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v国产v片大片线观看网站-国产v视频-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大片-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大另类-这里只有精品首页-真不卡网站

  • 法律圖書館

  • 新法規速遞

  • “網絡通緝”不能逾越法律的底線

    [ 張雨林 ]——(2006-11-15) / 已閱13430次

    民間“網絡通緝”不能逾越法律的底線

    張雨林


    該文刊發于《青年記者》06年19期

    一、民間“網絡通緝”的現狀

    自今年2月“虐貓事件民間追緝令”事件以來,“詐騙犯網絡追緝令”、“武校少女功夫色情照片通緝”、“獨立調查人的網絡救助追查”、“追殺網絡情人”、“通緝南寧欠債女大學生”等接踵而來,民間“網絡通緝”大有逾演逾烈之勢。最近,湖南章某被“天涯雜談”某網友“誤殺”公布了隱私,一怒之下把天涯在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告上法庭。

    2005年8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曾對“網絡通緝令”被判名譽侵權第一案作出終審判決:北京某教育中心構成對高某名譽權的侵犯,賠償高某精神撫慰金2萬元和公證費800元。然而,這個案件似乎并沒有引起“發令者”們的警覺;今年4月,“銅須事件”中,數百人在未經事實驗證的前提下,輕率地加入網絡攻擊的戰團,令當事人與家人的身心受到嚴重傷害,并導致海外媒體激烈抨擊中國網民的“暴民現象”;7月,“通緝南寧欠債女大學生”事件中,陳某的電話號碼、QQ號碼、學校住址、家庭住址、照片以及她男朋友的照片全部被曝光在網上,陳某受盡騷擾無奈報案;涉及湖南章某被“誤殺”的通緝事件中,章某的手機、家庭住址、連8歲女兒是領養的隱私都被人公布在網上,甚至稱其被上海公安拘留15天。章某年僅8歲女兒從騷擾電話里得知了自己被領養的身份,這給她的心靈留下巨大的創傷。而這一切的起因竟然是“XX妹妹”在天涯社區讀到某網友認為其是女扮男裝的帖子大為惱火,在“通緝”中誤認章某為該網友;現今,民間“網絡通緝”形成濫發之勢,筆者以為民間“網絡通緝”應引起新聞與法律工作者的深思。

    二、民間“網絡通緝”的法律性質與特點

    通緝是指公安機關或人民檢察院通令緝拿應當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歸案的一種偵查行為。而通緝令是刑事訴訟中的一種法律文書,只有公安機關才有權依照法定程序發布,并且只能針對特定的對象即對于罪該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使用,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單位、組織和個人都無權發布。也就是說民間“網絡通緝”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通緝行為。民間“網絡通緝令”只是借用通緝令的名稱以達到引起廣大網民注意的目的。根據“網絡通緝令”的內容和目的,可以將“網絡通緝令”的性質分為兩類:一類是發布人當自己的某種利益受到侵害,為維護自己的利益、引起公眾關注,并要求侵權方停止侵犯行為而發布的聲明;另一類是發布人針對某個具體的社會事件,為達到某種譴責、批評目的而發布的告示。“網絡通緝令”表明了發布人的立場、觀點、態度,以起到警告、警示作用。

    目前,我國尚未對這種“網絡通緝”行為進行明確規范,而且其也不具有專門法律調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從已經發生的“網絡通緝”事件中,可以看出發布“網絡通緝令”的行為不都是合法行為,有的行為已經明顯觸犯了法律。雖然不可否認的是:“網絡通緝”在某種意義上體現了社會公眾道德的進步,網民的自發地對某個事件進行評論與追查,實質上形成了一種輿論監督,對那些尚不構成違法卻嚴重違反道德規范的行為以譴責,在一定程度上通過聚集廣泛的網絡民間力量實現了對丑惡行徑的“懲辦”。但是,這并不能成為其逾越法律底線的借口、理由。如果“網絡通緝”中含有攻擊性的內容,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即使發布者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也構成侵權。而事實上,在已經發生的某些“網絡通緝”事件中,“通緝”不同程度的“成為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打擊報復別人的工具”。

