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先俊 ]——(2002-4-19) / 已閱40742次
試論東部毒品犯罪與西部毒品犯罪比較之研究
甘肅政法學院公安分院 王先俊
[內容提要]毒品用之得當,會防病治病,用之不當會成為癮癖,危害人的健康和生命。毒品因其具有嚴重的成癮性(不當使用可使人產生來自生理上和心理上強烈的藥物依賴),走私、販賣、運輸、制造、非法持有毒品往往具有強大的經濟誘惑力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當前國際范圍內的毒品大有泛濫之勢。毒品的泛濫不僅會嚴重威脅一個國家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會嚴重敗壞社會風尚,直接導致或誘發各種犯罪,有鑒于此,毒品犯罪是當前世界范圍內的一大社會公害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制止毒品泛濫已成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打擊毒品犯罪已成為各國司法機關所共同面臨的一項嚴峻任務。本文結合我國現實狀況,從東、西部受國際環境影響的不同和城市化進程的不同著眼,通過分析總結東、西部毒品犯罪人員、吸毒人群的差異,以及東、西部毒品的運毒方式、路線作一比較,以期更有利地打擊控制我國毒品犯罪,為富國強民保駕護航。
〈關鍵詞〉東部、西部、毒品、毒品犯罪、城市化進程、比較、差異。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歷史上,我國深受煙毒危害,西方列強用鴉片和大炮打開中國的大門,使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華民族陷入沉痛的災難之中。歷史的警示,使中國人民忘不了毒品帶來的危害和恥辱。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采取堅決措施,開展查禁鴉片煙毒的斗爭,短短3年時間,就使危害中國百余年的鴉片煙毒基本上在全國范圍內禁絕。此后,中國被國際輿論贊譽為“無毒國”,享譽達30多年。
然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毒潮猖獗,毒害再度襲來。“毒害不除無寧日”的歷史重任,不可推卸地落在了我們肩上。面對毒品蔓延的嚴峻形勢,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堅決措施,1997年,中國政府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毒品“重點整治”工作,收效明顯;1998年,在北京成功舉辦了全國禁毒展覽,并將有關資料在全國巡展,使1.6億人受到了直觀的禁毒教育;1999年,在全國范圍內部署“無毒社區創建”活動,并針對易制毒化學品走私和冰毒犯罪開展了專項斗爭;2000年,發布了《中國禁毒白皮書》,向世界表明中國的禁毒立場和禁毒決心;2001年,又以“堵源截流 ”為突破口,積極組織開展禁毒嚴打整治斗爭,爭取禁毒斗爭的階段性勝利。 并于1990年11月成立了由18個部委參加組成的國家禁毒委員會,統一領導全國的禁毒工作;2001年8月28日,中國、老撾、緬甸、泰國四國部長級禁毒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四國重申禁除毒品的堅定決心,探討進一步開展實質性合作與交流的方法和模式。會議通過了指導四國今后禁毒合作的《北京宣言》。“毒品一日不絕,禁毒一刻不止”。
一.毒品:
(一).毒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五十七條規定: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家規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
(二).毒品的種類:
1.麻醉藥品:鴉片類、嗎啡類、鹽酸乙基嗎啡類、可待因類、福呵定類、可卡因類及合成麻醉藥類計7大類。一般人所認知的是:罌粟、鴉片因、大麻、古柯、可卡因、甲基苯丙胺(又稱冰毒)、杜冷丁、美沙酮、芬太尼及鹽酸二氫埃托啡等;
2.精神藥品:鎮靜催眠藥和抗焦慮藥,如巴比妥類、苯二氮卓類。中樞興奮劑,如苯丙胺、亞甲二氧甲基丙胺(MDMA)。致幻劑,如麥角酰二乙胺,北美仙人球堿、苯環利啶(PCP)、三唑侖。
