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瑜 ]——(2006-6-13) / 已閱9786次
知識產權,我們與世界的差距
王瑜
“最成功的企業將是那些有能力創造并管理知識產權寶庫的企業。”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BCG)高級副總裁兼董事麥維德
國資委公開的一份“企業知識產權戰略與管理指南”課題組的問卷調查顯示,中央企業及所屬子企業中,有50%以上的企業主要產品及其工藝沒有專利技術,40%以上的企業主要產品沒有注冊商標。國資委管的都是非常大型的企業,大型企業如此,那么小型企業呢?我們再來看看一個數據資料:我國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為萬分之三,99%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60%的企業沒有自己的注冊商標。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些數據是危言聳聽,據國家商標局的公開資料顯示,某省一年的商標申請量不到300個,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省每天成立的企業不只300個,這樣算來這個省有自己的注冊商標的企業比例肯定要低于1%,這樣一算,我們反而要懷疑上面的數據,有自己注冊商標的企業比例是否太高了。
如果你是企業家,你想想你公司是否申請了專利,是否申請了商標?如果申請了,那么總共申請了多少件專利,注冊多少個商標?是不是因為自己為了傍名牌而申請了幾個和名牌近似的商標,或者將裝辣椒醬的玻璃瓶子申請了一個幾乎毫無意義的專利而沾沾自喜。來看看國外的數據:德國西門子公司有各類知識產權約15萬項,荷蘭飛利浦公司有6.5萬個專利、2.1萬個商標和6000個外觀設計。一個企業的擁有的知識產權的量肯定要超過我國部分省份,和我們的企業比,即使有的企業有一兩個專利或商標,那也是一比幾萬,在數量上我們和世界上優秀的企業差距過萬倍。
國內某主管部門向其下屬企業下發一份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文件,該企業的總經理收到后,不知道該由哪個部門落實,最后把這份文件批給了保衛處來處理,對于知識產權的管理我們還是個零。德國西門子公司,它在全球設有12個知識產權管理部,400名知識產權管理人員管理著該公司各類知識產權。荷蘭飛利浦公司在全球設有10個知識產權辦公室,也有約150名知識產權專業人員。我們的企業幾乎沒有設立專門的部門來管理知識產權,即使是在國資委直屬的一百來家特大型集團公司也多數沒有設立知識產權部門,其商標、專利被分割在幾個部門由這些部門順帶管理。在對知識產權的管理方面,國外有非常成熟、規范的管理體系,我們的企業對知識產權管理還處于混沌之初。
我們無法一一去羅列差距,因為差距實在是太大,或者干脆說本來就不具有可比性。因為我們對知識產權的認知還幾乎是零,那么對于知識產權的申請策略、保護策略、知識產權戰略等我們根本就是零。與發達國家比我們在知識產權的申請量方面過萬倍的差距已經不算太大,有的方面由于我們是零,那么差距就是無窮的大。
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的知識產權戰略專項組,對眾多企業的相關情況進行了調查后認為:一個國家的企業在知識產權方面大體要經歷5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主要以出口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為主導,靠的是廉價勞動力成本和低成本原材料;第二階段通過加大研發投資,推動了技術含量較高產品的出口;第三階段遭遇發達國家企業的知識產權壁壘,被迫付出高昂代價;第四階段吸取教訓,加大在收購、自主開發和管理知識產權方面的投資力度;第五階段則開始享受知識產權的互惠互利,有的企業甚至可以通過知識產權獲取競爭優勢。按這種說法,我們國家的企業在知識產權方面還處在最為原始的第一階段。
其實無論我們在知識產權方面與發達國家差距多大,根本的差距只是意識,也就是“一念之差”。公有制的體制,免費的拿來主義,抹殺了我們對他人知識產權的尊重,也扼殺了我們自己的創新意識。加入了WTO我們進入了世界大家庭,我們現在必須按世界通行的規則辦事,在知識產權方面我們處處受制于人,國外企業揮舞知識產權的大棒讓我們暈頭轉向,但是我們對知識產權的意識醒悟還是不夠的,只有我們徹底清醒了,充分認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只有徹底從觀念上改變對知識產權的態度,我們才會認真去學習知識產權,運用知識產權,只有當我們與發達國家的知識產權達到同步,我們才不會受制于人。
作者:王律師,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高級會員
電話:010-51662214,電子郵件:lawyerwy@263.net,網站:www.rjl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