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v国产v片大片线观看网站-国产v视频-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大片-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大另类-这里只有精品首页-真不卡网站

  • 法律圖書館

  • 新法規速遞

  • 國際貨物買賣中的解除合同權

    [ 史曉麗 ]——(2000-5-24) / 已閱11517次

    國際貨物買賣中的解除合同權
    史曉麗

        國際貨物買賣是現代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規范其進行,各國相繼立法,如《美國統一商法典》、《英國貨物買賣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此外,還有聯合國1980年通過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現已有包括中國在內的三十多個國家加入)、國際統一私法協會于1994年5月制定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等。為保證國際貨物買賣的完成,違約補救措施一直是國內及國際立法的重要內容之一,而解除合同又是后果更為嚴重的補救措施。因此,正確及時行使解除合同權至關重要。
      解除合同權的含義和條件
      “解除合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采用的法律術語!逗贤ā返91條將合同解除作為合同權利與義務終止的若干情形之一予以肯定,并在94條明確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享有解除合同權:“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的合同目的;2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示不履行主要債務;3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4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它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5法律規定的其它情形!贝送猓逗贤ā返93、95、至97條對解除合同問題還作了更加詳細的規定。
      以上可知,《合同法》中的“解除合同權”是指合同訂立后但尚未履行或全部履行完畢前,由于出現了法律規定或合同雙方當事人約定的情況,一方當事人可作出單方意思表示而使合同效力提前終止,未履行部分不再履行的權利。其特征如下:解除合同權是單方權利和法律行為,只要具備或出現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約定的條件,一方即有權通知另一方解除合同,而不需另一方同意或與另一方協商;解除合同權在合同訂立后但尚未履行或完全履行完畢前采用;解除合同權必須在具備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約定條件時方可行使;一方行使解除合同權必須以向另一方發出解除合同通知為前提。此外,中國法律法規還規定,由國家批準成立的合同,其解除仍應報原批準機關備案。解除合同權的上述特點使解除合同有別于終止合同。解除合同只是可以終止合同的情形之一,而且,終止合同并不一概需要給予通知,也不一概涉及任何單方權利。
      聯合國1980年《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未使用“解除合同”這一術語,而是使用了“宣告合同無效”(Declarethecontractavoided)!豆s》中的“宣告合同無效”與中國法律中的宣告合同無效不同。后者是指法院或仲裁機構對不符合法律要求或違反法律基本原則的合同,以法律文書的形式確認其從訂立時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如是一方過錯造成,由過錯一方對另一方因此而遭受的損失負賠償責任;如雙方均有過錯,則各自承擔相應責任!豆s》對“宣告合同無效”一詞未作明確解釋,而是列舉了買賣雙方可以“宣告合同無效”的情形以及“宣告合同無效”的后果。其特點如下:1“宣告合同無效”解除了各方合同義務(第81條);2“宣告合同無效”僅限于合同一方根本違反合同或違約方在寬限期內仍未履行合同義務或聲明將不在寬限期內履行合同義務(第49、64條)時采用;3“宣告合同無效”必須以向另一方當事人發出通知方始生效(第26條);4“宣告合同無效”是賣方或買方可單方行使的權利(第49、64條);5“宣告合同無效”權必須在規定時間或條件行使,否則將喪失。從上看出,《公約》中的“宣告合同無效”是指合同一方當事人違約達到一定程度時,另一方有權通知違約方解除各方合同義務的行為。它與中國《合同法》中的“解除合同”并沒完全相同。前者只限于違約達到一定程度時采用,并只是一種違約補救措施。而后者的采用條件除違約外,還包括不可抗力及各方約定的條件,而且,解除合同也不單是違約補救措施。由此看來,我國“解除合同”的條件比《公約》中的“宣告合同無效”的條件廣泛,不能簡單將兩者劃等號。此外,《公約》也使用了“終止”(Termination)合同這一術語,該術語主要是指各方協議或合意終止的情況,與“宣告合同無效”不同。