1996年1月16日衛生部發布的《麻醉藥品品種目錄》和《精神藥品品種目錄》共列出被管制的能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共計237種,其中麻醉藥品118種,精神藥品119種。最主要的毒品是五種,即鴉片、嗎啡、海洛因、大麻和可卡因。
(三).毒品的來源:
在當今,毒品有兩大來源,其一是從毒品原植物如罌粟、大麻和古柯葉中提煉;其二是用有關的化學藥品合成。但目前世界上的毒品主要還是來自原植物,這就不得不提到世界三大毒品產地,即“金三角”、“金新月”和“銀三角”。人們把它們比喻為惡魔的溫床。因為這三大毒品產地生產了世界90%以上的毒品,形成了特殊的“毒品經濟圈”。
1.“金三角”:是位于東南亞的緬甸、泰國、老撾三國交界的一個三角地帶,60年代就因種植鴉片而聞名于世,目前是世界第二大鴉片產區;
2.“金新月”:位于西南亞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三國的交界地帶,包括巴基斯坦的西北邊境省和俾路支省、伊朗的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阿富汗的雷吉斯坦和努里斯坦等地區,該地區盛產鴉片,是世界最大的鴉片類毒品產地;
3.“銀三角”:是指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玻利維亞、秘魯和黑西哥等幾國交界地區,這里是古柯、大麻生產的“大本營”,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卡因產地和供應地。
(四).中國與毒品
八十年代初,國際毒潮自我國西南邊陲的云南、廣西涌入國門,隨后四川、廣東等地相繼出現了嚴重的毒品泛濫現象,接著,毒潮就不斷向內地滲透、蔓延。進入九十年代以后,全國絕大數省、自治區、直轄市都不同程度地為毒潮所侵襲。目前,吸毒人員已遍及1972個縣市,占全國縣市總數的90.34%,在整個中華大地,已經很難找到一塊未受毒品污染的凈土。
1.境外毒品四面包圍中國
當前,國際毒潮日益泛濫的嚴重局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對中國的滲透危害正在進一步加劇,中國禁毒斗爭面臨嚴峻形勢。環顧中國周邊:西南境外,“金三角”毒源地逐漸北移,緊靠中國邊境的緬北成為重點毒區,且逐步成為中國毒品的主要來源;西北境外,“金新月”及中亞地區的毒源地進一步發展,這一地區毒品的傳統趨向是歐洲和美洲,但隨著國際社會加強對上述三個方向的堵截,現在開始向東流入中國,新疆等地方已發現由這一地區走私入境的海洛因;東南沿海境外,一些地區的“冰”毒、LSD等毒品及加工技術不斷流入中國境內;東北境外也有毒品流入中國。境外毒品已對中國形成“四面包圍、南北夾擊、多頭入境、全面滲透”之勢,境外毒品泛濫對中國構成的危害不會在短期內徹底消除。
2.中國毒品
盡管我國歷年來的禁毒斗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毒品問題仍在發展蔓延,我們面臨的禁毒斗爭形勢仍然十分嚴峻。近幾年全國吸毒人數不斷上升,從98年的54萬人上升到99年的68.1萬人和2000年的86萬人,如果我們假設,每克海洛因在我國地下交易市場的中間價為每克240元人民幣,假定全國登記在冊的吸毒者每年消費15噸——20噸海洛因,那么僅此一項,就需花費人民幣50億元左右,再加上吸食鴉片、大麻、“冰”毒以及其他毒品的開銷和國家每年投入禁毒斗爭的經費那將是多么大的數字。毒品問題已成為影響中國國家富強、民族興亡的一大禍患。當前毒品問題正由邊境向內地急劇延伸和大面積擴展,大中城市已經成為毒品的主要消費地并不斷延伸擴展。
受國際毒情變化的影響,國內毒情也隨之發生變化,海洛因、可卡因持續泛濫,“冰”毒、“搖頭丸”等苯丙胺類興奮劑問題成為新的困擾。我國是天然麻黃素(“冰”毒的主要原材料)的主要產地,且制造“冰”毒的技術也發展到采取化學方法合成,制毒規模由小作坊擴大為現代化加工廠,近年來,查獲境外犯罪分子在我境內加工制造“冰”毒及“冰”毒衍生物的案件數量不斷增加,并已由東南地區向西南、東北、華北等地區發展。毒品(包括制毒原料和配濟)流向由走私出境演變為既出口又內銷,制販毒形成了“分工協作、販運中轉、走私出口一條龍”的嚴密組織。
尤為引人關注的是,一些國內企業、高級知識分子也卷入制販冰毒犯罪,北京、廣東等地公安機關相繼破獲醫藥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參與制販毒品的案件。由于“冰”毒制造簡單,獲利更高,專家預測,將會成為21世紀占主導地位的毒品。因此“冰”毒犯罪在我國已呈現出迅猛增長的勢頭,應加緊防范。
二.毒品犯罪
(一).毒品犯罪的概念
