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v国产v片大片线观看网站-国产v视频-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大片-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大另类-这里只有精品首页-真不卡网站

  • 法律圖書館

  • 新法規速遞

  • 法治中國背景下再論限制死刑適用范圍——從節約社會資源及維護社會家庭和諧新視角

    [ 黃峰 ]——(2015-9-25) / 已閱10503次

    法治中國背景下再論限制死刑適用范圍
    ——從節約社會資源及維護社會家庭和諧新視角
    黃峰
    (天津師范大學法學院,天津,300387)
    摘要:“死刑是否廢除”一直是備受爭論的話題,司法工作人員、專家學者等紛紛撰文著書發表自己的觀點,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在當前法治情況下,主張死刑絕對廢除是不切實際的,我們必須認識到死刑存在的現實意義,所以筆者主張進一步限制死刑的適用。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因此筆者認為在新形勢的法制建設情況之下,關于如何進一步縮小死刑適用范圍的探討應該再次提出,來廣泛征詢專家學者的意見,共同加速推進我國現代法治建設的進程。本文不僅通過從保障人權、節約司法成本、保護司法公信力傳統的思維角度來分析,而且首次提出從節約社會資源、促進社會和家庭和諧新的視角論證進一步限制死刑適用必要性。限制死刑適用可以更好地節約社會人才資源,保障社會資源先期投入的效益型,促進并保障社會與家庭和諧,爭取早日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法治之夢。
    關鍵詞:人權、法律效益、司法公信力、資源、和諧
    貝卡利亞在《論犯罪與刑罰》中提到:“濫用極刑從來沒有使人改惡從善,歷史上任何最新酷刑都從來未使決心犯罪的人們回心轉意。” 簡言之:規定死刑多少與威懾犯罪并不是成正比的關系。倡導死刑保留者提出:“死刑具有獨特的威懾效果,能有效的預防犯罪”。從大赦國際提供的數據來看,聯合國就1961年至1965年期間各國所發生的謀殺罪與死刑存廢間關系調查報告指出:謀殺案件的發案率與廢除死刑之間并沒有必然聯系。死刑在預防和威懾犯罪之一功能上效果甚微。再有上一世紀60年代美國死刑廢除論者通過對發生在保留死刑州和廢除死刑的州的監獄中殺人案件對比得出結論:前者數量大于后者。因而死刑并沒有起到遏制犯罪人再犯罪的作用。同樣,它對因犯謀殺罪被判刑假釋后又犯罪的統計分析表明:前者的比例同樣大于后者。因此保留死刑并不比廢除死刑收到更大的遏制殺人者再殺人的效果。[1]數據分析否定了那些呼吁保留死刑者的常識論斷“保留死刑可以威懾犯罪”。從以上研究證明可以看出:死刑絕對保留的觀點是不可取的,當然,死刑的絕對廢除又不符合當今中國司法的實際,所以筆者認為:應該進一步限制死刑的適用范圍,使我國的法制建設逐步與世界先進的法治國家接軌。
    一、死刑廢除的利弊分析
    下面筆者從四個方面論證限制死刑適用的必要性。
    (一)死刑廢除與司法成本的關系分析
    任何一項立法,一件法律規定,總會消耗一定的社會資源,總有一定的成本,包括在立法、守法、執法、司法方面人員、時間、金錢、裝備等的投入。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將一筆資金用于甲領域,就不能用于乙領域。因此,應當將資源用于最需要的地方,并實現法律活動社會投入的最大社會產出。當然在這里,法律效益不僅僅指法律的經濟效益。法律效益除了包括法律經濟效益,還包括法律的政治效益、倫理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各種效益的統一。
    在死刑案件的立案到最終由最高法做出死刑核準執行過程中所投入的司法成本是個巨大的數字。我國法律規定對于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的管轄權屬于中級人民法院,所以中級人民法院在審理死刑案件中在設備、人員配置等方面上都要投入巨大的司法成本。而這些成本的花費是否值得還處于不確定的狀態,因為我國的審判機制是兩審終審,若犯罪分子對于一審判決不服,可以在法定的上訴期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假如二審認為一審判決有誤,那么一審司法成本的投入就會變得一文不值。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了“上訴不加刑”原則,因此,被判處死刑的被告人上訴率非常高。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顯示,各級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刑事案件1317件,各級法院對518名公訴案件被告人和260名自訴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無罪。由此看出,除核準死刑外再考慮改判和再審案件中所產生的司法成本費用是不可忽視。以上分析是建立在一審判決確實存在錯誤的情況下,但是一審法院對于死刑案件總是慎之又慎的,一般不會發生錯誤。如果一審判決正確,二審程序從客觀來說就是白白浪費司法資源。考慮到司法成本的巨大投入與其效果,所以筆者提出進一步縮小死刑的適用范圍。
    (二)廢除死刑與司法公信力的關系比較研究