      《國際商事合同通則》(以下簡稱《通則》)是用于解釋或補充國際統一法律文件以及作為國內和國際立法的范本,它雖不是國際公約,也不具強制性,但它可供合同當事人自由選用!锻▌t》既使用了“宣告合同無效”一詞,又使用了“終止合同”一詞,并在第3.5條至3.18條對“宣告合同無效”的條件、通知、權利喪失與損害賠償的關系等作了詳細規定!锻▌t》所述“宣告合同無效”(Avoidthecontract)具有如下內容和特點:1“宣告合同無效”是合同當事人單方可行使的權利;2一方當事人可因重大錯誤而“宣告合同無效”。錯誤是指在合同訂立時對已存事實或法律所做的不正確假設。重大錯誤則是指錯誤在訂立合同時如此之重大,以至一個通情達理之人處在與犯錯誤當事人相同情況下,如知道事實真實,就會按實質不同的條款訂立合同或根本不會訂立合同,并且(a)另一方當事人犯了相同錯誤或造成此錯誤,或另一方當事人知道或理應知道該錯誤,但卻有悖于公平交易的合理商業標準,使錯誤方一直處于錯誤狀態之中;或者(b)在“宣告合同無效”時,一方當事人尚未依其對合同的依賴行事。但在下列情況下,一方當事人不能“宣告合同無效”;(a)該當事人由于重大疏忽而犯此錯誤;或者(b)錯誤與某事實相關聯,而對該事實發生錯誤的風險已被設想到,或考慮到相關情況,該錯誤的風險應由錯誤方承擔;3如合同訂立基于一方當事人欺詐性陳述包括欺詐性語言、做法,或依據公平交易的合理商業標準,該當事人對應予披露的情況欺詐性的未予披露,另一方可“宣告合同無效”;4如合同的訂立是因一方當事人的不正當脅迫,而且在考慮到各種情況下,該脅迫如此緊迫,嚴重到足以使另一方無其它合理選擇時,另一方可“宣告合同無效”;5如合同訂立時,合同或其個別條款不合理的對一方當事人過份有利,則另一方可宣告該合同或該個別條款無效。除其它因素外尚應考慮下列事項:(a)該方當事人不公平地利用了對方的依賴、經濟困境或緊急需要,或不公平的利用了對方缺乏遠見、無知、無經驗和缺乏談判技巧的事實,以及(b)合同性質和目的。依有權宣告合同無效一方的請求或收到宣告合同無效通知一方的請求,法庭可修改合同或個別條款;6一方必須通過向另一方發出通知行使其宣告合同無效的權利,并應在宣告合同無效的一方已知或不可能不知道有關事實或在其可自由行事后的合理時間內作出。如在發出宣告合同無效通知后又明示或默示的確認合同,則不得再宣告合同無效。如一方當事人有權因錯誤宣告合同無效,而另一方聲明他將愿意按或已按有權宣告合同無效的一方對合同的理解履行合同,則該合同應視為按該方的理解已經訂立。該另一方在收到有權宣告合同無效當事人對合同的理解方式的通知后,而且在該方當事人依據宣告合同無效通知行事之前,必須立即作出此聲明或進行此履行。在作出此聲明或履行后,宣告合同無效權即喪失,任何以前宣告合同無效的通知均失效;7宣告合同無效具有追溯力。宣告合同無效后,任何一方可要求返還其依據已被宣告無效的合同或部分合同所提供的一切,只要該方當事人也同時返還其依據已被宣告無效的合同或部分合同所得的一切,或雖不能返還實物,但對其所得之物給予補償;8無論是否宣告合同無效,已知或理應知道合同無效理由的一方當事人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以使另一方處于如同其未訂立合同地位。從上可見,《通則》所述“宣告合同無效”與《公約》所述“宣告合同無效”以及《合同法》所述“解除合同”在條件與后果方面區別較大!锻▌t》所述“宣告合同無效”與我國涉外經濟合同無效與撤銷的規定在條件與后果方面較為類似,但又不完全相同!逗贤ā返52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北怀蜂N的涉外經濟合同從訂立時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合同如果被確認全部無效,則全部合同無效。合同部分條款無效,如果不影響其他部分的效力,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通則》所述“終止合同”(Terminatethecontract)有如下內容和特點:1終止合同權是合同當事人單方可行使的權利;2如一方未履行其合同義務構成對合同的根本不履行,另一方可終止合同。在延遲履行的情況下,只要另一方當事人未在允許的額外期限屆滿前履行合同,受損害方也可終止合同;3如在一方當事人履行合同日之前,該方根本不履行其合同義務的事實是明顯的,另一方可終止合同;4合同的終止解除雙方當事人履行和接受未來履行義務,但并不排除對不履行要求損害賠償的權利。合同終止不影響合同中關于爭議解決的任何規定;5合同終止時,任何一方當事人可主張返還其所提供的一切,只要該方同時也返還他所得到一切。如實物返還不可能或不適當,只要合理,應以金錢補償。從上可知,《通則》對“終止合同”的規定與《公約》中的“宣告合同無效”非常相似,而與《合同法》中的“終止合同”截然不同。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可得出這樣的結論:盡管我國《合同法》有關“解除合同”的規定與《公約》、《通則》的相關規定在法律用語、內容等方面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當合同一方違約達到一定程度時,另一方有權向違約方發出通知,消滅合同法律效力,未履行部分不再履行。
      因違約而解除合同
      雖然守約方通過行使解除合同權可迅速擺脫困境,避免或減少因對方違約造成的損失,但由于它是一種最為嚴厲的補救措施,必須防止或減少這種權利的濫用,特別是要防止買方或賣方在面臨市場價格跌漲時,當一方稍有違約即行使解約權的情況,以維護合同嚴肅性及交易正常程序。為此,各國國內法及國際立法對合同當事人單方解約權的行使做了種種限制。
