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碧華 ]——(2007-6-10) / 已閱55772次
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若干思考
洪碧華
[內容摘要]青少年犯罪、吸毒販毒和環境污染被稱為“三大社會公害”。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就顯得尤為重要,應引起全社會重視。文章強調了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當前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探尋具體的解決途徑。
[關鍵詞] 青少年;違法犯罪;法制教育;措施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重視國民教育是各國跨世紀重要發展戰略,未來社會的競爭將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能否健康成長,直接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關系到家庭和社會的穩定,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行。青少年犯罪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浙江中學生徐力弒母案件和云南大學生馬加爵殺人案件,以及2007年4月16日發生的美國史上最血腥的校園槍擊案件,造成包括兇殺趙承熙在內的弗吉尼亞理工大學33人死亡,這些震驚世界的大案都暴露出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方面存在弊端。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就顯得尤為重要,應引起全社會共同關注。
一、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我黨的三代領導人都很重視對青少年的培養和教育。毛澤東主席生前曾語重心長地說:“年輕人就象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最后是屬于你們的。”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加強法制重要的是要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小學、中學都要進行這個教育。”2002年2月江澤民同志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要加強對學生的文化知識教育,而且要切實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要經常在學生中開展紀律法制教育,增強他們的紀律法制觀念,使他們懂得遵紀守法的道理”、“加強和改進教育工作,不只是學校和教育部門的事,家庭、社會各個方面都要一起來關心和支持。只有加強綜合管理,多管齊下,形成一種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年輕一代才能茁壯成長起來。”
眾所周知,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是新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少年強則國家強。把青少年培養成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和守紀律的“四有”新人,是國家興旺和民族崛起的保證。有一位作家曾經說過:“人生有好多十字路口,緊要處只有幾步”,很富有哲理。青少年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學做人的人生關鍵時期,容易接受新事物、思想非常活躍,但其生理和心理發育尚未成熟,辨別是非觀念差,自控能力弱,在外界的不良誘因下容易產生沖動情緒,對自己的行為往往不計后果,甚至會誤入歧途。當前,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很突出,根據2005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統計,從2000年以來,我國未成年犯罪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且向低齡化、智能化、團伙化方向發展。究其原因,有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因素,其中不學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觀念確是一個重要方面。法制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民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一種養成教育,需要從小抓起,通過不間斷地教育、灌輸、逐步形成遵紀守法、恪守規范的行為習慣,使青少年自強自律、自重自愛,養成向上、向善、向美的心理素質和優良品格。把住人生的每一個關口,這是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措施。這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希望工程。
二、當前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一個良好的運行機制。主要表現在:一是沒有形成黨委領導、齊抓共管的局面,社會各界和各部門沒有形成合力。盡管政法委設立綜治辦,有關部門設立“關工委”、“未委會”,在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但在實際運作中各有關職能部門缺乏共同支持配合,法制教育工作落實不到位,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二是職能部門對法律教育工作的職責不明,缺乏統一協調的主管部門,無法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導致對一些青少年,特別是社會閑散人員和外來務工人員的法制教育出現真空,既沒有抓到位,也缺少有效的方法。