    在司法實踐中,雖然嚴格控制死刑的適用,講證據,力求事實清楚、證據確鑿,但是還是存在個別冤假錯案,如:張氏叔侄被控強奸殺人一案。假如:冤假錯案中的當事人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他們就沒有機會通過不斷地申訴讓司法機關還自己一個清白。 “遲來的正義非正義”就是這個道理。正是因為當時張氏叔侄沒有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所以才有了后來的沉冤得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死不能復生。否則造成的嚴重后果是難以彌補的,司法公信力的缺失將得不到補正。通過這個案件,我們看出限制死刑適用在這種情況下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當今社會已經不是“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的野蠻時代,否則司法公信力將會喪失殆盡,我們司法機關的公正的基石將會徹底陷落,我們不要因為某地的某起個別冤假錯案而湮沒了整個司法機關為國家法治事業的投入與付出。
    同樣,2014年12月15日,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宣布:呼格吉樂圖無罪,該案被證明是冤假錯案。可是案件當事人呼格吉樂圖已經被執行死刑18年,遲來的正義已不能換回這個無辜人的生命。因為個別司法工作人員和公安機關個別工作人員的急功近利,讓無辜的第三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何嘗不是故意殺人呢?在提倡重視保障人權的今天,我們在立法與司法實踐中該進一步限制死刑的適用。
    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如何保證司法的公信力?筆者認為:杜絕冤假錯案的發生,不讓民眾對司法的既判力產生疑問,就是最大的司法公信力。[2]試想,如果冤假錯案屢禁不止,如何讓民眾相信司法機關。更糟糕的情形是無辜的當事人被執行死刑后查明該案件是冤假錯案,則會對司法的公信力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相反在這種情形下,限制死刑的適用則給司法機關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同時也可以讓喪失的司法公信力得以重拾。筆者認為:判處某犯罪分子死刑可能不會提升司法的公信力,但是一旦錯誤判處某無辜的人死刑,則會大大降低司法機關的公信力。此時,進一步縮小死刑適用范圍可能是最佳的選擇,使其在絕對廢除死刑與絕對保留死刑之間有一個折中的處理方式,符合現在的國情。
    (三)限制死刑適用與社會資源的關系分析思考
    “限制死刑適用與社會資源有什么關系?”可能很多人存在疑問,其實這是最容易被大家遺忘忽視的部分,也是最不容易想到的方面。這也是筆者提倡限制死刑適用所持的主要觀點。
    眾所周知,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口多,資源少。面對這種國情,我們更應該珍惜我們每個人所享受的資源,實現其價值。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的各個時期在不同的方面,如:學習、生活等都占用了巨大的有限的社會資源。試想,如果一個人成年后因為犯罪被執行死刑,那么在該犯罪人被執行死刑之前所有的社會投入和其所享受到的社會資源都歸于零。相當于這些資源在該人身上沒有發揮我們所期待的對社會有用的價值,此前投入在該罪犯身上的資源就白白浪費了。尤其是在當今面臨如此嚴峻的資源問題和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中,這種無形的資源浪費是我們現代在面臨資源緊缺的情況下所不能忽視的。
    具體來講,如果一個被執行死刑的罪犯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從小受過良好得教育,獲得過學士、碩士甚至博士學位,那么在他享受了如此多的教育資源之后,還沒有為社會創造財富,也沒有實現先前投入資源所能夠產生的價值,罪犯因為被執行死刑立即執行,之前享受的無形的與有形的社會資源瞬間化為烏有。那么,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是不公平的,簡單來說,你在享受社會為你提供有限的教育資源的同時,意味著有一個人沒能有機會接受教育。下面筆者具體舉一個案例來說明一下,如鄭道訪案件。鄭道訪原為某省交通廳副廳長,重慶大學特聘博士生導師。他多次因技術工程創新,善于節約工程資金而受到組織嘉獎。但是,鄭道訪在擔任領導職務期間非法收受他人賄賂621.2萬元、美元10萬元等不能說明其合法來源。為此,中級人民法院判處鄭道訪死刑,并處沒收財產,剝奪政治權利終身,被告人提出上訴,高級人民法院維持原判。從上述案例中不難看出,鄭道訪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受到過高等教育,并且為社會做出過貢獻,固然罪有應得,為什么我們不能找出另一種懲罰機制,不讓其執行死刑立即執行,而讓他繼續服務社會,做一些技術的創新,讓他曾經享受過的社會資源不至于白白浪費。讓他可以用他的知識來回饋社會,[3]或許這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誠然,我國《刑法》中已經在經濟犯罪的相關法條中廢除了死刑,但是筆者所想要表達的,不僅在經濟犯罪中應該廢除死刑的立法規定,在其他的相關犯罪中也應該進一步限制死刑的適用。依鄭道訪案件為例,表明限制死刑適用不僅有利于體現法治國家保障人權的立法宗旨,更有利于實現社會資源的充分有效地利用。筆者相信: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逐步完善和社會大眾認識的提高,進一步限制死刑適用的步伐不會太遠。
