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瑜 ]——(2007-5-8) / 已閱16330次
如何建立知識產權聯盟
近些年來,國際上出現了一種新的動向,那就是把技術標準與知識產權保護相結合形成新的技術壟斷聯盟,借助于技術標準的特殊地位,強化相關知識產權的保護,借助于知識產權的壟斷特性去實現對某些技術標準事實上的壟斷。技術標準是另外一種市場保護的方式,今天,越來越多的國家使用技術標準的手段來規范市場。技術聯盟一方面降低了獲取知識產權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獲得新的知識產權的可能性,進而使參加聯盟的企業都獲得競爭上的優勢地位。專利聯盟是指組成聯盟的各成員為了合作許可專利而將各自的專利轉移到一個共同組成的聯盟實體。專利聯盟有封閉式的和有開放式的,有兩個專利權人為了達成相互的交叉許可組成的聯盟,也可以是擁有成千上萬個專利的大型公司組成的聯盟,還有的是標準化組織或協會組成的聯盟,構成對整個行業的技術控制,從而形成事實標準。日立、松下、三菱電機、時代華納、東芝和JVC六大技術開發商強強聯手將其1500多項專利捆綁于一體,組成DVD企業聯盟,聯合向我國DVD收取專利費即是其中的典型范例。知識聯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用內部化的方式替代知識市場的行為,各種專利聯盟的大量存在,使知識產權保護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加強。在IT產業中出現了多個技術標準和專利相結合的聯盟。
一、聯盟的作用
(一)有助于獲得最大的收益
技術標準反映了產品的生產者在市場占有方面的利益需求。企業掌握知識產權當然有助于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但是就同一技術目的而言,總會有不同的技術方案能夠實現,因此,僅僅掌握一種或者多種知識產權仍然要面臨市場競爭的風險,而一旦公司掌握的知識產權成為了技術標準,那么,在與其他企業的競爭當中,它就占據了絕對優勢。一個產品盡管有實用性,在其不符合法律要求的技術標準的情況下,仍然不能進入市場。市場就變成了知識產權/技術標準擁有者的壟斷市場。跨國大公司通過共同的研究和發展戰略合作和整合企業的資源,以最大可能的內部化形成了對外部市場的強大的競爭力,以追求最大經濟利益。
(二)有助于推動技術的發展
技術聯盟一方面降低了獲取知識產權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獲得新的知識產權的可能性,進而使參加聯盟的企業都獲得競爭上的優勢地位。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一個技術或技術產品的產生往往需要多種互補性專利技術的支持,通過專利聯盟可以使單個或少量技術無法完成的專利技術產業化變為現實,可以促進技術在單個主體之間的轉移而促進技術的產業化。知識產權聯盟對于加快技術開發速度和提高技術開發能力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例如,從液化石油氣制芳烴的CYELAR技術,是有英國石油公司與環球油品公司聯合開發的,烯烴異構化工工藝是英國石油與美國莫比爾公司聯合開發的,氧化法制高純苯酚工藝是英國石油與凱洛格公司和赫思里斯公司聯合開發的等等。聯盟一方面降低了技術開發的成本,使得跨國公司取得知識產權更為容易,同時,聯盟本身資源的內部化過程又使知識產權市場化的弊端降到最低。
在建立“知識聯盟”的過程中,公司之間對于自己擁有的知識產權采取交叉許可、技術互換、共享資源等方式進行合作,從而形成新的技術資源、獲得新的、在獨自經營和開發的情況下不可能獲得的知識產權。聯盟內可以共同使用共同開發的技術,而不需要到市場上購買自己需要的技術,同時,也避免了那種以自己的出價而購買不到必要技術的情況發生。相比較而言,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戰略聯盟比單獨研究、完全依賴自身資源進行經營的公司往往具有更強大的競爭優勢。
(三)有助于降低成本
科技的發展和競爭的全球化使目前開發新產品、新技術的費用越來越高昂,例如,據統計,在美國開發一種新藥的費用在10億美元到20億美元之間,這樣的費用支出對于任何一個公司來講都是高昂的,即便是最大而又最富有的公司也不可能收購具有與其未來發展有關資源的所有企業。因此,充分利用其他企業的知識資源進而互相利用對方的技術資源必然成為公司取得經營優勢的一種可行方案。這種形式的技術合作可以降低公司獲得技術的費用,一個需要多種專利產品的開發者可以一次性和專利聯盟談判,從而減少分別與各個專利所有者進行重復性談判的交易費用。
由于知識產權極易被他人不經同意而學習和使用而不容易為所有者所控制,因此,盡管有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但仍然不能避免知識產權侵權的存在。企業的創新也并不總是能夠得到知識產權法律的良好保護,同時,并非所有的知識產品都能得到良好的保護,當不同企業從事相似的技術研發和產品生產時,產生知識產權訴訟沖突的現象就很自然,這種沖突不僅很難預測,而且解決沖突的成本往往又很高,專利聯盟對于沒有能力提起高成本的專利侵權訴訟的小型企業和專門化研究企業來說,可以降低專利技術的實施和訴訟成本,收益會更大。因此,企業就有必要建立“知識聯盟”,使知識資源內部化,進而獲得更大效益。
(四)有助于知識產權的保護
跨國公司在經營中形成的在知識產權方面有一致利益的戰略聯盟,這些聯盟既包括技術聯盟,也包括為了自己的知識產權利益而建立的準政治組織,也就是所謂的民間組織或所謂的行業協會組織。在國際知識產權制度的形成過程中,這些組織通過法律賦予的權利,不斷將他們所代表的跨國公司的利益反映到政權機構中,以政治的方式實現自己的知識產權利益。例如,1987年美國制藥協會向美國貿易談判代表提出所謂“301”條款的調查申請,聲稱巴西不保護藥品和生產藥品的專利,對美國商業造成了負擔和限制,美國貿易談判代表即發起調查,并與巴西進行磋商。跨國公司的政治組織則也通過不斷的政治游說來影響國家的政治決策,從而促進自身知識產權利益的實現。
據統計,全球500強企業有60個主要的戰略聯盟,聯合戰線已成為眾多企業的理想之選,通過聯盟在群體內優勢互補,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甚至占據壟斷地位是聯盟企業的最終目的。在研究和開發方面,有近1/3的企業有強烈的合作愿望。