    現階段,我國網民言論存在這樣幾種不理智的特性:情緒化、粗俗化、偏激性、群體盲從性。大部分網民很少質疑信息的真實性,也沒有進行成熟的思辨,僅憑主觀的沖動對信息發表意見,帶有很嚴重的感情色彩,易導致真相的掩蓋、言論的失實。若形成具有一定負面影響的情緒形輿論形態,這種自發型輿論的非理性,就容易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這在“銅須事件”中得到很好的體現。從法學角度講,當人處于沒有社會約束力的匿名狀態下容易做出宣泄原始本能沖動的行為。在“網絡通緝”中,網民言論處于匿名性與虛擬性交織的狀態,這使得發言者不考慮承擔社會責任的問題,從而使一些攻擊性語言廣泛出現。“網絡通緝”大都標榜以“道德譴責”、“道德審判”的名義,合理的評論是受到法律的保護,但借網絡泄憤,侮辱、誹謗他人,則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若僅從道德層面出發,以這種不道德的手段來譴責不道德的行為,這本身就存在謬誤。實際上,“通緝”過程中,某些行為已經逾越了法律的底線。僅就被冠以“網絡人道力量勝利”的“虐貓事件”來看,盡管譴責虐貓行為人的殘忍行為的出發點可以肯定,但“通緝”參與者們在言論中不僅使用了大量侮辱性詞語,并且發布了虐貓女子的年齡、籍貫、工作單位、家庭成員信息、域名注冊公司的辦公地址、辦公電話、法定代表人聯系方式、法定代表人的車牌號碼、私人手機、履歷表、網絡購物記錄等信息。將大量的非公開信息公之于眾,則直接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益。

    三、“網絡通緝”的民事侵權內容分析

    “網絡通緝”中的不當行為易侵犯他人民事權利,最容易遭受這種侵害的民事權利為精神性人格權 。在“通緝”行為中對精神性人格權的侵犯集中表現為對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的侵犯:

    1.名譽權。指公民或者法人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社會綜合評價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權利。惡意或者過失的“網絡通緝”行為可能造成被“通緝”者的社會評價降低,因此這種行為大多侵害了名譽權。就“通緝令”內容而言,如果發布的內容與事實相符合,對他人的名譽評價是適當、真實,那么不侵犯名譽權。如果發布的內容是捏造的、虛假的或者存在侮辱性語言,那么就構成對名譽權的侵犯。“通緝”參與者在事件評論中對被“通緝”者的誹謗、侮辱等行為也構成對名譽權的侵犯。

    2.隱私權。指自然人享有的對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個人領域進行支配的人格權。基于該項權利,公民個人的,與社會公共利益無涉的正常生活可以不受他人非法干涉,涉及個人的有關事項可以不受他人擅自公開。在“網絡通緝”中公布他人信息、私密活動及因“通緝”行為導致的私人生活遭受騷擾,都是侵害隱私權的行為。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現階段,我國民法體系沒有把隱私權確認為一種獨立的民事權利,對隱私權采取的是間接保護,對隱私權的保護包含在名譽權里面。即對侵害他人隱私權,造成名譽損害的,認定為侵害名譽權追究民事責任,名譽權是否被侵害成為隱私權是否被侵害的前提條件。然而最高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雖沒有將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民事權利,卻將隱私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利益加以保護: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3.肖像權。指自然人享有的以其肖像所體現的人格利益為內容的權利,基本內容包括:肖像制作專有權、肖像使用專有權、利益維護權。“網絡通緝”中使用被“通緝”者的肖像雖然沒有以盈利為目的,不符合《民法通則》對侵犯公民肖像權的認定。但是,法律保護公民的肖像權,最主要的是保護公民肖像權所體現的精神利益。所以,在“通緝令”中擅自公布他人的肖像,只要沒有經過本人的同意,就構成對肖像使用專有權的侵害。

    在“網絡通緝令”中,即使沒有侵害上述3項具體人格權,若侵害了被“通緝”人的人格尊嚴或其他人格利益的,也構成侵權行為。

    我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國際聯網制作、復制、查閱和傳播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信息。為避免對他人合法權益的侵害,網民應該做到不發布、不輕信、不傳播沒有正式消息來源的網絡言論與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內容。這樣才能令“網絡通緝”在法律與道德允許的范圍內,充分發揮它的活力與積極意義。我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制作、復制、發布、傳播含有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信息。網站作為互聯網內容提供商對“網絡通緝”內容應當承擔必要的注意和審查義務。

