,等等。從若干國家憲法關于司法公開的具體規定來比較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認知。
司法公開的“司法”含義。有的規定為司法任何階段,例如《厄瓜多爾共和國憲法》規定,“司法的任何階段,審判過程及其判決都應當是公開的”;有的規定為“審理案件”,而沒有明確規定“判決”,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判決公開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法律中)和《土庫曼斯坦憲法》;有的規定為“審判的過程和判決”,例如,《大韓民國憲法》,或者規定為“審訊及判決”,例如,《日本國憲法》。
司法公開的“例外”情形。有的僅原則規定“只有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才可以不公開”,例如,《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憲法》,或者規定為“依法可以不公開”,例如,《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憲法》;有的對例外的情形作了明確的限定,例如,《大韓民國憲法》限定為“有妨害國家安全、安寧秩序或善良風俗的”,《日本國憲法》限定為“有礙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時”,《土耳其共和國憲法》限定為“基于公共道德或公共安全的絕對需要”;有的還對特定案件審判是否公開作出進一步規定,例如,《土耳其共和國憲法》規定“對未成年人的審判由法律作特別規定”,《日本國憲法》規定“涉及政治犯罪、有關出版的犯罪或本憲法第三章所保障的國民權利案件,一般應公開審訊”,《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憲法》規定“政治犯罪和新聞犯罪將于法院公開審理,并有陪審團出席”,《秘魯共和國憲法》規定“對涉及政府官員責任、通過媒體犯罪以及有關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的司法審判,一律公開進行”。
司法公開“例外”情形的決定主體。有的規定為有權制定法律的立法機關,例如,《愛爾蘭憲法》規定“但法律規定的專門案件和限制性案件除外”,《俄羅斯聯邦憲法》規定“只有在聯邦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才可以對案件進行不公開審理”,《荷蘭王國憲法》規定“除議會法令規定的情形外,審判應公開進行”;有的規定為立法機關和法院,例如,《以色列國基本法》規定“除非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法院依法決定不予公開”;有的規定為法院,例如,《大韓民國憲法》規定,“但有妨害國家安全……法院可以決定不公開審理”,《立陶宛共和國憲法》規定,“為保護私生活或家庭生活的秘密,或者在公開審理案件的情況下有可能泄露國家秘密、職業秘密或商業秘密的,法院可以進行不公開審理”,《葡萄牙共和國憲法》規定“為保護個人尊嚴與公共道德,或為保障法庭的正常秩序的情況除外,但法院應另外作出書面命令以說明其決定的理由”,《希臘憲法》規定“但法院決定公開將對公序良俗造成損害或者有保護訴訟當事人私人和家庭生活的特殊理由的除外”,《阿拉伯埃及共和國憲法》規定“除非是法院考慮到公共秩序和道德決定進行秘密審理”;有的規定為法官,例如《日本國憲法》規定為“如經全體法官一致認定……”;有的規定為法院和民事糾紛雙方,例如,《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憲法》規定“但法院裁定公開審判有礙社會道德及秩序,或者應民事糾紛的雙方要求不采公開審判者不在此限”。
司法公開的實質性要求即是否規定判決書說理。有的未對判決書作具體規定,例如,《印度共和國憲法》、《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有的對判決書作了具體規定,例如,《土耳其共和國憲法》規定“所有法院判決一律以書面形式作出,并附理由說明”,《比利時聯邦憲法》規定“所有判決均須說明理由”,《荷蘭王國憲法》規定“判決應說明其所依據的理由并向社會公布”,《西班牙王國憲法》規定“判決必須包含判決理由,并公開宣判”,《希臘憲法》規定“每一法院判決必須詳細地和完整地說明理由并且必須公開宣判……對于不同意見的公布應當是強制性的”,《巴西聯邦共和國憲法》規定“所有判決必須理由充分,否則無效”,《秘魯共和國憲法》規定“除單純的程序法令外,應對各級法院的判決作出書面說明,并明確說明可適用的法律及作出決定的依據”,《蘇里蘭共和國憲法》規定“所有判決都應陳述其所依據的理由,刑事案件的判決還應寫明作出處罰所依據的法律條文”。
綜上,各國憲法對司法公開的不同規定必然影響到司法公開的立法規定和具體實踐的不同,此乃客觀現實。但從國際共識來看,一些國際性公約或者文件對司法公開作的原則性規定,值得各國借鑒并努力實現之。例如,聯合國大會1948年12月10日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第10條規定:“人人完全平等地有權由一個獨立而無偏倚的法庭進行公正、公開的審訊,以確定他的權利和義務,并判定對他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1976年3月23日生效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規定:“所有的人在法庭和裁判所前一律平等。在判定對任何人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或確定他在一件訴訟案中的權利和義務時,人人有資格由一個依法設立的合格的、獨立的和無偏倚的法庭進行公正和公開的審訊。由于民主社會中的道德的、公共秩序的或國家安全的理由,或當訴訟當事人的私生活的利益有此需要時,或在特殊情況下法庭認為公開審判會損害司法利益因而嚴格需要的限定下,可不使記者和公眾出席全部或部分審判;但對刑事案件或法律訴訟的任何判決應公開宣布,除非少年的利益另有要求或者訴訟系有關兒童監護權的婚姻爭端”。就我國而言,憲法關于審判公開的規定在三大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規范性文件之中得到進一步具體化和細化,從而為司法公開實踐提供了明確的規范依據。近年來,隨著中央有關司法公開改革方案的強力推進實施,最高人民法院及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積極地、不斷地加大司法公開力度,延伸司法公開的廣度,拓展司法公開的深度,努力建設透明法院,打造陽光司法工程,為真正全面地履行黨和國家通過憲法對人民作出的司法公開的承諾奠定堅實的基礎,進而為實現“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工作目標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單位:最高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