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時華 ]——(2007-10-12) / 已閱10899次
比貧窮更可怕的是什么
唐時華
為了不讓昔日的學生因家庭困難而輟學,福建省邵武市的退休老教師饒得心將自己的房子作為學生的貸款擔保。當學生音訊全無后,他用微薄的退休金替學生償還貸款。如今,老教師生活窘迫,疾病纏身,已經研究生畢業的學生卻不僅沒有對老師道一聲謝謝,連老師為自己墊付的16000元貸款也絕口不提,銷聲匿跡。(《中國青年報》2007年9月25日)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幾千年的文化的熏陶,造就了我們厚重的民族文化。道德、良知、責任等詞匯在中國的字典中熠熠生輝,“求忠臣于孝子之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等名言千古流傳,并被視為安身立命之本。然而,當我們面對報道中貧困學生的冷漠與逃避,我們曾經高亢的道德高歌剎那間竟然喑啞無語。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這些在動物身上都已經成為自然傳承的本能。反觀我們報道中的貧困學生,面對在困難之中毅然為自己上學擔保甚至還款的老師,卻在完成學業后漠然遠離,這樣的行為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在困難中,或許這位學生學會了技能,學會了生存,卻單單忘卻了責任、良知與感恩。這到底是社會責任的缺失,是學校教育的問題,還是我們自身道德的淪喪?
我們常常呼吁:關注貧困學生,關注弱勢群體,切實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然而,我們在給予物質援助的同時,卻往往忽視了精神的扶持,忘記了對其必要的道德教育與約束,遺棄了我們曾經視若生命的理念追求。所以,才出現了為社會公眾痛心疾首的貧困大學生受助數年認為理所當然,對捐助人毫無一個“謝”字的事件。才會導致大學生工作后高消費卻不還助學貸款,讓數額巨大的助學貸款成為一堆無言死帳的現象。才會出現層出不窮的大學生對大熊貓潑硫酸案、大學生販毒案、大學生殺人案。從這個角度看,出現了本文所提到的麻木逃避曾經幫助自己老師的學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更深一個層次上看,貧困是什么,貧困是物質的缺乏,這是我們最基本的理解。但是,我們還應該補充的是,精神上的貧困,道德上的貧困,良知上的貧困,責任上的貧困,比物質上的貧困更可怕,更悲哀。物質上的缺乏,還可以用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精神、道德、良知與責任的貧乏,再富有的個人、國家、民族都將徹底淪為空乏的荒漠與廢墟!
我們在近期的新聞中可以看見,國家公務員管理條例將不孝順父母,遺棄家庭成員等內容新增到公務員考核標準上來,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用制度的手段來保障道德的實施,保障社會應有的秩序。然而,制度并非萬能,即使是嚴肅的法律,也不是面面俱到。比如我們文中提到的老教師,他當然可以用訴訟的手段來追回替學生償還的貸款。但是,有誰能告訴我們,有誰或者用什么手段,才能撫平那位曾經滿懷激情的老教師傷痕累累的心?
在憤怒譴責的同時,回到問題的本質上來,還有很多的東西值得我們思考:難道我們的家庭、學校、社會對此事的發生沒有一點責任嗎?我們的家長對孩子日益增加的物質要求努力滿足時,有多少會引導孩子學會回報與感恩?大學教育要求學生必須通過外級四、六級考試,必須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可是卻連學生基本的做人道理都沒有教會;新聞媒體追捧高考狀元,云南甚至包機送學生到北京報到,賺夠了公眾的眼球,卻沒能告訴學生臨行前要為含辛茹苦的父母洗一次腳,要拜望一下滿頭白發的小學老師;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專業要求苛刻,變著花樣考察應聘者,有的甚至復雜到要比試酒量與舞技的地步,卻沒有簡單地看看應聘者是否會在公交車上為老人讓一個座。當我們對這些熟視無睹、習以為常的時候,后患,就已經產生。當我們放逐了道德的韁繩,心魔,就已經附身。
都說憤怒出詩人,然而憤怒卻不能催生道德與良知。貧困不是罪過,但是漠視甚至放縱、催生精神貧困的行為卻勝過犯罪。比貧困更可怕的是什么,這是現實出給我們每一個人最簡單又最復雜的問題。
作者通聯:昆明市南三環陸家營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新聞中心
郵編:650228 電話:0871-4095758 (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