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卓敏 ]——(2008-3-10) / 已閱11288次
以化妝品著稱的美國寶潔公司以575件的國際專利申請量位居2007年PCT申請人第22位。美國杜邦公司排行第24。專注于微創傷介入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美國波士頓科學國際有限公司以342件專利申請排在第33位。LG化學有限公司(LG CHEM)排在第36位。另外,在醫療科技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的美國美敦力公司(Medtronic)在07年共提交了297件國際專利申請,比06年增長了40件。其主要產品覆蓋心律失常、心衰、血管疾病、心臟瓣膜置換、體外心臟支持、微創心臟手術、惡性及非惡性疼痛、運動失調、糖尿病、胃腸疾病、泌尿系統疾病、脊椎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及五官科手術治療等領域。
居全球制藥行業領先地位的瑞士諾華公司(NOVARTIS)2007年共提交了342件國際專利申請,排名比去年提高了16位,排在第34位. 瑞士諾華作為純粹的制藥企業,能有如此的業績提升,是相當可喜的。此外,在心血管、消化、麻醉、腫瘤、呼吸五大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ASTRAZENECA)共有299件國際專利申請,位居第38位,其國際專利申請量比2006年增長了59件。
五、生物技術國際專利申請量變化的分析
雖然生物技術國際專利的申請數目并不小,但是連續5年持續下滑的專利業績,不得不讓我們關注其中的原因。從各國產業政策,尤其是從發達國家及處于領先地位的發展中國家的生物產業政策來看,加大技術及資金的投入始終被作為政策的重心來對待;同時,隨著基因工程、干細胞等研究的深入與不斷突破,新技術成果不斷涌現;而這與目前的專利申請量負增長現象并不吻合。
國際專利申請量這個指標是否能夠真正客觀地反映科研創新、產業發展趨勢等事實呢?專利申請量的下滑是否表明世界范圍內的生物技術創新能力出現了下降嗎?而負增長的現象在07年變得尤其突出,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又是哪些因素造成了世界生物醫藥行業專利申請量出現如此大的波動?
道德問題對涉及人類健康的生物技術專利的影響
生物技術,尤其是基因工程和干細胞技術,經常涉及到人類的一些道德問題,比如人類基因的改良與修飾、人類胚胎干細胞的使用等等。2004至2006年,歐洲方面的干細胞專利無效風波明顯影響了研究人員和投資者的信心。綠色和平組織訴Bruestle神經干細胞專利無效案在德國獲得成功,使涉及使用人類胚胎干細胞的干細胞專利(至少在德國)成為了泡影。德國專利法院宣布Bruestle的神經干細胞專利部分無效的結果,已經將幾年前就已開始的道德爭論付諸于司法實踐了。而同樣一個專利,不久前在美國則受到了恰恰相反的待遇。受到歐盟生物指令的影響,歐盟成員國對生物技術專利的授權范圍遠遠要比美國的授權范圍小。此外,比如德國《胚胎保護法》還明確規定,禁止任何人員將人類胚胎用于商業用途(包括具有商業目的的科研行為),如有違反,以刑法論處。換言之,如因開發一項技術而觸犯了該法,研究人員甚至需要承當刑事責任。面對嚴苛的專利授權環境和科研尺度,歐洲研究者和投資者對生物技術領域的技術與資金投入相當謹慎,有的甚至放棄或避開了某些領域的研究。這無疑是生物技術專利申請量出現下降的一個直接因素。雖然這樣的政策和立法影響了近期的專利數量,但從長遠的發展來看,我們尚不能否定歐盟知識產權法這種較為中庸的立法模式的合理性。
安全問題阻礙轉基因植物的發展
在農業生物技術與食品生物技術專利方面,轉基因植物的安全問題始終是世界各國關心的熱點問題。德國于2008年1月頒布的《基因法》規定所有含有轉基因成分的食品必須要標注專門的“轉基因”字樣。而歐洲大部分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仍然顧慮重重,如此一來,轉基因農作物及一起為原料的食品工業很可能會步入低潮。此外,轉基因動植物的種植與培育上也存在對環境的危害,在今年高密度的世界環保主題下,轉基因產業的發展不容樂觀。所以,與此相關的農業生物技術與食品生物技術專利的數量很有可能保持現有水平,不會有大幅的提升,不僅如此,該領域國際專利申請量進一步下滑的可能性非常大。
除此之外,世界各國對動植物新品種的保護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國家在利用知識產權法保護動植物新品種的過程中缺乏足夠的立法和司法經驗。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問題上仍需要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訴求進行協調。
《生物技術知識產權C.O.M.平臺》將繼續關注這一主題,目前已經收集到了來自WIPO、日本與美國專利局的一些數據,此后將會進行專題分析。
注:點擊此處(http://www.bioipr.com/licensing/)免費獲取本文的網絡轉載授權,僅需5秒。
本文原載地址 : http://www.bioipr.com/biotech/116/
總共2頁 [1] 2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