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竽 ]——(2004-5-9) / 已閱34728次
所謂思想意識的再社會化,是指欲使監獄民警從“監獄化”的人變為“社會化”的人,就必須使其具有與世界豐富性相適應的感覺、思維能力、獲得和享受最新的社會文化的能力。這也可以視作世界觀的問題,一個人如何認識這個世界,決定了他的行為模式,決定了他在這個世界上的角色定位。一個思想僵化保守的人,不可能對現有的制度和體系有所創新,有所突破,不可能作出創造性的貢獻。因而,思想上要破除一切條條框框,要善于博采眾長,要以“拿來主義”的態度接受并過濾一切有價值的觀念為我所用。
所謂實踐活動的再社會化,是指實踐活動必須超越狹隘的封閉的地域性局限,將一切實踐活動都納入到社會的視野和更廣闊的空間背景中,體現出執法活動的開放性。這是由法律社會化決定的。法律社會化決定了監獄工作必須以社會發展為基點,向社會各領域、各層次、各方面擴張功能,同時使社會力量廣泛介入監獄工作。(8)在這種形勢下,民警的所有活動都必須拋棄過去那種封閉的行為模式,真正將自己作為社會成員的一部分,將自己的實踐活動作為改造社會活動的一部分。
所謂工作成果的再社會化,是指民警一切工作的終極目的都要圍繞社會需要這個中心。過去我們把“三防”工作作為監獄的中心工作,這其實還只是強調監獄內部的穩定和安全的問題,沒有把社會對監獄的需要作為工作的重點。社會需要監獄能夠把罪犯改造好,使之成為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守法公民。盡管這不是監獄單方面能夠做到的,但畢竟我們應將此做為衡量工作成果的唯一標準,以此為中心開展其他相關工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本位主義的誤區中解脫,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大力支持。
五、監獄民警再社會化的階段
從人類社會化的一般規律上講,監獄民警的再社會化可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熏染影響期——揚棄整合期——改造外化期——成熟運用期。(9)
在熏染影響期,民警要主動參與社會活動,在廣闊的社會大環境中接受社會文化的熏陶和濡染。首先是認識別人。我們對自己和世界的認識往往是從認識別人開始的,對別人認識得越深刻越全面,就對自己認識得越全面越深刻。由人及事,由近及遠,由局部地區到整個社會,人只有在社會的大舞臺上,才會感覺到自己智力和才能是否超群,感覺到自己在整個社會中處于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社會文化的特點,進而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必要的調整。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監獄機關以開放和公開的姿態實施監獄工作社會化,為我們廣泛接受社會大環境熏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
在揚棄整合期,民警根據自己的內在心理結構和主觀判斷,盡量對社會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進行吸收,并經過變形和轉化,從而形成作為社會人的個人所具有的內在獨特的個性傾向。這種個體的獨立精神,才給大到整個人類社會小到每個人生活的小環境帶來無窮的活力。而監獄民警從整體上看恰恰缺乏這種獨立精神。當然,這種獨立的精神,不再盲目地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能夠認識到個體獨特性與社會文化、社會精神的差異所在。
在改造外化期,民警要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按照社會主流文化模式對監獄監獄文化進行必要的改造。這個過程是痛苦矛盾和令人振奮的過程。一方面,民警生活在監獄這個小社會中,必須受制于習慣勢力(中性概念)的約束,想方設法使自己的心理和行為被監獄集體所接受和認同。另一方面個體獨特性又要求民警對司空見慣的東西有所突破,必須將獨特受到社會熏染的個性外化為監獄文化的一部分,進而對其中不科學、非法治的因素進行改造,推進監獄的改革創新。
在成熟運用期,其主要任務是通過參與社會活動,將被民警改造創新過的監獄文化推向社會,融入到社會主流文化中去,并使之成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至此,監獄民警的心理和行為模式,不僅與監獄文化相融合同化,而且與社會文化相融合同化,從而完成了社會塑造個人,個人改造發展社會的社會化過程。
這四個過程并非孤立存在,也并非單向流動,而是個循環往復、環環相扣的過程。
六、準確把握監獄民警再社會化的參照物
任何工作的開展都不能建立在自我想像中,一定要有所參照。
梁啟超在論人的社會化時,提出從文化發展的視角看,人的社會化,其實質就是人類文化的轉移。因而在當時,他認為應該將學習“西學”作為人的社會化的重要內容,換句話說就是將“西學”作為中國人社會化的參照物。(10)雖然這種提法有其片面性,但是卻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社會化一定要以人所處的小環境以外的文化為參照,否則其社會化或再社會化就是自欺欺人或功效甚微。因而,監獄民警的再社會化必須以“社會生活”為參照物。如果說過去,我們對這樣的參照物很難把握,那么今天我們完全可以借助信息的網絡化和全球化便利條件,消減時間和空間的障礙。我們不僅可以通過網絡了解中國大陸監獄的情況,而且可以了解到港澳臺地區的監獄情況乃至外國監獄情況;不僅可以監獄發展動態,而且能夠學到一切先進的文化。
在選定參照物后,我們還應防止有人借再社會化之機,以種種美麗的借口,將糟粕視為精華,將無聊當成高尚。要時刻謹記民警再社會化不是拋棄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職業道德,而是不斷增強“三德”觀念。