      1因違約而解除合同的條件
      《合同法》第94條第2至4項明確規定了何種違約情形可以解除合同(參見本文前部),但對何謂“合理期限”及“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未作明確定義。
      《公約》第49條以及第64條則分別規定了買方和賣方可以宣告合同無效的條件。買方可在下列情況下宣告合同無效:1賣方不履行其在合同或公約中的任何義務,等于根本違反合同;2如賣方不交貨,在買方給予的額外時間內也未交貨,或賣方聲明他將不在所規定時間內交貨。賣方可以宣告合同無效的情形如下:1買方不履行其在合同或公約中的任何義務,等于根本違反合同;2買方不在賣方規定額外時間內履行支付價款的義務或收取貨物,或買方聲明他將不在規定時間內這樣做。此外,第72條、73條還分別規定了預期違反合同和分批交貨合同下的宣告合同無效權的行使,這樣規定,可以使守約方避免或減少損失,而不必等到實際違約發生時再行使宣告合同無效的權利。第72條規定:“如在履行合同日前,明顯看出一方當事人將根本違反合同,另一方可宣告合同無效。”第73條規定:“1對于分批交貨合同,如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對任何一批貨物的義務,便對該批貨物構成根本違反合同,另一方可宣告合同對該批貨物無效;2如果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對任何一批貨物的義務,使另一方有充分理由斷定今后各批貨物將會發生根本違反合同,該另一方可在一段合理時間內宣告合同今后無效;3買方宣告合同對任何一批貨物的交付為無效時,可同時宣告合同對已交付或今后交付的各批貨物均為無效,如各批貨物相互依存,不能單獨用于雙方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所設想的目的!
      根據以上規定,在因違約而產生的解約權條件方面,《公約》與《合同法》的規定基本相同,而且更為具體和完善。所不同的是,《公約》使用了“根本違反合同”這一法律術語來確定嚴重違約,并對“根本違反合同”作如下定義:“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如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害,以至于實際剝奪了他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一方并不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于相同情況下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這種結果”(第25條)。該定義是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在對《公約》草案進行充分討論并吸收各國法律一般規定(即違約必須達到一定嚴重程度時方可解除合同)的基礎上形成,反映了大多數國家立法實踐,易于被多數國家接受和采納。同時,《公約》還將違約后果限定于違約方預知和通情達理的第三方也有理由預知者,如違約方并不預知或通情達理的第三方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這種違約后果,則不構成根本違反合同。至于違約后果以及是否預知違約后果則分別由受損害方和違約方舉證。盡管《公約》上述規定比較客觀,但有些方面不盡完善和可行:1有些規定過于籠統,難以操作。如(a)《公約》未明確規定何為“根據合同有權得到的東西”,這樣就需由受損害方或法庭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在賣方交貨不合規定(如交單不符、品質或數量不符、貨物存有第三人的權利請求等)、逾期交貨、買方遲延支付價款或受領貨物情況下的根本違反合同的判斷,需要考慮以下因素:單據性質及作用、不符點多少與影響、違約是否具欺詐性、交貨時間是否為合同主要要素或直接影響買方利益的獲得、遲延支付價款或受領貨物造成的影響等等;(b)《公約》未明確規定違約方在何時“預知”損害結果才構成根本違反合同,是訂立合同時還是違約時?本文認為,應以違約方違約時或準備違約時的預知為準比較現實。如以訂約時為準,則很可能出現訂約時預知將來違約不會發生嚴重后果,而違約即將發生時卻可預知違約將會造成嚴重后果的情況,如此使受損害方失去宣告合同無效的權利,對受損方不公平;2《公約》雖客觀的規定以一個同等資格并通情達理的人處于相同情況下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根本違約作為判斷違約方是否預知的標準,但是何為“同等資格并通情達理的人”并未明確規定。實踐中,同等資格的人通常是指在業務、資歷、經驗等方面相同或相當的人。通情達理的人則是指在智力、品格行為及信譽方面較佳并采取合作態度的人。在確定一個同等資格并通情達理的人在相同情況下應有的理解時,還應考慮與事實有關的一切情況,包括談判情形、習慣做法。總之,判斷一個同等資格并通情達理的人處于相同情況下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根本違約是一個需要一定時間并綜合考慮的問題,以此作為對比并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合理和相當,本文認為,只要違約后果實際上剝奪了另一方根據合同規定有權得到的東西,即可認定根本違約,而不必考慮違約方是否預知,否則會過多保護違約方,或被違約方用作減輕責任的借口。同時也會給守約方增加判斷上的負擔與困難,影響守約方及時行使宣告合同無效的權利。然而,盡管《公約》在“根本違反合同”方面的規定不夠完善,但畢竟它代表了各國在因違約而解除合同條件方面的共性,而且簡單扼要。
