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一 ]——(2005-12-21) / 已閱28549次
社會屬性:民族、種族、職業、文化程度、收入、婚姻……
個體 生理:代際遺傳、性別、年齡、相貌、體型、體質、染色體、智商、涉用麻醉品、身體疾患…
心理:人格、氣質、需要、技能、興趣、性取向、精神障礙……
但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建立犯罪現象和犯罪原因之間的有效聯系,請見圖3:
圖3:犯罪現象與犯罪原因的關系
什么是犯罪?
犯罪現象(y)
如何認識犯罪?(描述犯罪的指標與方法)
關系(f)
為什么會有犯罪?(理論的解釋:犯罪原因理論)
犯罪原因(x)
如何解釋犯罪?(解釋犯罪的指標與方法)
犯罪學的研究對象可以用函數表示為: 。犯罪學研究的是函數 ,而研究 就不能不關注 與 。
三、我們如何研究犯罪——研究犯罪的工具
涂爾干認為一門學科的建立必須依賴于獨立的研究對象和獨特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獨特性是由研究對象的特性所決定的。作為事實學的犯罪學不能單靠規范學(如刑法)的方法去研究,而應當更多的借鑒研究社會事實的成熟學科如社會學或心理學等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社會科學有兩種基本的方法論傳統:人文主義和實證主義。人文主義強調人的主觀認知對客觀世界的重要意義,其主要研究方法是“理解”和“詮釋”。韋伯說:“經驗實在對我們來說是“文化”,因為并且只要我們把它置于與價值觀念的關系之中,它便包括而且只包括那些通過這種關系才對我們有意義的實在的成分”。這種研究的經典范例是韋伯對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關系的研究 ;實證主義把社會現象視同為天體運動分子結構等純粹客觀的物理現象,主張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特別是觀察和實驗方法去研究。由于實證主義強調“事實”“觀察”和“實驗”,因此很借重于調查和統計。涂爾干關于自殺的研究是利用實證方法研究越軌問題的典范 。實證主義的研究范式 是:在控制額外變量的前提下研究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關系,以可證偽性 為原則檢驗虛無(null hypothesis)假設。人文主義方法能夠借助對事物片段或局部的深入細致的解剖發現和提出新的科學問題獲得對事物一定層次的本質的把握,但這種方法的局限性在于結論的或然性和難以進行有效推論以獲得對事物的全面認識。因此,一定程度上以人文主義方法獲得的結論往往作為研究假設。而犯罪學如果要以建立普遍的犯罪現象和犯罪原因之間的有效聯系為己任,則必須借重于實證主義的研究范式。影響犯罪的因素(自變量)眾多 ;各種因素之間又存在著交互作用,由原始自變量交互作用所產生的新的變量又可能會對犯罪現象(因變量)產生新的影響,而由交互作用所產生的新變量將會是龐大的數字,例如10個自變量相互作用理論上可以產生新變量:
(個)
可以肯定新生自變量與原始自變量、新生自變量與新生自變量之間仍然會存在相互作用而再產生新自變量,如此傳遞下去將產生無窮多的自變量。即使只有3個原始自變量,其相互作用也是復雜的以致于我們只能呈現其作用的大致脈絡:
圖4:三變量的相互作用模型
2·3·12
123·13
12 1 13
2 3
23
1·23
顯然依賴于個體知識經驗和邏輯推理的人文主義方法面對如此錯綜復雜的局面是難以應對的。而實證主義方法特別是方差分析、回歸分析、因素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的建立和完善為建立犯罪現象和犯罪原因之間的有效聯系提供了可能。因此,犯罪學引入實證方法特別是多變量分析方法是改變其封閉停滯狀態的唯一出路,而由此建立的開放的犯罪學會提供給公眾和研究者新的問題和有說服力的解答。
四、誰在研究犯罪與誰需要犯罪學
前文已經談到是人類固有的探知欲和減少犯罪損失增進人類福利的訴求產生了對犯罪學的基本社會需求。我們再進一步探討犯罪學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及其關系。犯罪學生產者和消費者分別是犯罪學研究者和司法實踐部門,但是在我國,實踐部門和理論界的隔閡一直很深:實踐部門認為理論界不切實際、書生氣十足,理論界覺得實踐部門知識能力有限、難懂金玉良言。這就使出現了“你說你的,我做我的”的景象,犯罪學研究成果束之高閣或成了只是“圈內人”相互把玩的欣賞品有的甚至干脆玩起了局外人看不懂的自命清高的“文字游戲”。實踐部門因為缺乏足夠必要的理論指導,而采用了許多過度或不當的犯罪控制策略。一方面實踐部門并不依賴或看重犯罪學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研究者并不急于把自己的主張付諸于實踐。研究者雖然也關注犯罪斗爭的社會實踐,但其產品主要在學術圈子里流通因此其理論性和創新程度是評價產品品質的主要標準,而不是以是否能解決實際問題為評判依據。一些研究者置犯罪學是事實科學之事實于不顧,不參與犯罪控制實踐不接觸犯罪人而研究書本上的犯罪問題。許多成果除了幫助寫作者提高職稱外并沒有太多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當然這些研究當中也有少數推動了犯罪學基礎理論的發展,如儲槐植教授的“犯罪場論”, 皮藝軍教授的“本能異化論”, 即便是這些有一定影響的理論的概念、變量、假設、命題以及解釋的廣度、解釋的精確度和結構的簡練程度 仍有待于進一步推敲。理論者實踐者只有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研究與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制定出包含有犯罪學科學見解的社會政策、刑事政策, 才能使犯罪學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犯罪預防效能減少犯罪控制成本節約社會資源。
在我國社會轉型和城市化加速發展時期,犯罪率急劇增長,犯罪控制部門急需理論界有力的支持。但是,作為生產者仍缺乏足夠的準備,因為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制訂出培養合目的的勞動者的計劃。以國內幾所有代表性的大學的犯罪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為例,請見表1
表1:犯罪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
招生學校 考試科目 備注
北京大學 刑法(含刑事訴訟法),法理學、民法、民訴、經濟法、國際經濟法
清華大學 法理學,刑法學(中國刑法學占80%;犯罪學、刑法史、外國刑法學共占20% )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社會學,刑法學、犯罪心理學 (復試)犯罪學參考書目:宋浩波、郝宏奎主編:《犯罪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中國政法大學 法理學、憲法學、犯罪學(各占50分),刑事訴訟法學、監獄學 犯罪學參考書目:魏平雄主編《犯罪學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這說明了犯罪學隸屬于規范科學法學的事實,也暴露出國內至今沒有犯罪學權威教科書 的尷尬境地。更為致命的是入學考試中沒有研究方法方面的科目。如果報考犯罪學的考生沒有受過數理統計的訓練,而在研究生學習期間也沒有研究方法方面的課程恐怕很難掌握研究犯罪現象和犯罪原因關系的多元分析方法,如前所述沒有這種方法犯罪學研究是難以再有所進展的。
總共3頁 [1] 2 [3]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