我們必須時刻感到形勢的緊迫,必須清醒地看到監獄自身文化局限性,尤其不能因為監獄的特殊性而拒絕學習新的理念和經驗,將自己自封于先進的人類文明之外。
七、監獄民警再社會化的途徑
(一)監獄民警社會角色要正確定位。過去,我們總是把監獄、警察、法庭、軍隊作為國家機器來運作,而監獄警察更是專政工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把人工具化的理論,導致了監獄民警社會角色的缺失。因為工具要由別人來操作,不需要更多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極易使民警迷失自我,以致于出現“大公無私”、“公而忘私”等十分絕對化、缺乏客觀性的評價標準。個人的特色被所謂的“集體”力量所淹沒,個人的社會角色定位只能局限在監獄小圈子里。事實上,法治的社會里,作為警察不能把自己的角色定位過分政治化,而應該以職業者的形象活躍在社會活動中。如“110”曾一度作為“匪警”的形象出現,但現在成為便民服務的形象。這是時代選擇的結果,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工具化的角色定位不可避免地造就“監獄人”,而一旦有了職業化角色定位,便與社會上其他職業者有了平等的交往基礎,進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
(二)保障民警有足夠的自由支配時間。我們的生命是以時間和空間的方式存在的。因而,民警的再社會化也需要以充分的時間為條件。由于建國以來,中國監獄工作者的工作強度一直比較大,民警的自由時間相對較少,“兩眼一睜忙到熄燈”曾一度是監獄民警生活狀態的生動寫照。這樣的狀態下,使監獄民警幾乎無法參與豐富的社會交往活動。
一個人要認識社會,非要親自廣泛參與社會活動不可。盡管一個人不可能與社會各個領域都直接發生聯系,但是這里面仍然有一個量的問題,過去我們往往對此沒有足夠重視。我們曾經將監獄民警看作機器,可以不知疲勞地轉個不停,并將此作為“奉獻”的代名詞。但隨著監獄物防技防水平的明顯提高,監獄民警具備了從枯燥的重復性勞動中解脫出來,自由支配業余時間的條件。保證民警有充足的休息時間,也成為從優待警的重要內容之一。然而,由于監獄體制改革尚未全面鋪開,監企不分問題仍然困擾著監獄民警。為了完成生產任務,許多監獄民警不得不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此種狀況并非個別現象。有人在網絡論壇中質疑道:“難道監獄警察不受勞動法的保護嗎?”響應者眾多,大有向有關部門叫板的味道,其言辭中的無奈和郁悶情緒令人擔憂。誠然,保證時間是做好工作的基本條件,但是,物極必反,一旦使民警身心疲憊,忙于應付,其工作效率也是可以想見的。實際上,光保障民警的休息還遠遠不夠,而是要保障民警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俗話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功”,給民警多些自由支配的時間,使他們有機會與社會廣泛接觸,深入地學習新的社會文化,就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監獄工作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
為了保證民警學習時間,司法部出臺了民警隊伍建設綱要,在綱要中規定,每名民警三年內的脫產學習時間不少于三個月。此規定實質就是為民警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學習時間,這為民警再社會化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當然,這還有待于監獄體制改革的到位,特別要解決好監獄民警編制過少、民警專業化水平過低、監企不分等問題。在此之前,監獄領導務必要從舊的思想觀念中解放出來,不能以時間的長短來衡量一個人的工作積極性,而是要以是否善于利用新的知識,對工作是否有所創新有所突破作為衡量標準。
(三)努力培養民警健康的心理素質。有人認為,一個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心理、社交三大要素。(11)很顯然,民警的再社會化實踐屬于社交范疇,而社交以健康心理素質為基礎。有了健康的心理,才會有高質量的人生。什么樣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心理呢?具體而言,就是要有廣泛的活動興趣、融洽的人際關系、健康的自尊情緒、積極的進取精神和穩定的工作熱情。(12)僅就健康的自尊情緒而言,我們發現,在與社會人員交往的過程中,民警普遍有一種自卑的心理,總感到低人一頭。因而也自然難免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梁啟超曾指出:“自尊者,本人道最不可缺之德”。對于個人,只有自尊才有自愛,才能與他人平等相處,其思想才能與社會發展同步。作為一個單位,只有全體人員都是自尊的人,才能把單位建設好。可見,培養民警健康的心理素質是民警再社會化的必備條件之一,也是促進民警再社會化的當務之急。當然,民警的再社會化與造就民警健康的心理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二OO四年五月
鄭重聲明:
本文為作者辛勤筆耕之結果,系第一作者監所管理專業第二學士學位畢業論文的草稿,僅供同仁批評指正或參考,嚴禁任何人以任何方式進行抄襲或剽竊,一經發現,作者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維護本人的知識產權。
作者簡介:
總共3頁 [1] 2 [3]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