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瑜 ]——(2009-5-10) / 已閱8836次
知識產權運用,點石成金的神奇之術
王瑜
伊索寓言中有則《公雞和寶石》的故事:說有只公雞在扒地,要給自己和母雞尋找食物吃,不料卻扒出了一顆寶石。它對寶石說道:如果不是我找到你,而是有人找到了你,就會把你捧為寶貝,但是我找到你卻一點用處都沒有,哪怕得到全世界的寶石,都不如我得到一粒麥子。我們可能在笑話這只公雞的愚笨,但笑話別人就是笑話自己,如果對知識產權不能運用那么我們就和公雞一樣愚笨。知識產權就是寶石,一般的企業都有機會得到,如果不能運用,其價值確實不如一粒稻谷,運用好了就可以點石成金為權利人帶來滾滾財源。
知識產權運用,曾經當成救命的稻草
知識產權運用在我國以前一直不受重視,直到去年《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才真正進入我們的視野。以前一提到知識產權的運用,我們看到多是抱怨我國的企業忽略知識產權,在知識產權方面處處受制;憂心忡忡地認為國外企業已經在很多領域跑馬圈地用知識產權搶占了技術發展的至高地;并且總是以國外知識產權制度發展了幾百年,而我們只有幾十年,以此說明我們在知識產權方面當然是很落后的,對我國企業的發展滿是擔憂。其實并不然,盡管知識產權制度在西方已經有了幾百年的歷史,但是對于知識產權的運用只在近些年才受到重視,即便是世界頂級的跨國公司也不過在上世紀90年代才進行嘗試,而且對于知識產權的運用實在是迫不得已之舉。
IBM公司每年知識產權所獲得的收益每年高達十多億美元,著實令我們羨慕,其實1990年作為扭虧為盈戰略的一部分IBM公司才將眼光放在專利的許可上。德州儀器公司的專利許可費收入累計已達令人咋舌的40億美元,目前每年的許可費收入在8億美元左右。1999年5月,德州儀器公司又簽署了一項半導體專利使用許可協議,這筆交易使德州儀器公司在未來10年內總共將為公司帶來10億美元的許可費凈收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德州儀器公司在面臨破產的情況下,使公司免于破產才開始從事專利許可交易。僅僅1992年公司因經營專利許可證就盈利3.91億美元,比其當年經營其他業務的總收入2.74億美元高出43%。國家半導體公司在1990年大規模實施經營專利許可證業務,從而避免了破產的命運。在決定繼續開展業務,并在專利權許可證方面加大力度之前,所以宣布破產的文件都已經簽署了,毫無疑問,專利為公司贏得了時間,得以完成公司的重組進程,在當時很長一段時期,3/4的利潤都來自經營專利許可證。
從歷史上來看,絕大多數的企業在面臨困境時,要用有競爭力的資產來扭轉局面之前,都沒有考慮到要挖掘專利資產的潛在價值,意外碰上專利權的金礦時,公司憑的只是運氣,不過是無意抓了根救命的稻草而已。
知識產權運用,神奇的點石成金術
1950我國科學家吳仲華創立葉輪機械三元流動通用理論,得到了國際學術、工程技術界的一致公認,稱其為“吳氏通用理論”,英國利用該理論發明了噴氣渦輪發動機。英國人向我國轉讓了此項技術,小平感謝英國對中國的支持,結果英國科學家卻向中國致敬,小平回國找這個人時,卻發現還在五七干校養豬。如果那時我們重視知識產權,中國在航空發動機方面就有一席之地。1958年上海郵電一所提出了蜂窩無線通訊,就是現在手機通訊技術基礎的基礎,但是沒有知識產權保護。當我們和美國高通公司購買CDMA技術時,高通公司要求每部手機支付高達8000元人民幣的專利使用費。盡管我國最早創立了原理,但是噴氣渦輪發動機的技術并不屬于我們,盡管我國最早提出了蜂窩無線通訊,但是手機對于我們還是屬于舶來品,知識產權如果不運用就不能發揮其價值,那么發現它的人就成為發現寶石的公雞,只能把它拋棄。
在知識產權方面我們講到成功的典范都是外國公司的,失敗的案例都是中國的,事實并非如此,國外忽略知識產權運用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當蘋果公司被起訴IPOD產品侵犯了某公司專利權時,蘋果公司找來個老同志,該技術其實是他發明的,由于不會運用,這個技術讓蘋果公司賺得盆滿缽滿,而這個發明家卻窮困潦倒,以致蘋果公司送給他的IOPD壞了都沒有錢修理。卡拉OK是日本人發明的,其發明者也沒有注意知識產權的運用,失去了成為億萬富翁的機會。而中國人或中國公司在通過知識產權運用大獲其利的案例并不少。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機,世界富豪們的財富紛紛大跳水,而在中國卻有個人異軍突起,個人財富高達一百多億,這個人就是美特斯邦威的老總周建成,他就是知識產權運用的頂級高手,僅僅依靠一個商標,以一種全新的經營模式——虛擬經營模式,打造了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而李文清一個沒有受過太多教育的江蘇人,在他窮困潦倒時創業已經是年過半百,他從一件失效的專利中挖掘出新專利技術,并且將這些比較簡單的專利打包成為了幾個地方的標準,從此他將工廠開到全國各地,卻不用投資一分錢,直接以其技術入股取得30%的股份,他不再需要自己參與生產,不用擔心銷售,卻可以坐享公司30%分紅。清華同方公司扶助一個即將解散的課題組中,將其技術納入了分公司投資少量的錢進行孵化,如今該公司產品已經賣到80多個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高達70%,年贏利高達幾個億,這就是同方威視公司。
