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赫少華 ]——(2017-5-12) / 已閱8712次
到此,或許又應該凌亂了。
但解決的方法很簡單,找出最高院公布的正式版本,問題是,去哪里找?
截止2017年5月12日,在有限的檢索資源中及萬能朋友圈,據說(法辦【2011】442號)正式版本(截屏及文字版,據說另一數據庫中有收錄)中,從形式上看,明確的差異是沒有類似第1、7、59等條款編號,即版本格式不同。
再對比一下內容,前述天津、重慶裁判文書中援引的內容存在,但條款并不是第7、59條,而是散落在“八、關于勞動爭議案件”、“三、關于其他物權糾紛案件…(一)關于違法建筑相關糾紛的處理問題”。
當然,該“正式版”中沒有見到網傳版本中的27條內容。
那么,法院在援引該文件時,使用的法律依據及版本(譬如第7、59條)基于何處或渠道獲知?如何甄別及獲取權威法律文件文本?最高院審判紀要等文件,有無正式的發(公)布流程或官網?或許是該案件發酵后,律師更關注的問題。
法律文件真假的甄別,在實務中難度頗大,主要是大家獲取法律文件的渠道并不統一。
如同列舉的司法判例中,當事人舉出援引的法律文件,多是網上流傳的,真真假假,半真半假。
律師工作日常,尤其是在知識管理中,甄別存在與否、是否失效,往往要集中大量的資源核對,即便如我前述,做了初步的對比分析,若沒有最高法院判決中的直接否定,你又怎么肯定手頭的版本條款半真半假呢?
當然,也不會相信如假包換,畢竟數據庫中也沒收錄。若該文件確實重要,可找相關人士詢問核實,譬如檢索能手、行業專家等,但也只能作為參考的砝碼。
按理,此處應推薦一個相對可靠的方法或數據庫,才較為應景。
但煞風景的是,對于另一個文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程序中多個債權人參與分配問題的若干規定】在法律實務中的應用,你有過疑惑嗎?
首先,是否存在;其次,判決中法院援引過嗎?嘗試檢索,對比分析一下。
總共2頁 [1] 2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