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遼海 ]——(2006-5-31) / 已閱7180次
政策功能怎能圖虛名
作者:谷遼海
來源于:中國財經報
http://www.cfen.cn
發表時間:2006年05月31日
近幾個月來,一些專家教授在相關媒體上頻頻談論我國政府采購所具有的政策功能。這些文章分別從不同角度,引經據典地論述了政府采購的“四大政策”功能,而對于這些功能是否具有執行力,卻避而不談。筆者愚見,政府采購政策功能必須要有執行力。所謂執行力,是指政策功能所產生的法律上的約束效力,且能夠在實踐中得以執行的效力。這種“執行力”對于相關人員、相關組織來說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而對于具體的管理部門來說應該是依法行政,違法必究。那么,專家們闡述的政策功能是否具有可執行力呢?
★保護“國貨”的政策功能徒有其名。這是專家們津津樂道的現行法律具有保護民族產業的作用。近些年來,國外知名企業幾乎都在我國境內設立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國公司。由此也就排除了法律和政策的限制。
例如,深圳神舟電腦公司2005年2月向北京市財政局投訴稱,北京科技園拍賣招標公司等單位在首都師范大學教學設備購置項目中,違反了法律所規定的“政府采購應當采購本國貨物、工程和服務”內容,指出中標供應商“戴爾”電腦不是本國貨物,侵害了本國貨物供應商的合法權益。財政局審查后認為,中標供應商是在廈門注冊的我國法人,不是“本國貨物”的主張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由于目前缺乏對“本國貨物”進行準確界定的法律依據,不能認定該采購結果違法。
筆者認為,財政局的處理決定是符合法律規定的。類似前述爭議案件不勝枚舉。依公平競爭和不得歧視的法律原則,沒有理由排除中國法人參與政府采購活動。
★保護“創新”功能同樣是空有虛名。這一功能是前一政策的延伸,即國家通過政府采購活動,扶持自主創新產品,保護民族企業迅速發展。目前,許多國外產品在中國基本上都有代理商,其產品價格和質量都非常具有競爭力,并紛紛進入我國政府采購領域,深受采購人歡迎。而我國自主研發的產品存在價格高,質量缺乏保證,因而大家更喜歡國外同類產品。
例如,某市藥業公司近年來成功地開發了數項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生產的系列產品被列為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和“星火計劃”項目,其中的一些產品先后被評為省高新技術產品、國家級重點產品。然而,這家供應商在國內多個省市醫院的政府采購活動中卻屢屢敗北,尋求司法救濟時又查找不到有效的法律根據。
★“綠色”功能缺乏指引規范。這一功能即保護環境政策!墩少彿ā窙]有對保護環境方面的貨物、工程和服務作出特別規定,沒有具體的、可操作的行為規范。
如:投訴人某市電器設備公司生產的變壓器系列產品榮獲“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綠色產品獎”,在節能、環保、產量、銷量等方面,均居同行業首位。2006年2月,投訴人參加某市體育場工程的公開招標活動,中標產品不僅沒有綠色產品標志,而且價格高昂。為此,投訴人提出質疑時稱,他們的產品遠銷歐美,深受歡迎;而采購人所確定的產品違反了我國環境保護的采購政策,招標公司理應選擇價廉物美且在世界上較有影響的產品。對此,被投訴的招標公司認為,本次代理的采購項目是依照我國《招標投標法》的規定進行的,并非依據《政府采購法》。況且,《政府采購法》也沒有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操作規程。
★“扶持”功能缺乏強制性措施。為了體現公平競爭,適當照顧弱勢群體的利益,將政府采購中的一定份額給予中小企業,扶持他們快速發展,幾乎在各個國家的政府采購法律制度中都有所體現。《政府采購法》出臺的同一天,也頒發了我國的《中小企業促進法》,兩部法律同一天實施。但是,實踐中如何認定中小企業?應該給予怎么樣的扶持?有無確定標準和強制性措施?采購人或采購代理機構不執行法律或“政策”應該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我們在兩部法律中都找不到明確的依據。實踐中,勢單力薄的中小企業是很難輕易吃到“政府采購”這塊蛋糕的。
總之,筆者認為,法律或者政策作為調節人們行為的一種規范,必須具備明確、完整、和諧的內容。如果只有行為規范,而沒有配以相應的法律后果,沒有追究法律責任的強制性條款,違法了也能安然無恙。筆者認為,實現前述功能有相當的難度。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是必須修改、完善我國《政府采購法》和《招標投標法》的相關內容。
(作者系北京市遼海律師事務所高級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