2、學校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弊端。主要表現在:一是多數學校“重智育輕德育”,沒有從根本上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只是片面追求升學率;二是學校法制教學中沒有統一、規范的教材。除部份學校開設的《德育》、《思想政治》課中有少量法律知識外,小學到高中均無法制教育的正式教材;學校對法制重視不夠,本來法制課程應該從《德育》和《思想政治》課中獨立出來。三是中小學缺少法學專業教師。大多數學校的法制課教師,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或政治課的教師兼任,個別學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長兼任,各校按照規定都有聘任綜治副校長,但實際上名不符實,大都是為了應付檢查的,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四是校園文化單調,學生厭學情緒加劇,導致學生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不良影響;五是部分學校教師對“問題”學生幫助教育不夠,把后進生、雙差生和失足生歸為“問題學生”,視為“包袱”、“害群之馬”,置之不理,甚至歧視對待,助長了“問題”學生不良品行的發展;六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脫節,學校與家長缺乏穩固的聯絡渠道,部分學校不重視家訪工作,根本就不知道學生課外究竟在做些什么?七是職業技術教育薄弱,一些初中畢業的青少年踏入社會后,由于文化水平低、競爭能力弱,在充滿競爭的當今社會,難有立足之處,加上受不良因素影響,很容易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長期以來,我國在人才教育培養上存在“三過”現象:過重的知識導向,過窄的課程教育,過弱的文化陶冶。這些缺陷直接影響我國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深入發展,也制約著法制教育在更大層面上發揮作用的實踐效果。學生的書包越來越重,后背壓彎了,視力和體力都快速下降,忽視體育鍛煉和道德法制教育必將造成嚴重后果!身體是學習和工作的本錢。“沒有良好身體素質的學生是廢品,沒有良好智力素質的學生是次品,沒有良好品德素質的學生是危險品。”
三、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預防減少違法犯罪的具體措施
(一)由黨委、政府負總責,切實重視教育
各級領導要提高思想認識,高度重視國民教育。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負責并層層落實,建立由黨委政府牽頭的嚴密的社會、學校和家庭教育保護網絡。切實把對學生的法制教育作為加強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常抓不懈,成立領導小組,配備專職人員,由黨委第一把手親自負總責,層層簽訂責任狀。團中央、司法部、教育部、中央綜治辦、中央綜治委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領導小組曾經聯合下發《關于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在全國各地開展創建青少年法制學校的活動,取得一定成效。
(二)以學校教育為主陣地,培養合格學生
學校是青少年學習的重要場所。要積極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觀,提高教育水平,培養“德、智、體、美” 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學校教育要做到“三個結合一個聯系”,即:加強法制教育必須同落實普法工作相結合;加強法制教育必須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相結合;法制教育必須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密切學校同家長、社區的聯系。
1、加強法制教育必須同落實普法工作相結合。按照國家的“五五”普法規劃,以教材為載體,把法制教育納入課堂教育,主要學習與青少年有關的法律法規。如《憲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國旗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治安處罰法》等。
2、開展內容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由學校組織播放法制教育電視片、電影或者專題廣播,舉辦法律知識競賽,組織有獎征文,組織模擬法庭演練,開辦法制宣傳園地,制作圖文并茂的黑板報、墻報和宣傳欄;印發普法宣傳材料,采取“請進來、送出去”形式,與當地的街道司法辦、法庭和公安派出所結成友好共建單位,利用每年的“12•4”法制宣傳日,配合司法行政主管部門上街開展法律咨詢活動,參觀監獄或者勞教所進行現場警示教育,旁聽法院有關刑事、民事、經濟和行政案件的開庭審理活動,聘請有辦案經驗的公、檢、法人員和律師開辦法制講座,深入淺出,以案析法。向家長印發宣傳材料,讓學生送法回家,與父母共學法,開展“爭當守法公民”的主題實踐活動。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充當小警察,協助交警維持交通秩序。學習交通法的基本常識,從小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良好習慣,牢記“紅燈停、綠燈行”、“騎自行車不準載人”規則,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和宣傳欄等媒體,對好人好事、助人為樂的典型事例進行大力表揚,弘揚正氣。
