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升權 ]——(2004-7-9) / 已閱26418次
實施憲政,必須約束國家權力,建立有限政府。對國家權力的控制是憲政的核心與基礎。這是由國家權力的兩面性決定的:一方面,國家權力是社會秩序的維護、政治社會價值實現的最有力保障,體現為“一種組織性之支配……是制定法律,維護法律與運用法律之力。”⑽另一方面,國家權力具有消極的一面。權力的易擴張性會使沒有約束的權力成為最有害的權力。國家權力若沒有約束,就有可能破壞社會秩序、阻礙社會進步、妨礙人權的實現甚至否定人權。
政治的運行與實現主要依靠行政權力的行使。要實現政治文明,就要實現行政權力的文明行使,也就是需要對其施加制約。“要保證政府的權力受到控制,以使政府的權力行使不致摧毀政府權力有意促進的價值。”憲政制度正是體現了政治文明這一核心要求。
在我國,由于多種原因的存在,憲政建設還很緩慢,阻力重重。而憲政又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憲政建設也就是政治文明建設的核心與關鍵。要實現中國政治文明就必須加深對于憲政建設的認識,加快憲政建設的探索。以憲政的實現來帶動政治文明的實現。
五 憲政建設的困難與探索
如上文討論,憲政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憲政建設是建設政治文明的首要問題與關鍵問題。因此,筆者打算在本文的余下部分簡單討論一下個人對中國憲政建設的思考。
(一)我國憲政建設的難點
在我國,對憲政建設的關注與廣泛討論應該說大致是從20世紀90年代才公開進行。十多年來,在理論上,憲政理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憲政知識在學界已經上升為一種顯性學識,而且吸引了法學、政治學以外的諸如經濟學等其他學科的學者的加入研究與探討。但在實際方面,憲政制度卻發展的極其緩慢。這也許與憲法、憲政在中國屬于引進的有關。如果想在本土存活需要漫長的歷史來為之創建相應的環境;也需要社會各界的主動參與與推動。
憲政建設的困難因素眾多,甚至多到了難以列舉。筆者粗淺的從宏觀上分析后認為,憲政文化的幼稚、憲政建設動力的缺失及一些重要的前提性制度的不健全是目前最為突出的也是亟需解決的困難。
1.憲政文化的幼稚
憲政文化的幼稚是指奠定憲政制度根基的如公民權利意識、權力有限觀念等思想文化意識在社會文化體系、思想體系和社會生活系統中的地位不夠高與比重不夠大,甚至是很弱。在西方,文藝復興帶來的“天賦人權”等先進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社會的影響為憲政的建立提供了文化基礎。對人的關注的普遍要求、對從制度層面對人加以關注的要求是憲政文化成熟的表現。成熟的憲政文化是憲政制度確立的前提性前提,是憲政在一國得以存活的最重要的土壤元素。
在我國,傳統文化的關注點一直是以“家”為單位而非對“個人”加以關注。對憲政意義上的“人”很少甚至沒有關注。近代社會,“憲法”的引進,先進知識分子在困境中對憲政的渴望與吶喊也并沒有徹底的改變中國社會對“人”的忽視。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對憲政的研究,“人”的確受到了關注,但這種關注局限于少數相關知識分子的視野。甚至連這些知識分子的關注也是膚淺的。試問這般幼稚的尚待促進發展的憲政文化怎能夠支撐起中國的憲政大廈?
