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時華 ]——(2008-8-19) / 已閱12028次
網絡:讓法院工作不再神秘
———— 一位高級法院副院長的網絡情結
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 唐時華
近年來,官員通過關注群眾需求,傾聽群眾呼聲,查看輿情、實名開博等“觸網”行為贏得越來越多的贊許。云南省高級法院副院長、致公黨云南省委副主委、法學博士田成有在很多年之前,就迷戀上了電腦,注意到網絡的神奇作用,并以個人的名義開辦了“法律人之家”網站,這個網站如今已完善更名為在業內與社會中均有較大影響的“成有論法”(TCYLAW.COM)網站。這個網站也許是法律人以個人名義開辦最早、堅持最久、內容最好的網站。
這十年,既是中國互聯網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他從一位學者、一位官員的角度見證和參與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最好時期。點擊他的網站,象打開了一道亮麗的心門,同時更讓我們駐足,享受。
開放的空間,思想交流的窗口
打開田成有的“成有論法“網站,古樸厚重的網站設計引人注目,“司法改革”“法院建設”、“法官論壇”、“參政議政”、“大學教育”等欄目一應俱全,內容涉及田成有的講話、論文、當前學術界爭議的焦點、司法改革的探索和走向、社會民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這個在業內和社會影響較大的網站,如今被幾十家專業學術網站推薦或鏈接,每天幾千的點擊率還在節節攀升。
分管兩個刑事審判庭、法官學院、新聞中心,大量的工作任務,田成有的每天幾個小時上網和寫作時間基本上是硬生生“擠”出來的。當然,這源于他當教師時候的習慣。
80年代,田成有作為云南大學第一批購買電腦的教師,電腦被運用在教學上。這位云南大學的法學教師,在身邊匯聚了大批的學生,交流、引導與分享,無數個不眠之夜,網絡陪伴他度過歡樂而美好的時光,利用網絡這個高效率的平臺,帶給他數百萬字論述的發表,帶給他副教授、教授的破格晉升,帶給他“云南省杰出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全國杰出中青年法學家提名獎”等榮譽。
這種與同行、學生交流的工作習慣,直到他2002年調任云南財經大學擔任副校長以及2005年調任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時,他每天仍然飛馳在網絡的世界中,在聆聽、在交流,更在抒發,在精進。
做一個既有思想又有個性的官員
在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這個新的工作環境中,他把學者睿智的思想和官員務實的作風帶到了法院。這個外表儒雅的學者型官員的內心,似乎永遠奔騰著一種讓旁人驚奇的力量。這種個性鮮明地反映在他的工作成果上:策劃云南法官文庫六卷本的出版、推出《以法律的名義》、《以法官的名義》系列專題片或電視文藝晚會;出版《法官的人生》等個人專著。
記者注意到,在田成有的網站文章中,多次提到要“打開心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對法官職業的思維、司法的改革、法院的發展理念、法官的文化建設等等,這些都能在他的網站上找到痕跡,都能在他的文章中和講話中看到其獨到的見解和謀劃。在他的談話中,很多網絡關注的事件順手拈來,很多銳意改革的思路和對策被不斷強調。
作為一位曾經的大學教授和學者,一名民主黨派的領導,田成有常常感嘆網絡的強大力量,也感到法官解放思想的緊迫性。
在談到對網絡的看法時,他用鉛筆敲打著辦公桌,鏗鏘有力:“3億網民,即使其中的部分人不理性,但也是民意的一部分”、“ 不解放思想,不注重民意,法院就會孤立”。
在他看來,與封建時代“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落后的司法理念相反,現代司法理念要求全面公開,強調的是“陽光下司法”,要將全部審判置于公眾的監督之下。以一種秘密或半秘密的方式運行法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司法不能再以“低調”、“神秘”的方式進行,相反,它已經無可躲閃地要進入公眾視野,要推到輿論的前沿。
面對新時期的新要求,他給分管的新聞中心同志帶來了很大的工作壓力:法院的網站要每天及時更新,電視欄目、報紙和雜志要緊貼群眾關注的熱點選題,上一個任務還未完成、下一項工作已在策劃。
云南高院網站的一位同志舉例:“比如上午發生的一個事件,可能你還沒來得及上網,電話已經打來要求如何關注和處理了。”
“不過這也是一種動力”,這位同志補充。
同樣,這一點,昭通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余德厚法官感慨很深:“每天看看‘成有論法”網站,已經成為工作之外的一種愛好。”
總共2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