    (四)限制死刑適用與促進社會和諧的關系分析研究
    筆者主張:判處某人死刑立即執行并不能真正的促進社會和諧并且這種和諧是非常短暫的,而且僅僅只是一種所謂的心理上的和諧。相反,廢除死刑才能從根本上促進社會和家庭的和諧,并且這種和諧是長久的、可持續的。不可否認的是,對于罪犯執行死刑立即執行固然是對受害者家屬的一個交代,給他們受傷的心以安慰,平復他們憤怒的心情。但是這種主觀心情上的交代只是暫時的,并且價值也是甚微的。我們當今所倡導的和諧社會追求的是一種可持續的長久的和諧。所以筆者認為:保留死刑與和諧可持續之間是背道而馳的。因為,一旦被害人死亡,那么整個家庭必然遭受到巨大的打擊。尤其是如果受害人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那么這個家庭必將會支離破碎,隨之而來的是老人贍養、孩子撫養等問題。這些問題如何解決?這又是我們所不能逃避的問題。進一步來說,這將會給社會造成嚴重的負擔,不利于社會家庭和諧。基于存在的此種問題,筆者提出:如果通過限制死刑適用,加害者沒有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司法機關可以讓犯罪人以自己的一技之長或者自己的體力來為被害人家屬創造財富,提供一些經濟上的救濟,讓受害人全家不至于因為受害人的離世而變得支離破碎,畢竟生活還在繼續,我們必須著眼于實際。而且,犯罪人也可以減輕一下心理上的罪惡感,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贖罪,求得被害家屬的原諒。從人性的角度來說,這是最好的選擇并且也是現代法治國家所應鼓勵和提倡的。而且,筆者認為這才是對死者最大的告慰,而不是簡單地一命償一命。
    再比如:有句古老的法律格言:“有犯罪必有被害,有被害必有救濟。”, “呼格”案件中遇害女孩家屬至今無任何救濟。被害女孩楊某的家屬無錢安葬女孩,楊某的大哥想不通:為何作為受害人,自始至終我們一分錢的賠償都沒有。刑事被害人及其家屬在受到不法侵害后,得不到經濟補償,遭遇二次傷害的案例十分常見。在邱興華案件中,生活極度困難的被害人因邱興華的一句“我愿意賠,但我沒錢”而陷入無底深淵。馬加爵案中,對被害人家屬82萬元的附帶民事賠償,也因無法兌現而變成一張“白條”。而在李昌奎和賽銳案中,被害人家屬所得到的賠償也很少。根據官方公開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刑事立案數在400萬件以上,被害人群體龐大。其中,約有300萬被害人及其親屬得不到任何賠償,生活非常困難,被比喻為“黑暗中獨自哭泣的人”。而國家司法部司法協助外事司司長郭建安更直言,實際上受過犯罪侵害的群體的數量比官方犯罪統計推算出的群體數量要大得多。
    筆者認為:我國的刑事法律懲罰和救濟機制中存在嚴重的立法漏洞。被害人緣何得不到應有的救濟,這才是我們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基于此考慮筆者提出進一步限制死刑的適用,由加害者來救濟受害人家屬,此種良性循環既不會違反最基本的人性、人倫,也不會給國家、社會造成負擔,更加有利于建設和諧社會,彌補我國法律的漏洞。
    二、限制死刑適用與罪行相適應的矛盾解決途徑
    (一)立法上改革刑罰處罰方式—不能假釋的無期徒刑代替死刑
    美國主張廢除死刑的學者專家認為:我們可以改變刑法的處罰方式,他們建議立法者將死刑改成不能假釋的無期徒刑。筆者認為在我國是可以行得通的,結合上面提到的,如果把死刑替換成不能假釋的無期徒刑可以很好解決上面提到的一系列問題。
    首先,犯罪人被判處不能假釋的無期徒刑可以節約國家關于執行死刑方面的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投入,避免司法成本的不必要浪費。其次,不能假釋的無期徒刑可以給存在的冤假錯案有得以改正的機會,使司法機關有機會挽回司法公信力,而且最關鍵的是給無辜的當事人以救濟,還無辜者以公道。再次,在社會資源問題上,用不能假釋的無期徒刑這種執行方式也是最佳選擇,這不僅給了犯罪人得以改錯的機會更加兼顧人性和情理的要求,而且可以通過充分發揮犯罪分子的專業知識、一技之長或者通過自己的勞動力為國家、社會創造財富。當然,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給受害者家屬以物質上的救濟。比如我們可以創新一種機制,通過犯罪分子自己的勞動收入來救助受害者家屬,為受害者家屬提供經濟上的幫助。現在國家的保障體系還不健全,并沒有健全的保障受害人家屬的相關政策,如果僅靠判處犯罪人民事賠償還是遠遠不夠的,況且一般而言殺人犯家庭并不富裕,就算判決其承擔民事賠償也只是一紙空文,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執行。所以從這一層面上考慮,廢除死刑也是必要的。這將更加有利于維持受害者家庭的穩定,使得老幼有所養,從而減輕了國家與社會的負擔,促進社會、家庭可持續性和諧與穩定。
    從人倫情理的角度來說,加害者的父母、妻子、兒女也是無辜的,因為犯罪分子一時的錯誤就讓父母失去兒子,妻子失去丈夫,兒女失去父親。對犯罪人執行死刑,不僅受害人家庭承受巨大打擊,犯罪分子的家庭注定也會支離破碎,老幼無所養,這難道是我們想看到的嗎?在提倡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的今天,難道又要讓另一個家庭付出支離破碎的代價。