2.憲政建設動力的缺失
憲政建設不是僅靠一個或幾個學者和學界就能夠完成的事務,憲政建設是也只能夠是由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方能見效的重任。憲政建設需要作為社會秩序的建設者的政府與作為社會秩序中最重要主體的“普通人”⑾聯合創建。
目前,中國憲政建設存在的動力有哪些呢?綜觀多年的憲政建設努力,也許我們會發現提供中國憲政建設動力的社會元素僅有學者的研究與呼喊。在整個建設中,僅有這樣單純的學術追求產生的動力,顯現出來憲政建設的動力元素太單調了,太無力了。當然我們政府正在努力,正在試圖改變自身在憲政建設中的缺位狀態。通過對“三農”問題的關注,通過對“依法行政”的推動,政府正在嘗試加入憲政建設,為之提供一種強有力的動力。不過,理論界的動力加上政府的推動力仍然不能夠為憲政建設提供足夠的動力。社會“普通人”對憲政的要求與探索形成的實踐動力才是最有力也是最重要的動力。可是,也許可以說是不幸的,在我國,這一本應為憲政建設最強大的動力卻一直并仍然處于缺失狀態。在學界提供的理論動力的興盛,政府引導動力的漲升的情況下,社會“普通人”卻始終沉默。如何喚起民眾的憲政參與精神,幫助形成憲政建設的實踐動力是今后需要長期深刻關注與研究的問題。這是中國憲政能否獲得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這個問題甚至關系到了中國憲政的最終成敗。
3.重要的前提性制度不健全
憲政制度作為社會秩序構成部分的政治法律制度的一項具體的制度,她的創建需要有許多前提性制度的存在。這些前提性制度包括完善的公民參與制度、發達的行政制度、有力的監督制度等等。此類制度為憲政制度提供的是其存在與發展的社會環境,是憲政制度建立與穩定的基礎因素。
在中國,雖不能武斷的認為這些制度是不存在的,但是卻可以肯定即使是存在也是不健全的或者是無力的。現行憲法明確規定公民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社會也普遍承認公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擁有知情權,但這些權利如何操作與行使很少甚至無明確的法律細化規定和救濟途徑。行政制度方面,政府雖然在進行著多種改革嘗試和制度推進,但是還談不上發達。部分行政的管理色彩仍很濃厚。監督制度在近代中國一直處于被強調但是卻很難見實效的狀態。公民對行政的監督、司法對行政的監督等很多時候甚至是大部分時間都處在紙上。對此作出的改革探索也一直無法觸及該制度的骨髓。在建設憲政、追求政治文明進程中,設計并運行有效的公民參與制度,形成制衡的行政機制,發展與落實各項監督制度是極為困難但卻不容怠慢的工作。
(二)中國憲政建設的初步探索
任何困難的存在都不能夠成為停止努力的借口。相反,憲政建設存在諸多“絆腳石”正是我們應該加倍努力探索的原因。面對憲政這一系統而宏大的社會工程,究竟應該如何做呢?這樣的復雜的問題當然不是幾個學者或者幾篇學術論文就能夠解決的。本文則更不敢奢望能夠對此問題作出準確而全面的回答。在此,只簡單談一下筆者思考的幾項也許能夠對憲政建設有所幫助的基礎問題。
1.開拓多樣的社會性教育,引導社會“普通人”形成憲政思想與權利意識
文化需要在社會實踐中形成更需要通過教育作為中介來將之傳輸給社會。在憲政建設中,開拓多樣的社會性教育,不僅僅是要發展各級學校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啟動社會環境教育功能,從一個人出生起,就使之能夠觀察到甚至直接參與到各類體現民主的社會活動。
在美國,這樣的教育一般是在選舉、聽證制度中得以實現。在中國應該如何實現呢?這需要我們在學習西方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在我國,最能夠反映民主的,也是公民最有可能直接參與的制度應該是基層民主自治制度。健全與落實農村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居民委員會制度,是幫助公民形成憲政思維,發掘“觀念憲法”⑿從而推動憲政建設最可行的途徑。
2.鼓勵與促進NGO的發展,形成多元制衡的政治文化
NGO(即非政府組織)的存在及其相關制度發達的當今憲政國家的顯著特征之一。NGO是由一定利益的代表自發組成的,以某特定利益為追求目標,在憲法法律規范下進行活動的社會組織。NGO的目標的不一性,促進政治文化多元性的產生。NGO的民間自發性與受法律規范性,能夠保障政治文化的多元制衡。多元制衡的政治文化創造了民主深化的可能性,有助于憲政的發展。
近年來,我國的NGO有所發展,但發展緩慢而且有其天生不足。由于受多種社會因素的影響,通過NGO來追求與實現自身利益還沒有受到社會公眾的普遍察覺與認可,NGO還經常受到某些政府部分的無理由干涉或者苛刻的限制,中國NGO的發展,還很艱難。另外,從近年的發展來,國內NGO多以學術研究型為主,只在一定程度上從事于有限的與研究有關的實踐探索。NGO應該在憲法法律的規范下,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在多元制衡的政治文化的發展方面發揮巨大的積極作用。
總共3頁 [1] 2 [3]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