3、學校法制教育必須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堅持把思想道德品質放在為首位,把德育教育落到實處。教育者必先接受教育,學校老師都應當是德育工作者,要真正履行教書育人職責。學校既要關心品學兼優的尖子生,又要更多的關愛落后學生。在具體工作中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做起:一是學校的法制教育必須長期化、制度化。二是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任何違法犯罪都是從不遵守道德規范和社會公德開始的,學校要抓住青少年品德、個性、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加強思想道德和社會公德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奮斗目標,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三是努力提高教師的法律素質,不能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真正做到為人師表、文明執教。四是定期聘請醫院醫生來校進行健康教育,開通心理咨詢熱線,主要解答《青春期的生理衛生》和《青春期的心理衛生》知識,加強學生自我保健和自我調節能力,增強心理素質,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拒絕各種不良的誘惑。
(三)以家庭教育為主渠道,養成良好習慣
要努力提高家長素質,不斷改進家庭教育。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素質會影響了子女的素質,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不易走上歧途。“子不教、父母過”,據統計父母離異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家庭要創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環境,給青少年兒童以潛移默化的良性熏陶,家長要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嚴格管理,不讓學生登陸黃色網站,不打電腦游戲,不長時間地看電視或者上網QQ聊天。引導子女把課余時間的旺盛精力投入到有益的學習或者體育活動中去。家長要多學習、少應酬,提高自身素質和法制意識,培養高雅的興趣愛好,注重言傳身教,與子女建立平等的關系,尊重小孩子的隱私權,創建良好的家庭氛圍,認真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與學校保持密切聯系,共同關注子女的成長。
(四)以社會教育為主格局,優化學習環境
社會各界、各個有關部門要齊心協力,齊抓共管,形成社會教育的框架體系,認真貫徹實施《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學習空間。政法、工商、文化、教育主管部門要統一協調,聯合行動,綜合執法,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力度。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治理,對學校周邊200米以內的游戲廳、歌舞廳、錄像廳、臺球室、網吧“三廳一室一吧”和商貿攤點等場所,進行必要的清理整頓。該關閉的要堅決關閉,對其它不健康娛樂場所要從嚴管理,規范運作。禁止未成年人進入公共娛樂場所。共青團、“關工委”、工會、街道、社區居委會等團體組織要向青少年伸出熱情的雙手,多層次、全方位地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青少年在溫暖的集體中接受教育和鍛煉,茁壯成長,成為國家有用之材。政法機關和共青團要積極開展創建“青少年維權崗”活動,組織青年學生學法、懂法、守法,并能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五)以創新形式為主突破,形成新亮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可以借鑒美國街道法的教育方式。美國街道法的教育方式也稱為診所式法律教育、或者叫臨床法律教育,它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法學院。顧名思義,它是仿效醫學院學生利用醫療診所實習培養醫生的形式。取名“街道法”,是因為選修這門課程的學生所學到的法律知識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到人們工作學習休息的每個領域,其普通和實用的程度就好比走在大街上一樣,由此得名。街道法的教材內容包括法律理論與實務各個方面,有立法、司法和律師業務以及解決矛盾糾紛的途徑等。
美國十分重視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培養美國公民,面向社會,實現價值認同”是其教育理念。讓學生從小就懂得作為美國公民的社會責任感。美國的中學和高中階段原先沒有開設法制課程的,導致學生的法律素質低下,在校園內經常發生暴力或槍擊案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政府探索派法學院的學生分期分批到中學去宣傳法制,兼任法學教員,或者到街道法律援助中心去實習,讓大學生邊學習邊實踐,取得顯著成效。既提高中學生的法律常識和法制觀念,又讓大學生參與法律實踐過程,培養學生法律思維能力,把理論和實踐緊密相結合。
我們可以學習借鑒美國的成功經驗,針對性中學普遍缺乏法學教員的問題,不斷創新機制,改進教育方法,擴大普法宣傳面,加強對青少學生的法制教育,減少違法犯罪。
總之,青少年失足犯罪,是我們最不愿看到,也是無法杜絕、不能根治的社會頑疾。它不僅直接危害著年輕一代的健康成長,而且嚴重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加強青少年普法教育,減少違法犯罪,創建平安社區,構建和諧社會,加快法治化步伐。
[參考文獻]
1、林明生,《淺談青少年的心理教育》,載于《團情快訊》,2001,(13).
2、李黎,《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載于《新疆社會科學信息》,2004年第4期。
3、萬立血,《美國青少年法制教育狀況及對我國的啟示》,載于《青少年犯罪研究》2006年第4期。
4、王胤穎,《美國街道法與青少年法制教育》,載于《青少年犯罪研究》2001年第6期。維普資訊http://www.cqvip.com
5、吳建明,《淺談青少年法制教育》,載于《陜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