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志紅 ]——(2005-3-22) / 已閱9748次
凈化社會信用環境
為金融事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關于公安部門打擊逃廢銀行債務的調查報告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整個社會不僅需要一個安定團結的穩定的社會環境,更需要建立一種誠實守信、誠信為本的社會信用環境。這是建立市場經濟秩序的基本保證。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環境正在形成之中,違背或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則的行為和現象大量存在,直接影響和損害了經濟利益主體的正常發展,目前出現的大量逃廢銀行債務的行為就是經濟發展中破壞社會信用,影響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對此公安部門配合金融部門加大了打擊逃非銀行債務的力度,采取依法確認債務、依法催收債務、依法經濟處罰、依法收回貸款等措施,為銀行挽回了經濟損失,是社會信用環境得到了凈化。
一、銀行貸款借款人的逃廢債務狀況
根據我市金融機構的統計1996年以來銀行發放的貸款中30%已經形成了不良貸款,有的旗縣支行的信貸資產不良率高達95%以上,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政策性因素。國家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扶持農業,投放了一定量的政策性貸款,這種政策只是對貸款設置了優惠條件,如財政貼息,但貸款還是要還的,但借款人認定是國家的扶貧款,是無償投資,借了就沒打算還,造成了大量貸款的逾期和呆滯,銀行多次催收,借款人認帳不認還。
2、客觀因素造成。由于自然災害造成農、牧業減產甚至絕收,借款人無力償還貸款,造成貸款無法償還。
3、經濟因素。主要是企業經營不善或產品被市場淘汰,生產停止,或關停倒閉,或經營破產,導致借款人無力還債。
4、人為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 采取破產的方式,對銀行債務一破了之。實際上借款人存在償債能力或財產,通過轉移資金和財產,逃避銀行債務。
(2) 搬遷住址,逃避還債。由于不知其下落,銀行貸款無法收回。
(3) 賴債不還。借款人不承認債務或四處躲藏,逃避銀行債務。
(4) 多頭開戶,逃避銀行收貸。
二、打擊逃廢銀行債務采取的措施
對逃廢銀行債務的行為,各家金融機構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通過訴訟方式,依法收貸;通過處置抵押物或追究擔保人責任,以物抵債等。盡管如此,仍有大量的貸款,因找不到借款人或因借款金額小無法依法收貸。通過采取公安部門參與,共同打擊逃廢銀行債務的措施后,情況發生了大的改變,一是由公安經偵部門按照銀行提供的名單,按戶查找,落實債務;二是由經偵部門對逃廢銀行債務的借款人立案偵察,三是對賴債戶依法采取強制措施,四是與銀行緊密配合調查核實借款人財產及償債能力情況。五是運用銀行法、擔保法、票據法、合同法及民法等對借款人假破產、外逃躲債、多頭開戶、賴債不還等逃避債務的行為進行經濟處罰甚至交司法部門處置。
經過公安和銀行部門的緊密配合,打擊逃廢銀行債務的活動取得了巨大成就,拔掉了一大批賴債戶和釘子戶,對拖欠銀行貸款的借款人起了警示作用。同時對確實無力償還的借款人,幫助他們就業或尋找創收渠道。
三、打擊逃廢銀行債務中存在的問題
1、 打擊力度不夠。由于公安部門與銀行對借款人所處的角度不同,特別是銀行對貸款管理的一系列規則是其他部門所無法掌握的,所以往往不自覺的站在了借款人一邊,削弱了打擊逃廢銀行債務的力度。
2、銀行手續存在瑕疵。在催收和追繳銀行貸款時,因銀行貸款合同或訴訟時效存在問題,所以給追償債務帶來一定的阻礙。
3、追查成本較高。不良貸款的清收是一個費時費力的工作,銀行已經花費了一定代價來進行催收。公安部門的參與也無法保證被清收的貸款都能夠全部收回,但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4、時間短,無法長期堅持下去。目前公安部門參與打擊逃廢銀行債務的活動,盡管取得了成效,但與銀行不良的額度相比相去甚遠,需要建立一種長期的合作機制,將打擊逃廢銀行貸款的活動持續的進行下去。
四、發展和完善的方向
1、緊密配合,再出重拳。
2、追查和完善借款手續相結合。
3、簡化手續,突出重點,以點帶面,清收一片。
4、要與經濟環境綜合治理相結合。
5、要與多個執法部門配合,共同打擊逃廢債。
6、堅持不懈,作為長期的工作任務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