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立軍 ]——(2004-7-11) / 已閱6843次
服刑貪官,你的朋友咋會這么多
作者 宋立軍
筆者長期在監獄工作,看到有的貪官入獄初期探視的人很多。這些人大都以朋友或同事的身份來探監。主要是他的同僚,有時也有上級。他們都會安慰他:“安心改造,別惦記家里的事,我們會安排好的”之類的話。旁聽者會很感動,認為這樣的領導真行,吃官司了還有這么多朋友關心。臨走時,朋友常會在他的帳上放一些錢,少則上千,多則達萬。
按說,他應感激涕零,但恰恰相反,他們顯得那么無可奈何,那么心安理得。時間長了,朋友漸少。有人問他,你的朋友怎么不來看你了?他會說,什么朋友,來看我的,沒一個是干凈的,只是我沒有“咬”他們罷了。
一個“咬”字多形象啊。“狗急了跳墻,兔急了咬人”。有一次,某檢察長在酒桌上講,某某這次“咬”出了不少人……可見關鍵是被抓貪官的那張嘴,哪些該“咬”,哪些不該“咬”,心里要有數。因為“咬”準了,會立功,從輕或減輕處罰;咬不準就丟了“朋友”,壞了“名聲”。如果把“咬”與不“咬”的問題處理得好,你就會里外不吃虧。當然那些沒被“咬”的朋友,也是有良心的。誰也不會在乎那百十張票子。與自由相比,票子又算得了什么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其實,那些放在帳上的款子,就是感謝費。等價交換歷來就是貪官們的“處事哲學”。當經濟和良心擺平、風聲不緊的時候,“朋友們”便銷聲匿跡了。他們太忙了,因為他們要學得更聰明些才行,要謹慎些,謹慎些,再謹慎些,否則……。不過,抓到了也沒關系,危險系數太小,萬分之一的概率。倘能象“前輩”們那樣吃準那個“咬”字,“朋友”自然也不會少,服刑當然也能發筆小財。
“讓腐敗分子無藏身之地”,要不要查查那貪官帳上鈔票的來路?這的確是一個法律空白。
作 者: 宋立軍
江蘇省丁山監獄民警
蘇州大學法律碩士在讀
郵 編:214221
電子郵件:slj405@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