      《公約》有關寬限期的規定,僅限于在賣方不交貨或買方不支付價款或不受領貨物時所給予的寬限期,除此之外的其它違約即使也給予寬限期,但并沒有使守約方產生宣告合同無效的權利。這種規定反映了《公約》從嚴控制行使宣告合同無效權,防止合同當事人在發生任何違約情況下,不問違約后果而利用寬限期的規定輕易宣告合同無效,達到解除合同的目的。但是本文認為,如果守約方對違約方除不交貨或不支付價款,或不受領貨物之外的違約行為給予多次寬限期,而違約方仍不履行進而嚴重影響合同另一方或守約方利益時,守約方仍有權宣告解除合同。此外,《公約》并沒有規定違約方在寬限期交了貨但貨不符合合同時,守約方是否有宣告合同無效的權利。本文認為,只要這種不符構成根本違反合同,即有權宣告解除合同。總之,《公約》有關寬限期的規定是在考慮了國際貨物買賣各方身處異地以及環節多、風險大等因素的基礎上作出的,有利于維護合同的嚴肅性!锻▌t》雖也以嚴重違反合同及寬限期內不履行作為“終止合同”的先決條件,但又有如下不同:1以“根本不履行”(afundamentalnon-performance)為標準。如一方當事人未履行合同義務構成對合同的根本不履行時,另一方可終止履行合同。至于何為“根本不履行”無明確定義,而是列舉了在確定不履行義務是否構成根本不履行時應特別考慮的情況:“(a)不履行是否實質性的剝奪了受損害方根據合同有權期待的利益,除非另一方并未預知也不可能合理的預見到此結果;(b)對未履行義務的嚴格遵守是否為合同項下的實質內容;(c)不履行是有意所致還是疏忽所致;(d)不履行是否使受損害方有理由相信,他不能依賴另一方的未來履行;(e)若合同終止,不履行方是否因已準備或已履行而蒙受不相稱的損失!蹦敲,何謂“不履行”?《通則》第7.11條規定:“不履行系指一方當事人未履行其在合同項下的任何義務,包括瑕疵履行或遲延履行”。也就是說“不履行”包括了不能完全履行以及部分履行和履行不合規定。根據“根本不履行”的判斷標準,“根本不履行”比《公約》中的“根本違約”的規定更為全面和具體;2《通則》有關寬限期的規定僅限于遲延履行,而不論是否為根本性的延誤履行。即在無論是否根本性遲延履行時,在延長期內合同如沒有得到完全履行,在延長期屆滿或結束之時,終止合同的權利產生。
      2因違約而產生之解除合同權的喪失
      各國及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不僅嚴格限定解除合同權的行使條件,同時還規定了喪失解除合同權的各種情況。
      《公約》第49條規定,如賣方已交貨,買方就喪失宣告合同無效的權利,除非:(a)對于遲延交貨,他在知道交貨后一段合理時間內這樣做;(b)對遲延交貨以外的任何違反合同:1他在已知道或理應知道這種違約后一段合理時間內這樣做;或2他在買方規定的任何額外時間期滿后,或在賣方聲明他將不在這一額外時間履行義務后一段合理時間內這樣做;或3他在賣方指明的任何額外時間期滿后,或在買方聲明他將不接受賣方履行義務后一段合理時間內這樣做。第64條還規定了賣方喪失宣告合同無效權利的前提條件,即買方已支付價款。但是下列情況除外:(a)對于買方遲延履行義務,他在知道買方履行義務前這樣做;或(b)對買方遲延履行義務以外的任何違約:1他在已知道或理應知道這種違約后一段時間內這樣做;或2他在賣方規定的任何額外時間期滿后或在買方聲明他將不在這一額外時間履行義務后一段合理時間內這樣做。依上述規定,《公約》將是否在“合理時間”內行使宣告合同無效權利作為判斷宣告合同無效權是否喪失的標準。至于何為“合理時間”沒有明確,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此外,《公約》第82條還規定,買方如不可能按實際收到的貨物原狀歸還貨物,即喪失宣告合同無效的權利。但下列情況除外:不能歸還不是買方行為或不行為造成;貨物毀滅或變壞是由于買方檢驗所致;貨物在買方發現或理應發現與合同不符以前已為買方在正常營業中售出或在正常使用中消費或改變!豆s》有關上述喪失宣告合同無效權的規定是合理可行的,既防止了無限度的使用這一權利,又適當保護了違約方利益。如賣方已交付貨物后再解除合同則意味著退貨,這樣將使買賣雙方陷于困境,需另行處理被退回貨物或想辦法退貨,而貨物交付后很難保證原狀返還。需注意的是,《公約》所言賣方已交貨或買方已付款是指交付全部貨物或支付全部貨款。
      《通則》對“終止合同”權的喪失作了如下規定:“若屬遲延履行或履行與合同不符,受損害方當事人將喪失終止合同的權利,除非他在已經知道或理應知道該延遲履行或該不符履行后的一段合理時間內通知另一方當事人!薄锻▌t》雖采用了“合理時間”這一概念,但也并沒有作出解釋。而且《通則》規定的導致喪失宣告合同無效權的條件與《公約》規定不同,例如,《通則》規定,即使不能返還實物,可以金錢補償并宣告合同無效。本文認為,《公約》在這方面的規定要比《通則》的規定更為合理并切合實際。
      《合同法》對解除合同權的喪失有相應規定,但也只是從行使期限方面加以規定,不如《公約》和《通則》詳細。
      通過以上對解除合同權含義、條件以及因違約而產生解除合同權問題的比較分析,總體而言,《公約》與《通則》的規定既有共性,又有特色,具有可操作性。相比之下,我國《合同法》有關解除合同的規定仍然不夠完善,不便執行,應予以補充和借鑒。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國際經濟法系)