《聯合國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公約》中將毒品犯罪定義為:不僅指非法生產、提煉、配制、兜售、分銷、出售、交付、經紀、發送、過境發送、運輸、進口或出口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的行為、種植毒品原植物的行為,并且包括為上述活動的預備行為以及與之有關的危害行為。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筆者認為毒品犯罪的概念應定義為:違反國家毒品管制法規,從事與毒品有關的危害社會治安和公民身心健康活動,依法應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
毒品犯罪是典型的具有跨國性的國際犯罪,其在世界上逐步泛濫的原因在于巨大的經濟利益的驅使,據聯合國調查,在80年代,全世界一年的毒品交易額高達5000億美元,其規模已經大于石油貿易,僅次于軍火貿易,相當于國際貿易總額的13%。據聯合國禁毒署1997年度報告,世界人口的10%卷入了毒品的生產和消費。
(二).毒品犯罪分類
由毒品犯罪的概念來看,我們可以將毒品犯罪分為以下八類:
1.經營牟利型毒品犯罪(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罪;非法買賣、運輸毒品原植物種子、幼苗罪;走私制毒物品罪;非法買賣制毒物品罪);
2.持有型毒品犯罪(非法持有毒品罪;非法攜帶、持有毒品原植物種子、幼苗罪);
3.妨害司法機關禁毒活動的犯罪(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罪);
4.幫助毒品消費(引誘、教唆、欺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罪;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罪;非發提供精神藥品、麻醉藥品罪);
5.相關的其它毒品犯罪。如:直接的獲取性犯罪(潛入藥店行竊;竄改和偷竊處方);間接的獲取性犯罪(為了購買毒品而偷竊財務);后果性犯罪(指吸毒后,由毒品發生作用而造成的犯罪行為)。
(三).當今我國的毒品犯罪特點:
公安部日前提供的最新資料顯示,中國公安禁毒部門2001年全年共破獲毒品案件11萬起,抓獲毒品犯罪嫌疑人7.3萬名;繳獲海洛因13.2噸、鴉片2.8噸、冰毒4.8噸、“搖頭丸”207萬粒、各類易制毒化學品208.2噸,創歷年最高記錄。更令人揪心的是:中國吸毒者中80%以上是35歲以下的青少年。
從破獲的毒品案件中,當今我國的毒品犯罪呈現出了以下特點:
1.大案要案驟增,毒品犯罪案件連年大幅上升,而且犯罪嫌疑人及吸毒者多為青少年;近年來,毒品案件大量增加,其中大案要案非常突出,一是毒品烈性程度高;二是毒品數量大。目前,走私、販賣海洛因1萬克以上的案件已屢見不鮮;
2.具有國際化特征,境內外犯罪分子相互勾結且制造、販賣毒品的主要毒梟在境外;蔓延于我國大陸的毒品犯罪,自80年代初出現直至90年代末,始終帶有較為鮮明的國際化性質。近年來查獲的毒品大案,大部分是由境外毒品販子主謀所為。出現于我國境內的毒品,無論是假道中轉出境,還是沉淀于國內被非法消費,其源頭在境外,乃是不爭的事實。我國境內土制造的毒品,所占比例極小;
3.共同犯罪突出,團伙化或集團化犯罪明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實施涉毒犯罪,是我國出現的毒品犯罪中最普遍、最典型的形式。其中家庭血緣關系和鄰里關系往往成為相互連結的重要紐帶。究其原因,主要是毒品販運一般距離較遠,將毒品轉化為“商品”的環節較多,因而承擔風險較大,需要較為熟悉的多人共同配合才能進行;
4.犯罪手段現代化;隨著緝毒斗爭的加強,販毒分子為逃避打擊,采用的手段多種多樣,變幻莫測。據統計,為使販毒得逞,犯罪分子除了擁有一大批長期為其服務的“馬仔”,其所采用的手段不下200種,花樣翻新,具有現代化的特征。犯罪分子利用人體、汽車、飛機販毒的案件日趨增多,許多毒販子擁有現代化的交通通訊設備,有的甚至還帶有精良武器;有的犯罪分子既販毒又販槍,危害更大(如我國新疆地區的“東突”恐怖勢力就利用販毒籌集資金進行恐怖活動);
5.犯罪活動過程較長,環節多,獲取犯罪線索的途徑較廣;毒品過境、入境的過程要經過若干關口和環節,而且在毒品過境過程中,還有一部分被境內消費;期間表現出的販毒者的暴富和吸毒者的傾家蕩產等經濟反常現象都為偵查工作提供了有利的線索
這說明了我國目前所面臨的毒品犯罪的嚴峻形勢,對此,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
總共3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