二、我國聯盟的趨勢
技術是創新能力的體現,商標是市場占有的體現。沒有技術的創新,就沒有企業的生存。沒有創新,我們將始終受制于別人,沒有自己的品牌,我們只能淪為他人代工的工廠,只能掙到微不足道的加工費。盡管我國的制造業很發達,由于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卻只能為國外公司打工。我國的企業99%沒有專利,90%的沒有商標,知識產權在我國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我們對知識產權太缺乏了解。知識產權是個復雜的事務,一般的中小企業很難組建專門的知識產權部門來開發、維護自己的知識產權,那么成立知識產權聯盟是不錯的辦法。將有效降低知識產權開發以及保護成本,有效發揮知識產權效用,為企業帶來最大的利益。知識產權聯盟在我國正在受到重視,政府開始積極主導成立知識產權聯盟,比如2007年北京市知識產權局將采取多項措施,其中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搭建和大力推進北京市重點行業知識產權聯盟,在北京市六個重點領域,電子信息、醫藥生物、新材料、能源環保、光機電和精密儀器制造行業搭建國外公知公用專利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及再創新公共信息平臺,指導和資助專利翻譯、檢索、分析、代理、管理和保護等專業的知識產權中介機構,將已被外國授權,但不受我國專利法保護的國外有效高端發明專利免費引入北京市重點產業知識產權聯盟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同時為企業科研投入、知識產權戰略運用、進出口貿易以及可能出現的涉外知識產權糾紛提供預警、預測。快捷提升北京市創新型企業擁有、運用知識產權的能力,推動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并公開遴選重點產業知識產權聯盟專家和指定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專利檢索、數據庫建設類服務機構和律師事務所)為知識產權聯盟服務。也有民間中介機構推行成立知識產權聯盟,比如中華商標超市網倡導、發起成立中國知識產權聯盟,邀請全國各大知識產權代理公司加盟,中國知識產權聯盟的成立為中國自主品牌國際化開啟了一道全新的航線。
三、知識產權聯盟的基本運做
知識產權聯盟在我國還是比較新鮮的事務,其運做方式還有待于共同去探索,下面介紹上海市知識產權聯盟的運做模式,供大家借鑒學習。上海市知識產權服務中心聯合上海市專利交易中心、上海市專利交易網、上海專利集市、上海市高科技產業知識產權聯盟、長三角19城市知識產權服務合作網絡,8大行業的行業協會,建立了一個跨行業的知識產權聯盟,這個聯盟在較短的時間里取得了一系列的實際成果。
(一)高科技產業的知識產權工作,首次聯手建立戰略合作機制
1.聯盟自成立以來,就與各高科技行業協會和相關企業在知識產權戰略上加強了合作
聯盟將通過問卷調查等手段,全面了解他們在專利信息服務方面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利用上海市知識產權服務中心擁有的龐大的中外專利檢索數據庫,加強對行業科技前沿技術和國外專利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跟蹤和預測,運用知識產權戰略,幫助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聯盟內還達成了協議,由知識產權服務中心為8個高科技行業協會免費度身定制各行業的專利檢索分析數據庫。這些數據庫建成后,將為這些高科技行業的自主創新和研發工作帶來極大的方便,同時可以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服務和保障。目前,服務中心已為生物醫藥行業建成了中外專利數據庫,還為上海杰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業和社會單位建立了近40個不同專題的中外專利數據庫;其他7個行業專利數據庫也正在籌劃建設中。
2.為高科技行業及時提供專利情報分析,建立預警機制
為各高科技行業和企業提供了許多世界上該領域的專利狀況、趨勢分析等預警信息,使企業在引進技術和自主創新中少走彎路、少受損失。服務中心負責起草了《建立行業專利預警機制的實施方案》,從上海建立專利預警機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行性、專利預警機制的模式以及行業專利預警機制實施方案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和比較,為盡快建成上海各行業專利預警機制打下了理論基礎。此外,又完成了《近年上海專利申請領先領域分析報告》,初步排出了上海在高科技領域比較具有競爭力的行業和開發單位,提供給市決策部門作參考。
3.聯盟加強與各高科技行業的知識產權專題合作,幫助行業和企業解決具體問題
近來,聯盟先后和通信制造、汽車和計算機行業聯合舉行一系列知識產權專題研討活動。如聯盟和通信制造行業協會聯手,針對國際上趨于白熱化的第三代手機標準之爭,及時召開了有上海通信制造產業各大巨頭參加的"上海第三代移動通信3G終端及其產業鏈發展研討會",對3G標準及其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形成了上海通信產業的對策和策略,為促進上海各通信制造產業巨頭強強聯合,盡快形成3G終端產業鏈,攻占3G終端產業高地做出了貢獻。又如聯盟最近與計算機行業協會舉辦的耗材知識產權專題研討會,針對上海一個專門生產再生硒鼓墨盒的企業碰到的知識產權法律問題進行了研討,由專家當場解析,出謀劃策。通過對這個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使與會的其他行業和企業對知識產權的法律問題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總共2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