    (二)突破“一命償一命”傳統意識
    “一命償一命”亙古有之,這是從古代傳承到現代的普遍的法律意識,當今那些呼吁保留死刑的人最主要的依據就是“殺人償命”的傳統認識。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權研究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一命償一命”的傳統意識已經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法治實踐的要求。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依法治國的提出標志著我國法治事業又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那么相對應的國民的法律素質是否應該跟隨社會發展的步伐呢?答案是肯定的。新形勢下,我們應該摒棄那些與依法治國相背離的錯誤認識,加強法律思維的培養,更好的權衡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保持三者之間的有機統一。
    (三)發揮媒體的強大輿論影響力
    國民的認識的轉變是需要過程的,這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過媒體的宣傳循序漸進的來推進,畢竟就現階段來講,完全廢除死刑也是不可能的。具體而言:媒體可以多多報道國外一些廢除死刑的國家的案例,讓國民了解到廢除死刑也可以做到罪行相適應,相較保留死刑來說,進一步縮小死刑的適用范圍應該是更佳選擇,并且社會大眾也會接受。再有,另一方面媒體可以多多報道那些因為失去親人并且得不到有效救濟,因而家庭(犯罪人和受害人)面臨支離破碎的境況,給社會大眾以理性思考的機會和余地。
    (四)提高公民法律意識 做好法律知識普及工作
    隨著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依法治國的方針要求,如何將這一要求貫徹到實處,這就需要大力做好宣傳工作。做好各方面的法律相關配套措施建設,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普法教育深入農村,走進大山深處,讓那些偏遠農村的公民可以了解到法律。法律意識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項長久的工作。需要我們每一個法律工作者擔負起我們的社會責任,肩負起時代的使命,為我國依法治國新篇章的展開貢獻在即的一份力量。
    《刑法》修正案九正在審議中,值得注意的是立法機關擬將取消九種死刑。這標志著我國法治和人權建設又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筆者相信隨著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進一步限制死刑的適用的趨勢不可阻擋,到那時中國的法治事業將會在世界法治事業發展過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曾賽剛:《死刑的比較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2]:陳興良:《中國死刑檢討——以“槍下留人案”為視角》,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版
    [3]:趙秉志:《中國廢止死刑之路的探索-以現階段非暴力犯罪廢止死刑為視角(中英文》,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Again on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imit the scope of the death penalty- A New Perspective from the conservation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maintain social and family harmony
    Abstract: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has been a highly controversial topic, judicial staff, experts and scholars write books have written to express their views, to form a contending situation. In the current case law, advocates the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is absolutely unrealistic, we must recognize the existence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eath penalty, so I advocate further restric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Eighth