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端 ]——(2005-12-1) / 已閱17045次
海門市通東石化供應有限責任公司不服南通市海門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侵權行政處罰案
[案情]
原告:海門市通東石化供應有限責任公司。
被告:南通市海門工商行政管理局。
第三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7月24日原告與南通分公司訂立聯營合同,合同第四條約定原告按南通分公司的要求統一裝璜外觀形象,使用英文“PetroChina”,漢字“中國石油”標識。原告自2002年初起使用“PetroChina中國石油PetroChina”標識。2002年3月第三人將由“PetroChina"與“中國石油”上下排列、指定顏色等內容組合的圖形標志作為服務商標進行注冊,商標注冊證第1739578號,將“PetroChina”也作為服務商標進行了注冊,商標注冊證第1739579號,上述注冊商標核定服務項目第37類,注冊有效期限自2002年3月28 日至2012年3月27日。2002年7月25日在由海門市計劃委員會組織的、有被告等單位參加的加油站專項整治聯合執法檢查中,發現原告使用“PetroChina中國石油PetroChina”標識,被告認為原告有協議,末作出處理。2003年7月第三人下屬華東分公司及江蘇銷售分公司向被告投訴,要求對原告擅自使用第三人所有的第1739578號注冊商標的行為進行查處。2003年8月22日被告立案查處原告的商標侵權行為,同年11月7日作出聽證告知書,告知作出行政處罰的事實是原告于2003年1月至8月間,未經“中國石油、PetroChina”注冊商標注冊人許可,在加油站擅自使用其注冊商標,至案發經營額(成品油銷售經營額)754000元,處罰理由是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五十二條第一款第(一)項,處罰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第五十二條,處罰內容是罰款人民幣300000元。2003年11月7日原告提出聽證申請,被告先后兩次通知原告分別于2003年12月4日和12月24日出席被告組織的聽證會。2004年2月25日被告作出海工商案字[2004]5號行政處罰決定,決定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三條的規定,責令原告立即停止違法經營活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第五十二條的規定,對原告罰款人民幣300000元。
原告認為,原告在經營場所使用“中國石油”、“PetroChina”服務標識,是依照原告與中油銷售江蘇有限公司南通分公司(以下簡稱南通分公司)于2001年7月24日訂立的聯營合同的約定。2002年7月25日被告在加油站專項整治執法檢查中,對原告使用“中國石油”、“PetroChina”服務標識并無異議。原告使用“中國石油”、“Petro China”標識已連續2年多,被告只認定原告2003年1月至8月間的行為違法,對原告之前的行為卻予以認可,對同一行為采用兩種標準處理缺乏合理性,更沒有法律依據。原告銷售石油的行為合法,被告認定原告于2003年1月至8月銷售石油的經營額為違法所得,缺乏依據。被告在查處商標侵權時,應先查明原告與南通分公司訂立的合同效力,在合同沒有解除或被依法確認無效之前,不能認定原告擅自使用他人商標。被告作出的行政處罰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錯誤,請求法院撤銷被訴具體行政行為。
[審判]
江蘇省海門市人民法院認為,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處罰,應依法定程序進行,查明事實,證據充分,正確適用法律。被告作出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在事實、證據、程序和適用法律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違法之處:
1、第三人下屬華東分公司、江蘇分公司向被告投訴稱原告未經許可,使用注冊號第1739578號注冊商標。被告提供的經營場所照片復印件證據清楚地表明原告在其經營場所使用的是“PetroChina中國石油PetroChina”組合標志,而第三人注冊的第1739578號商標是由“PetroChina”與“中國石油”英、漢文字上下排列、指定顏色等內容組合的圖形標志,原告沒有直接使用第三人的注冊商標,是使用了與注冊商標相近似的標志,這兩種行為都可能導致商標侵權,但二者不具有等同性。被告作出的行政處罰認定原告使用注冊商標不當。
2、原告使用“PetroChina中國石油PetroChina”標志,有原告與南通分公司訂立的聯營合同為根據,第三人對該合同明確表示認可。被告認定原告擅自使用,明顯與事實不符。被告提供的證據10是第三人與其下屬華東分公司簽訂的商標使用許可合同,其中第10條有“第三人對在合同簽訂前華東分公司及其管理的經營單位再許可第三方使用第三人商標的行為,經第三人審核后,予以確認”的規定。第三人有無審核、是否確認以及聯營合同中關于商標使用條款在第三人商標注冊后的處理情況等與違法行為認定相關的事實,被告在作出行政處罰前理應進行全面、客觀地調查,但被告未盡查證核實義務。被告作出的行政處罰違法事實不清。
3、服務商標侵權的非法經營額應是從事服務行為所產生的金額。被告將原告商品銷售經營額作為服務經營額,顯然不符合法律規定。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是對行政處罰程序方面的一般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對商標侵權行為的處罰另有明文規定。按照特別法優于普通法的法律適用原則,應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五十三條的規定,責令停止商標侵權行為。被告的行政處罰適用法律錯誤。
5、被告在作出的行政處罰中,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三條,責令原告停止違法經營活動的內容。停止違法經營活動屬停產停業類處罰,被告應組織行政管理相對人和利害關系人進行聽證。但被告沒有依法將上述內容向原告告知,未通知第三人參加聽證,組織聽證不依法制作筆錄。被告作出行政處罰程序違法。綜上,該院參照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保護服務商標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九條,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五十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四十二條第一款第(七)項,《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二)項第1、2、3目的規定,判決如下:
撤銷被告南通市海門工商行政管理局于2004年2月25日作出的海工商案字[2004]5號行政處罰決定。
訴訟費人民幣80元,郵資費人民幣60元,調查取證費人民幣1000元,由被告南通市海門工商行政管理局負擔。
宣判后原被告及第三人均未上訴。
[評析]
本案爭議焦點是:原告使用的是否是第三人的注冊商標;原告的油品銷售收入是否屬服務商標侵權的非法經營額;行政處罰所適用的法律是否正確。
1、第三人下屬華東分公司、江蘇分公司向被告投訴稱原告未經許可,使用注冊號第1739578號注冊商標。被告提供的經營場所照片復印件證據清楚地表明原告在其經營場所使用的是“PetroChina中國石油PetroChina”組合標志,而第三人注冊的第1739578號商標是由“PetroChina”與“中國石油”英、漢文字上下排列、指定顏色等內容組合的圖形標志,原告沒有直接使用第三人的注冊商標標識,是使用了與注冊商標相近似的標志,這兩種行為都可能導致商標侵權,但二者不具有等同性。被告作出的行政處罰認定原告使用第三人的注冊商標不當。
2、服務商標侵權的非法經營額應是侵犯服務商標專用權的服務行為所產生的非法所得。被告將原告商品銷售經營額作為侵犯服務商標專用權的非法經營額,顯然不符合法律規定。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是對行政處罰程序方面的一般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對商標侵權行為的處罰有明文規定。按照特別法優于普通法的法律適用原則,應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五十三條的規定,責令商標侵權方停止商標侵權行為,而非停止違法經營活動,故被告作出的行政處罰適用的法律是錯誤的。
案例報送單位:海門市人民法院
一審合議庭成員:曹 拓 俞永平 俞秋萍
編寫人:黃 端 曹 拓 馬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