    四、對“網絡通緝”的防范與維權方式

    由于無法很好的對事件真相進行認定,“通緝令”帖子所描述的內容真偽很難確證。言辭激烈的“通緝”很容易煽動網友情緒,增加行為的盲目性,使本應很好發揮作用的網絡輿論監督變成“網哄”甚至是“網絡暴力”。若網民遭遇“網絡通緝”應該怎樣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首先,網民若要遠離“網絡通緝”,一定要加強對個人信息保護。通過現在的搜索引擎技術,只要某人在網上留下信息,那么一定可以查找到該人,需要的只是耐心。引用一句網絡上的話就是:“你不僅可以知道和你聊天的是不是一只狗,還可以知道它是一只什么品種的狗”。這話雖然不雅,卻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對個人信息搜尋的快速、便捷、準確。所以,網民在上網時,對可能涉及個人信息的泄露的情況一定要謹慎對待。例如:不要在陌生網站留下自己的真實信息;對陌生郵件盡量不要回復;與陌生人聊天要保持警惕;重視對密碼的保護。

    其次,要規范自己的言論,。在網絡進行留言、聊天、評論、發帖時,盡量使用避免過激的語言、不要在不知真相的情況下對他人妄自評論、不要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理性討論以避免和網友關系緊張遭到報復性“通緝”。

    最后,如果在網絡上遭遇到“網絡通緝”,第一件事就是立即通知“通緝令”網站的管理者立即刪除有關的侵權內容,避免不良影響進一步擴大。若已經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或生活遭受騷擾,應馬上對采取侵權證據進行公證,同時要求網站提供侵權人的相關資料,以便進行維權舉證。若發現網站在“通緝”事件中存在過錯,可以要求網站共同承擔民事侵權責任。若網絡上的侵權內容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達到治安處罰或刑事處罰標準,被侵權人、相關權利人或者普通網民都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尋求法律救濟。

    通過對民間“網絡通緝”的思考,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言論自由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但權利和義務永遠是統一的。目前,網民言論所呈現的情況是權利本位的無限擴張和義務本位的缺失。網絡是虛擬的,而它產生的社會影響卻是實實在在的。所以在推行網絡自律的同時,有必要由外部力量介入,讓網民在發表言論時考慮到發言應該承擔的責任,令其客觀的對信息進行思辨,尊重事實、尊重他人合法權益。筆者以為,在網絡推行實名制將會使網民在發表言論時考慮到“言責自負”,在即將逾越法律的底線時有所顧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約束。這不僅能提升網絡道德水平,并且可以凈化網絡空間的法治環境。絕對的言論自由與真正的言論自由之間有著天壤之別,我們期待有理性、有社會責任感的網民參與網絡秩序的建設和網絡言論的表達。

    最后想和“網絡通緝”的參與者和廣大網民說的一句話是:在您充分行使自由表達權時,請尊重他人合法權益,不要逾越法律的底線。
    ==========================================

    免責聲明:
    聲明:本論文由《法律圖書館》網站收藏,
    僅供學術研究參考使用,
    版權為原作者所有,未經作者同意,不得轉載。

    ==========================================

    論文分類

    A 法學理論

    C 國家法、憲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經濟法

    N 訴訟法

    S 司法制度

    T 國際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圖書館

    .

    .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经典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 九九精品国产兔费观看久久 |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一区二区在线欧美日韩中文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产品乱码伦 | 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 日韩视频大全 | 一级性毛片 | 蜜桃88av| 91高清免费国产自产 | 国产日产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 美国特级毛片 | 亚洲精品一级片 | 精品精品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最新 | 男人的亚洲天堂 | 欧美成人激情 | 日本三片在在线播放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日韩免费高清一级毛片在线 | 久久色精品| 波多野结衣在线观看一区 | 午夜欧美成人久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日韩 | japanese色系tube护士 | 无套内谢孕妇毛片免费看 | 成人免费ā片 | 欧美另类高清xxxxx | 亚洲国产成人九九综合 | 欧美一级毛片高清视频 | 日韩丝袜美腿 | 亚洲国产影视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站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观看 |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限 | 成年人免费视频网站 | a毛片a毛片a视频 | 日本一级毛片在线看 | 自拍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