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大洪 ]——(2005-6-28) / 已閱24989次
參考文獻:
[1] 在這里,必須明確的是,“第三部門”只是一個學理概念,它被西方學界作為一個研究課題而正式提出來是在20世紀70年代。在此之前,雖然“第三部門”之稱謂還沒有出現,但是,西方國家的法律實踐中卻早已出現了第三部門的萌芽。因此,本文為了研究時進行論述的方便,就把20世紀70年代之前出現的此類事物也以“第三部門”統稱之。
[2] 張彩麗.美國與中國“三農”政策的比較及其啟示[J].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5):92-96.
[3] 王東京.西方發展是一面鏡子[J].農業經濟問題,2004,(6):69-74.
[4] 張莉等.轉型時期我國第三部門的興起及其社會功能[J].社會科學,2000,(9).
[5] [英]約翰·格林伍德、戴維·威爾遜.英國行政管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30-52.
[6] 何增科.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10-31.
[7] 何增科.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研究引論[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0,(1).
[8] “市場達爾文主義”是指把自然界弱肉強食的達爾文淘汰法則移植到市場經濟的領域中來,在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則的支配下,認為“強者恒強直至壟斷、弱者永弱直至淘汰”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9] 李華振.民工荒呼喚修改勞動法[N].工人日報,2004-12-06(7).
[10] 王小巖、劉保國.試論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治理的路徑選擇[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3,(2):12.
[11] 劉大洪.法經濟學視野中的經濟法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
[12] 王慧博.國家對社會的催生——析公民社會理論的本土適用性[J].探索與爭鳴,2004,(12):20-21.
[13] 李恒光、李峰.中國第三部門發展的政策建議[J].東方論壇,2004,(5).
[14] [美]保羅·薩繆爾森.經濟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1211.
[15] 孫中山.致鄭藻如書[A].孫中山全集[C].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1982,2.
[16] 于建嶸.20世紀中國農會制度的變遷及啟迪[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5):11-16.
[17]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C].第五輯第一編(政治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477-478.
[18] 于建嶸.20世紀中國農會制度的變遷及啟迪[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5):11-16.
[19] 于建嶸.20世紀中國農會制度的變遷及啟迪[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5):11-16.
[20] 李錦順.建立農民協會的可行性分析[J].許昌學院學報,2004,(1):22-24.
[21] 李華振.勞資弈局中的政府角色[N].解放日報,2005-02-19(5).
作者簡介:
劉大洪,男,湖南武岡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中國法學會經濟法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法學會經濟法研究會常務會長。正式發表科研成果總計500余萬字,專著6部,教科書工具書30余部,部級省級科研課題5項。
李華振,男,河南周口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經濟法研究人員,碩士,在國家級刊物上公開發表論文300多篇,多次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本文來源:北大法律周刊(電子版)
總共2頁 [1] 2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