    ==========================================

    免責聲明:
    聲明:本論文由《法律圖書館》網站收藏,
    僅供學術研究參考使用,
    版權為原作者所有,未經作者同意,不得轉載。

    ==========================================

    論文分類

    A 法學理論

    C 國家法、憲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經濟法

    N 訴訟法

    S 司法制度

    T 國際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圖書館

    .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一区二区不卡中文字幕 |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 美女网站免费观看视频 | 国内久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 全部免费a级毛片 | 天海翼精品久久中文字幕 |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 亚洲人成人毛片无遮挡 | 黄网在线观看免费 | 久久国产中文字幕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网 | 久久91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奇米网狠狠干 | 国产91九色刺激露脸对白 | 亚洲欧美视频在线播放 | 日韩99| 精品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 99在线国产 | 成年人在线看片 | 欧美老熟妇bbbb毛片 | 久久精选视频 | 成人18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一级毛片 | 国产美女做爰免费视频网址 | 最近日本免费观看视频 | 精品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 国产自愉自愉全免费高清 | 午夜毛片视频高清不卡免费 | 经典三级久久久久 |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激情 | 一级毛片在线完整免费观看 |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 美女视频黄的免费看网站 | 高清一区在线 | 国内精品视频九九九九 |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 | 免费成年网站 | 免费一级a毛片在线播放视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