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堅 ]——(2004-9-10) / 已閱16228次
動產所有權善意取得構成要件
作者: 王志堅
動產所有權善意取得,又稱動產所有權即時取得,是指無處分他人動產的讓與人,不法將其占有的他人動產交付于受讓人后,若受讓人取得該動產時出于善意,即取得該動產所有權,原動產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的制度。善意取得制度的實質在于保護民事流動中的交易安全,因為:第一,在市場經濟中民事流轉日趨迅速便利,交易者不可能在每次交易中均對動產出讓人是否擁有所有權一一詳查,否則,就必然會造成交易過程延長,阻礙民事流轉速度。第二,對原所有權人所有權追及力的限制,可以避免民事流轉不至于因動產所有權的訴訟導致交易處于動蕩和不安全狀態。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現在動產所有權人沒有授權的情況下,動產占有人將該動產轉讓于第三人的現象。那么,第三人在什么情況下占有該動產,才構成善意占有并取得所有權,這方面我國目前的民事立法尚未完全明確,審判實踐中的做法也不一樣,對于類似的案件,由于審判人員認識上的不同,案件的處理結果也不一樣,有的甚至出現完全相反的結果。鑒于實行動產所有權的善意取得制度,必然在一定條件下使所有權人喪失所有權,如果濫用,勢必侵害原所有人的利益。因此,對動產的善意取得,法律不得不規定嚴格的適用條件。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基本原則和相關司法解釋,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實踐,下面就動產所有權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概述如下:
一、第三人受讓動產時,須從無處分權人手中出于善意而取得,并以取得該動產所有權為目的。
第一、第三人須從無處分權人手中受讓動產,這是善意取得的先決條件。如果出讓人對其出讓的動產具有處分權,則第三人所取得受讓動產所有權依據的是物權法,而不是善意取得制度。
第二、第三人從無處分權人手中占有動產時須出于善意。也就是說,第三人在取得該動產所有權時不知道或不應當知道出讓人轉讓動產時無處分該動產的權利。知悉或應當知悉權利有瑕疵而取得的權利的,在法學理論上叫惡意,惡意取得權利的不為法律所保護。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七十二條的規定:“按照合同或其他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薄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84條規定:“財產已經交付,但當事人約定財產所有權轉移附條件的,在所附條件成就時,財產所有權方為轉移。”由此可見,財產所有權的轉移以實際交付為標準,如果當事人約定財產所有權轉移附條件的,在所附條件成就時,財產所有權方為轉移。第三人須按上述規定從無權處分人手中占有動產,且在動產交付過程中始終出于善意方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第三、第三人須以取得動產所有權為目的,如果第三人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獲得動產的使用權,則不適應善于取得制度,而應歸于債權或其他法律制度調整范疇。
二、第三人受讓的財產必須是法律允許流通的動產
第一、第三人取得的財產必須是動產。動產的取得以交付為要件,只要受讓人實際占有了動產,即發生所有權的轉移(當事人約定附條件的和特殊動產除外)。因此,動產存在善意取得的可能。不動產所有權的取得,除了交易行為外,還需所有權人親自或書面授權他人到專門管理部分辦理過戶登記手續后才取得該財產所有權,因而不動產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同樣,法律規定以要式行為取得財產所有權的動產,如車輛、船舶等,也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第二,受讓的動產必須是允許流通的動產,也就是說,凡是法律禁止或限制流通的動產,均不能適應善意取得制度。比如法律禁止或限制流通的槍支彈藥、毒品、黃金、白銀、珍貴文物、外匯等,不僅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還要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因此,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亦并非所有流通物均適用。
(1)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七十九條的規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葬物、隱藏物、歸國家所有……!币虼,對于所有人不明的埋葬物、隱藏物原則上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2)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紀念物、遺物、贈與物等,一般亦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因為這些財產雖然價值不是很大,但它卻包含著財產所有權人的精神寄托和感情。
(3)已被人民法院、行政機關采取查封、扣押等強制措施的動產,因該動產事實上已轉變成了禁止流通物,所以,也不適應善意取得。
(4)贓款贓物一般也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1985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財政部《關于沒收和處理贓款贓物若干暫行規定》第六條規定:“在辦案中已經查明犯罪分子賣掉的贓物,應當酌情追繳。對買主確實知道是贓物,而購買的,應將贓物無償追回,予以沒收或退還原失主,對買主確實不知是贓物,而又找到了失主的,應當由罪犯按價將原物贖回,退還原主或者按價賠償損失……上述規定顯然對動產原所有人給予了重點保護,故不適用善意取得。但無人認領的贓物,通過拍賣取得所有權的,應當例外。
第三、第三人須通過有效的交易行為取得動產的占有。
(1)善意取得制度的價值在于維護市場交易的安全,因此第三人必須通過有效的交易行為取得動產,且該交易行為是以轉移動產所有權為目的。
(2)該交易行為必須是有效的法律行為,這是善意取得制度的重要環節,如果善意第三人與非動產所有權人之間所進行的買賣等交易行為缺少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則屬于無效或可撤銷的民事行為,不能產生動產所有權善意取得的效力。但是,如果無效或可撤銷的行為發生在原所有人與占有人(即非權利人)之間,則不能對抗第三人的善意 占有,這正是善意取得制度的實質所在。
(3)第三人受讓動產需按正常交易價格支付價款,這是從另一個側面闡述第三人受讓動產時須出于善意。如果第三人受讓動產時不支付對價,難免有取得非法利益之意。
三、善意取得所產生的法律后果,善意取得一旦成立,其基本法律后果是受讓人取得動產所有權,在原動產所有權人與讓與人之間產生債的關系,原動產所有權人有權要求讓與人賠償損失,也可主張返還讓與人出讓該動產所取得的對價。原動產所有權人無權要求善意第三人退回原物。
江西省吉水縣人民法院 王志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