session of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presente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rule of law China, so I think that under the legal system in the case of the new situation, and to explore how to further refine the scope of the death penalty should be reintroduced to extensive consultation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together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our modern rule of law. This paper not only through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saving the cost of justice, to protect the credibility of traditional thinking judicial perspective, and from the first time to save social resources to promote social and family harmony new perspectives demonstrate the need to further restrict the application of death penalty. Limiting application of death penalty can better save social human resources, social resources upfront guarantee of efficiency, promote and guarantee social and family harmony, for the early realization of the dream of the China Law rejuvenation.
    Key words: Human rights, legal effect, judicial credibility, harmony, resources

    ==========================================

    免責聲明:
    聲明:本論文由《法律圖書館》網站收藏,
    僅供學術研究參考使用,
    版權為原作者所有,未經作者同意,不得轉載。

    ==========================================

    論文分類

    A 法學理論

    C 國家法、憲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經濟法

    N 訴訟法

    S 司法制度

    T 國際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圖書館

    .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多野结衣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一区二区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19禁在线观看2021 | 成人免费视频国产 | 99精品高清不卡在线观看 |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男女午夜视频 | 怡红院视频在线 | 在线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高清不卡 | 成人男女视频 | tube69xxx最新片 | 久艹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精品香蕉综合网一区 | 国产盗摄一区二区三区 | 三级网站在线 | 久草免费新视频 | 午夜毛片网站 | 免费99视频有精品视频高清 | 香蕉成人在线 | 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国产片在线观看狂喷潮bt天堂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欧美午夜毛片a级在线 |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高清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 | 美女视频网站黄色 |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欧美久久精品 | 久夜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26u | 日韩亚洲欧美一区 | 免费视频99| 成人在线免费看 | 欧美在线日韩在线 | 她也啪在线视频精品网站 | 99热在线获取最新地址 | 在线观看的毛片 | 久草免费资源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