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建宗 ]——(2000-10-25) / 已閱9311次
法治:何處熱鬧何處寂寥
檢察日報2000年03月15日
法治是以個人為基點并以社會活動主體的廣泛自治為顯著特色的,
它時刻體現出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內在關聯。因此,法治在本質上
應當是“平民”的法治。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法治又始終是以智識
和文化的進步為保證的,它不能沒有社會精英的參與、推動和引導,
因而法治本身也是“精英”的法治。
法治既是“平民”的,它就必須體現出其“平民”的色彩。即它
應當自始至終都具有一種大眾情懷:在生活的立場上,它必須體現出
對每一個普通人的當前生活與未來生活的真情關懷;在政治法律的立
場上,它必須表明其對每一個普通人的基本人權的的尊重與維護。
“平民”的法治要求每一個社會活動主體,都應自覺地把自己看作是
既不比別人“低賤”也不比別人“高貴”的常人,每一個人都具有同
樣平等的權利和生活自由,也都具有同樣平等的法律義務與法律責任
。因此,在法治之下,每一個人都應當珍視自己的基本權利和自由,
自覺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與自由;同時, 更應當高度尊重他人的
基本權利和自由,自覺地維護他人的合法權利與自由。對每一個人來
說,這既是在法治之下的神圣的法律義務與法律責任,也是神圣的道
德義務與道德責任,同時又是不可推卸的社會義務與社會責任。也就
是說,實行法治,需要每一個普通人都具有健全的權利意識和權利觀
念。借用德國著名法學家魯道夫·馮·耶林的名言來說就是,作為常
人的普通人都能夠自覺地意識到權利的神圣性與重要性并切實地“為
權利而斗爭”——不僅為自己的權利而斗爭,而且為他人的權利而斗
爭。
與此同時,法治還應當是“精英”的。“精英”法治主要體現在
法治的規范和制度的實際操作與運行,主要是由政治的、法律的和社
會的等各方面的“精英”來具體組織、策劃、參與并推動。從另一個
角度來說,這也意味著,若一個社會的“精英”階層對法治抱持懷疑
甚至敵視態度,那么法治便絕對不可能在該社會生成、展開、持存與
發展。從西方法治的歷史發展來看,社會中的“精英”階層對法治的
推動與維護,的確是法治發展的關鍵,對此,英國思想家埃德蒙·柏
克和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都有過精彩的論述。
由此可見,法治果然既是“平民”的法治又是“精英”的法治。
但其底色和本質卻實實在在地是“平民”的,即法治的整體取向是平
民的。我國法學者和法律人對法治問題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有意無
意地體現出來的恰恰是濃厚的精英主義色彩,而極其缺乏的恰好是平
民主義的大眾情懷。精英意識的過分強化與常人意識的淡薄,有使我
國的法治遠離甚至超脫于社會公眾的生活,異化為人的對立物的可能
。一句話,我國目前的法治現實所體現出來的這種片面性,從根本上
講,是有害于我國的法治的。
所以,我們認為,中國的法治建設必須強調并高度重視法治的
“平民”色彩,但也要重視其“精英”取向的合理性。就重視“平民”
的法治而言,中國的法治建設必須強化對常人的基本人權和自由的保
障,高度重視并尊重常人的生活及其自治,即:要“(方)便”民而
不要“(打)擾”民;不要企圖做普通人的生活設計師、行為引導者、
道德訓練員,讓每一個常人做自己的主人。而就重視“精英”的法治
來說,中國的法治建設,亦即中國法治的實踐操作應當主要由“精英”
總共2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