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京柱 ]——(2004-6-23) / 已閱12499次
企業改制中的若干法律誤區
劉京柱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進企業資產優化配置是當前企業改制的主要目的,但毋庸質疑的是在一些地方卻把企業改制作為逃廢銀行貸款等債務的手段,以至陷入了濫用改制政策、規避法律的誤區。從人民法院民、商事審判和執行案件中發現企業改制中的法律誤區主要表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一、“越俎代庖”,企業上級主管部門包辦改制,搞“拉郎配”式兼并或任意處置企業財產,強行申請宣告企業破產等。
二、關聯公司通過關聯交易實行資產轉移、債務嫁接,混淆母子公司資產,搞破產逃債。如,有的控股集團公司利用其對子公司的控制管理地位,通過關聯交易和賬面處理,將子公司的資產轉移到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造成該子公司的償債能力降低。
三、“抵債轉租”欠規范,損害了部分債權人的利益。即對有多個債權人的債務人,為償還一個或幾個債權人(如某貸款銀行)的債務,由債權人收取債務人的產權充抵陳欠,然后返租給債務人或轉租給有經營能力的其他企業法人。
四、任意撕毀勞動合同,不依法妥善處理企業欠職工的工資、集資款、風險抵押金、勞保費用等。有的還有意懸置、模糊勞動爭議,以至發生職工逾期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訴,被裁定不予受理后雖仍享有向法院提起訴訟的程序權,但往往因無正當理由逾期而被駁回訴訟請求,喪失實體上的勝訴權,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
五、企業“內部人”損公肥私,借改制之機搞“權力股”或聯袂“演雙簧”,故意虛報費用和債務、低價評估資產,降低資產價值,進而買斷企業產權。
六、“懸空、棚架”企業債務,搞“脫殼經營”。即采用“分立”、“承包租賃”、“大船擱淺,舢板逃生”等方式找一個無經營能力的空殼單位承攬債務,把有效資產分離出去逃廢債務;有的改換或另立一個新企業名稱、重新辦理營業執照,新公司不承擔原公司債務,從而懸空債權。
七、打著企業改制的幌子,千方百計地尋求“婆婆”保護,規避法律,逃避債務履行。如以企業改制為由,企業主管部門要求當地法院制發文件暫緩受理和執行改制企業為債務人的經濟糾紛案件,已經受理的要暫緩審理,待重新確定權利義務主體,改制企業進入正常運轉后,再恢復審理和執行。這一做法使改制企業享有了法律之上的特權,助長了逃廢債行為,擾亂了正常的經濟法律秩序,其實質是一種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
八、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不經三分之二以上董事出席董事會并由出席董事會會議的董事一致通過作出決議,就轉讓注冊資本或中止、解散企業或申請宣告企業破產。
九、中小企業改制中“一人公司”出現,即名義上是由兩個以上五十個以下股東共同出資,接收企業產權成立有限責任公司,實質上卻由一人出資經營,他人出名湊數,使本應承擔無限責任的個體工商戶、私營獨資 企業搖身一變成為負有限責任的公司。
十、“償外必先安內”,以改制不能影響內部穩定為名,違反國家規定,濫用有關政策,債權回收后不還外債,優先償還內債。如對非國務院確定的“企業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內的企業及試點城市中非國有工業企業在破產中,套用有關政策,把企業破產前向企業職工的集資款(不管是資本性的還是借款性的)均作為企業所欠職工工資處理。又如,有的企業訴訟追債的積極性不高,原因就在于存在“三角債”,怕回收來的債款自己不能支配,被法院執行給了自己的債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