美特斯邦威的老總周建成僅僅依靠運用一個商標就將個人資產做到一百多個億,而李文清依靠十來個簡單的專利打造的標準,可以向各地的合作者收取30%的權利“租金”,清華同方公司以比較微小的投資,通過對技術的孵化,短短的時間造就了年贏利幾個億的公司,知識產權運用具有點石成金的神奇力量。
知識產權運用,如何將權利變為利益
知識產權僅從法律上看是一項權利,大部分知識產權的權利獲得是需要支付費用的,而且維持該權利還是不斷交錢,如果不能運用對于權利人而言還是一項財務負擔,因此實在不是什么好的權利。如果能夠運用起來,則能夠為權利人帶來滾滾的財源,如何運用有很多的方式,下面簡單介紹幾種與資本相關的知識產權運用方式:
(一)如何用知識產權入資
1998年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成立時鄧中翰以兩個專利入股占35%的股權,開了中關村企業知識產權入股的先河。以知識產權入資就是知識產權的資本化的一種形式,今年4月30日國資委發布的《關于加強中央企業知識產權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鼓勵知識產權成果的資本化運作。知識產權資本化將知識產權直接變為成立公司時的出資,減輕了現金出資的壓力,大大降低了成立公司的門檻,對于那些想創業的技術人員而言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想想如果鄧中翰當時不是以專利入股,而是將專利賣掉,也許能賣到百萬以上的價格,但是當中星微上市以后,當初的兩個專利折成的股份已經以億美元為單位來計算了。鄧中翰的專利經過資本化增值至少幾百倍。資本化后的知識產權其價值遠高于將知識產權簡單出售的價格,這是知識產權資本化巨大魅力所在。
知識產權資本化大家也許覺得很新鮮,其實我國法律很早以前就有相關規定。我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外商獨資企業法》及各自實施條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營各方出資的若干規定》均規定可以用“工業產權、專有技術”作價出資,“工業產權”和“專有技術”涵蓋了大部分知識產權的內容。《合伙企業法》第11條規定,“合伙人可以用貨幣、實物、土地使用權、知識產權或其他財產權利出資……”我國2005年10月27日修訂的《公司法》第27條規定,“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并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從工業產權、專有技術,到直接表述為知識產權,認可知識產權資本化的法律規定其實存在了幾十年。
以知識產權入資的比例以前規定不超過20%,05年《公司法》修改后:“全體股東的貨幣出資金額不得低于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三十。”實際已經將知識產權的出資比例提高到注冊資本的70%。在實踐中各地還有自己的一些規定,比如在05年公司法修改前,北京的中關村科技園的九個小園區關于知識產權入資都有自己不同的規定,就入資比例而言從50%到100%都有,對于是否評估的規定也不一致,有的規定知識產權如果作價在100萬元以內的,只要股東之間認可就可以,不需要經過專門的評估。各地方對知識產權入資政策并不一致,在準備以知識產權入資成立公司前,應當咨詢當地的工商注冊部門,以當地的政策規定為準。
(二)如何用知識產權獲得貸款
可口可樂的老總說可口可樂廠房即使被毀掉,他馬上可以重新建起新廠,這是因為他可以用“可口可樂”這個商標進行質押獲得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在國外特別是歐美一些國家已經很普遍,但我國銀行業未能表現出相應的熱情。“秦池”商標評估價值曾經高達幾十億,但是該企業卻被一個只有幾百萬的欠款案打擊得從此一蹶不振,擁有幾十億元的無形資產卻不能獲得貸款以解燃眉之急,抱著金飯碗還討不來飯吃。
