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建國 ]——(2005-7-30) / 已閱11319次
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歷史啟示
崔建國
對共產黨的執政規律以及與此緊密相連的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探索是一個艱苦曲折的過程。在近百年來世界社會主義實踐、尤其是蘇中兩個社會主義大國正反兩個方面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探討影響到共產黨自身的生死存亡、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的若干執政規律。
一. 誠心誠意為廣大人民大眾謀利益,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是黨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根本工作路線,是黨成功執政的根本保證。
蘇東國家執政黨喪權亡黨的根本問題還是執政的共產黨長期脫離了群眾。
第一, 背離廣大群眾的意愿和要求,把一些激進的、“左”的措施,少數人自認為是代表人民意志的措施強加給社會,強加給人民群眾,對不同意見者、抵制者則當成社會主義的敵人加以批判、清洗和鎮壓,造成了大量冤假錯案,給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留下硬傷。
第二, 共產黨執政之后,權力在握了,不謙虛謹慎了,甚至濫用權力壓制不同意見了,人家怕你了,言不由衷了。
第三, 由于民主選舉制度、罷免制度、監督制度的不建全和薄弱,權力缺乏有效的約束和限制,容易滋生官僚主義和腐敗現象,甚至形成謀取特權和私利、高踞老百姓頭上的官僚特權階層。在蘇聯社會中造成一對非常突出的矛盾——“官民矛盾”當執政者無力解決或用錯誤的方法解決這一矛盾,或矛盾為其他政治勢力所利用時,就會出現給共產黨執政地位帶來顛覆性的危險和社會動亂。
是否代表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始終關系黨的政權的全局,關系國家社會安定和發展的全局。鄧小平同志說得十分精辟。他說我們黨做什么事情都要看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這是以沉重的代價換來的真理。江澤民同志提出,“決不允許形成既得利益集團”。我們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同改革開放以前相比確實有顯著變化。這是我們20多年來事業興旺發達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擺正社會主義建設中政治任務和經濟任務的關系,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政治建設的正確方向,才能從根本上體現黨的先進性。
共產黨奪取政權以后,確實面臨著被推翻的階級企圖復辟、階級斗爭十分激烈的局面,鞏固政權的任務是迫切的。即使在和平建設時期,政治對于經濟建設也有其反作用。所以政治任務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而且也是十分艱巨。
歷史的教訓、以往的偏差和錯誤不在于重視政治的作用,而在于夸大他的作用。一是政治被看成是起決定作用的東西,被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二是把政治任務集中到鞏固權力問題上,因而背離了不斷擴大社會主義民主的正確方向。
即使是明確了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還需要有一系列其他條件。這些條件是:
第一, 經濟體制。前蘇聯實行指令性計劃經濟,長期批判市場經濟,造成經濟發展缺乏內在動力和活力,高投入、高消費、低效益。
第二, 經濟建設必須以不斷提高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目的,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的關系。
第三, 要有正確的決策。不少社會主義國家因經濟決策的失誤而對經濟建設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其結果是給經濟建設和人民群眾帶來災難。問題就出在民主和科學的決策機制。
第四, 必須全心全意地依靠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執政黨只有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才能真正保持其先進性,為此就必須全心全意地依靠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
三.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主義、兩種制度的關系,既不能把二者截然對立起來,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二者之間的斗爭,警惕西方的西化和分化的圖謀。
在不發達國家搞社會主義,如何處理同資本主義的關系是一個大問題。列寧當年頭腦十分清醒。他認定社會主義能否實現,就取決于蘇維埃政權和管理組織同資本主義最進步的東西結合的好壞,甚至認為社會主義就等于蘇維埃政權加西方文明成果。
但在很長的時間里,執政的共產黨中看到兩種制度之間的對立和斗爭,只看到社會主義時資本主義的掘墓人,卻忽視前者又是后者的“后繼者”。認為凡西方的東西就是姓“資”,凡姓“資”的就是腐朽沒落的文化。這就把許多屬于人類共同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當成資產階級的專利加以拋棄。
我們黨在新時期不斷吸取兩方面的教訓,既堅持改革開放、吸取西方優秀文明成果不動搖,又對西方有的國家“西化”和分化的企圖保持驚覺,使我們黨在復雜的國內外斗爭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
四.掌握適度原則,正確處理好改革、穩定和發展的三者關系,是新時期關系共產黨執政成敗的最重要的領導藝術。
前蘇聯的教訓使我們認識到,舊體制不改革就沒有出路,只有通過改革才能解決矛盾、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才能有真正的穩定和社會經濟發展。相對的穩定是改革順利進行和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沒有穩定,改革可能翻車,發展無法實現;而發展則是改革順利推進和社會穩定的最重要基礎,也是目標。離開發展,穩定就沒有了基礎,改革就可能因為社會混亂和經濟滑坡而陷入泥潭,所以改革、穩定與發展三者密不可分,不能顧此失彼。
近二十年來我們黨最成功的領導經驗之一,中國改革領導者的領導藝術的最重要體現,就在于正確處理好改革、穩定和發展三者的關系。
五.充分發揮黨內民主,維護黨的集中統一,才能保持黨的戰斗力,增強黨的省生機和活力。
執政黨的成敗,首先在于黨自身肌體的健康,這就要靠制度建設,特別是根本的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即民主集中制的建設,而重點是黨內民主制度的建設。
蘇東國家喪權亡黨,關鍵的因素還是黨的建設沒搞好,其中最重要最突出的問題是黨內民主不足,甚至遭到破壞和踐踏。
我們黨改革開放20多年執政成就的取得,正是我黨加強黨的建設的結果,尤其是發展黨內民主,推動了人民民主的發展。
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進行理論創新,不斷推進黨的思想建設,才能使執政黨永葆青春,從而保證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
第一, 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必須創造一個寬松的社會環境和民主的政治氣氛。搞個人專權,一言堂,搞文化專制,創新只能是一句空話。
第二, 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陣地必須堅決克服形式主義的思想教育方式。不管受教育者聽不聽,聽得進去聽不進去,“灌輸”就是一切,這就是對理論教育的不負責任,是一種消極怠工的表現。
第三, 加強理論隊伍的建設十分必要。只有培養一支把黨性和科學性結合起來,不唯上、不唯書,不當跟風派、敢說真話、善于思考、敢于探索的理論隊伍,黨的理論創新才有希望。
以上是我通過在第二批“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的深刻體會,對共產黨的執政規律的歷史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