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躍 ]——(2015-6-19) / 已閱7975次
試論機動車交通事故發生軌跡對當事人民事責任認定的影響
作者:趙躍 安徽華人律師事務所律師
案例:2014年12月3日15時許,甲駕駛小型客車,沿105省道由西向東行駛至105省道3公里100米處,與乙駕駛的摩托車發生碰撞后,碰到乙駕駛的轎車,致三車損壞、乙受傷的道路交通事故。事故經公安機關交警部門認定,甲承擔本起交通事故的全部責任,乙、丙均無責任。
在交通事故責任案件中,事故發生的軌跡各不相同,有的比較簡單,有的卻非常復雜比如像本文開頭案例中的三方事故情形。本文認為,事故發生軌跡不同必然會導致各方當事人承擔不同的民事責任。我們應當根據具體事實與正確適用法律來認定各方的權利義務關系而不能簡單機械地適用侵權責任法。
復雜的事故發生軌跡最少為三方當事人。本文作出以下案件設定,三方當事人名甲、乙、丙,甲、丙為機動車駕駛且享受所駕駛車輛的運行利益,乙為非機動車方受害人包括非機動車駕駛人和行人,三者在參與交通活動時的狀態為丙在前,乙次之,甲再次之。存在三方當事人的機動車交通事故中基本模型是甲在參與交通活動過程中,撞到乙,隨后乙撞到丙。另甲、乙、丙三方在事故中的所負責人共有八種,其中丙是否負有責任對丙是否承擔侵權責任具有討論價值。因此本文只討論此兩種情形。
一、丙對此次事故不負責任的民事責任認定。
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之規定,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方發生交通事故,機動車方承擔無過錯責任。責任的大小視非機動車方在事故中所負責任大小影響。關于本案,甲、乙、丙三方之中乙得請求甲承擔民事責任。
然乙是否有權請求丙承擔民事責任?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六條之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第七條之規定行為人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無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結合法條及法理,本文得以下結論:行為人客觀上實施一個行為造成受害人遭受民事權益的損害,而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過失甚至故意,則行為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機動車交通事故案件中,在非非機動車方故意造成交通事故前提下,機動車方對非機動車方承擔無過錯責任即為“法律另有規定”。則本文得如下結論:在非非機動車方故意造成交通事故的前提下,機動車方客觀上實施一個行為造成非機動車方遭受民事權益損失,機動車方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本文需提原因力的概念,原因力是指造成非機動車方民事權益損害的“機動車方客觀上實施一個行為”中的“行為”。然對于乙經甲撞擊后繼而撞擊丙車輛,丙車輛是否應該對乙承擔侵權責任?要解決此問則須明確丙實施了什么行為。丙實施的行為即為駕駛機動車且遵守交通規范,那么丙的行為能否作為造成非機動車方民事權益損害的原因力?本文認為丙的行為不能作為造成非機動車方民事權益損害的原因力,理由如下:第一、丙的行為是符合交通規范即丙對乙遭受的損害沒有過錯;第二、乙丙之間的撞擊對于丙是消極的,乙的損害是甲車輛撞擊造成的,且在丙無過錯的情形下乙的損害程度不具有擴大可能性。在實務中,有的法院在判決中認定丙須對乙承擔侵權承擔。其理由主要是依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損失”。但關于適用此條文的事實依據是“機動車一方”實施了可以作為原因力的行為。而丙的行為不是原因力,故不能適用此條文。
二、丙對此次事故負有責任的民事責任認定
經過本文以上論述,我們認為甲無論其是否具有過錯均應承擔侵權責任,因此我們討論丙是否應當承擔責任。在本案中丙的行為能不能作為造成非機動車方民事權益損害的原因力是其是否承擔責任的關鍵。本文認為丙的行為能作為造成非機動車方民事權益損害的原因力,理由如下:第一、丙的行為不符合交通規范即丙對乙遭受的損害有過錯;第二、乙丙之間的撞擊對于丙來說雖然是消極的,但乙的損害因丙的過錯而擴大。在此情形下,乙得請求丙承擔侵權責任。
關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的適用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規定了在非非機動車方故意的前提下,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方之間發生交通事故,機動車對非機動車方的損害承擔無過錯的賠償責任。該條文是基于非機動車方相對于機動車方的弱勢而作出的傾斜規定,以此達到公平正義之效果,但該條文亦犧牲了機動車方一定的利益。因此實務中我們應對該法條慎重適用。不能使其適用情形隨意的擴大,否則將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