我國政府已經積極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或者政策以推動用知識產權融資問題。2006年9月,央行和銀監會牽頭在湖南湘潭召開了全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研討會,有意讓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發揮更大的作用。2007年2月中國銀監會下發了《關于商業銀行改善和加強對高新技術企業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支持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政策性金融政策實施細則》。《意見》中提出試辦知識產權質押貸款。2007年7月 銀監會發布《銀行開展小企業授信工作指導意見》通過品牌等知識產權類無形資產抵押而從銀行獲得貸款了。2007年9月30日央行發布《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辦法》提出知識產權許可費可以作為應收帳款。
各地方也在積極尋求有益的解決之道,2006年10月,交通銀行北京分行率先推出“展業通——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業務。2007年6月北京市知識產權局和交通銀行簽署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框架協議,設置了總額為20億元的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額度,到目前為止總共為37家中小企業以知識產權質押的方式發放貸款總額達到了4.02億元。2009年5月6日北京市知識產權局與北京銀行在北京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暨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協議》計劃在未來三年內由北京銀行拿出50億元作為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的專項資金。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不僅北京市一個地方在積極推動,其他地方進行的努力我們還可以看到很多的報道《中國知識產權報》2006年9月15日有則報道:《“桐君閣”抵押 借貸2580萬元》,9月12日,重慶桐君閣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抵押方式為其控股企業太極集團涪陵制藥廠擔保貸款2580萬元,該公司用其控股子公司擁有的“桐君閣”知識產權質押給浦發銀行重慶分行涪陵支行。江西仙客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其商標質押在九江縣農村信用合作社取得2000萬元的貸款。
(三)知識產權如何證券化
知識經濟推動金融創新,不同的時代潮流推動了西方發達國家相應的金融創新活動,如1960年,信用卡的使用開啟了信用卡應收賬款的證券化。1981年按揭貸款催生了房屋貸款證券化。1992年,陶氏化學公司以知識產權為支撐獲得貸款,開創了知識產權證券化的先河。1997年1月,美國搖滾歌星大衛•波威通過在美國金融市場出售其演藝生涯中創作的300首歌曲的出版權和錄制權,獲得了5500萬美元。發行的票據為期15年,平均期限約為10年,利率為固定的7.9%。該筆融資被穆迪公司評為“3A”級,所發行的票據全部被一家保險公司購買了。這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起典型的知識產權證券化案例。一家總部位于舊金山、名為Global Asset Capital的高端投資銀行公司1999年表示,他們準備以制藥公司未來的專利許可收入為標的資產,對其實行資產證券化,并向投資者公開出售證券,這是首個利用專利進行表外融資的案例。
目前,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的知識產權資產證券化實踐發展迅速。在美國,知識產權資產證券化的對象資產已經非常廣泛,從電子游戲、音樂、電影、娛樂、演藝、主題公園等與文化產業關聯的知識產權,到時裝設計的品牌、最新醫藥產品的專利、半導體芯片,甚至專利訴訟的勝訴金,幾乎所有的知識產權都已經成為證券化的對象,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也將其作為未來的一個“新趨勢”。目前知識產權證券化在我國還沒有開展,可以想見不久的未來也將成為我國企業融資的另一條通道。
作者:王律師,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高級會員
電話:010-51662214,電郵:5166221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