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芳 ]——(2009-5-30) / 已閱29644次
淺析“閃婚”現象
王芳
內容摘要:
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一股快餐式的愛情和婚姻的潮流,其中成員主要是80后的年輕人。通過對他們的“閃婚”行為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當前社會的一些文化觀念和社會狀況,也能認識到他們的婚戀觀念及行為對個人與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其關鍵因素取決于城市化和文化變遷。同時也造成了80后婚姻生活的不和諧,影響到他們個人的發展及社會的穩定。“閃婚”在中國社會轉型期出現有一定的必然性,因此有必要對此加以關注和分析。
關鍵詞:“閃婚”;城市化;文化變遷;戀愛觀;思想觀念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經濟生活,還改變了人們的婚姻家庭觀念,對社會生活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就連戀愛婚姻的程序也可以變成更簡單快捷的方式。“閃婚”現象的一朝崛起,在社會上引發“見仁見智”的軒然大波。
一、80后的“閃婚”現象
近幾年社會上出現一種快餐式的愛情和婚姻,其中成員主要是80后的年輕人。所謂“閃婚”顧名思義是指閃電式結婚的簡稱。從其形成的過程來看,“閃婚”指的是兩人在短暫的相識后,未經過一定時間的交往和相互了解而確立婚姻關系的一種快速的婚姻形式。與傳統的婚姻相比,它的特點在于“快”,即從認識,相愛到結婚都是在相當短的時間內進行的。對于這些“閃婚族”而言,用最迅速的速度來完成從戀愛、產生愛情到結婚的漫長過程,按媒體的描述就是“3秒鐘足以愛上一個人;8分鐘足以談一場戀愛,13小時足以確定伴侶結一次婚……”,這種情感快餐的“閃婚”成為現代都市一種新興現象,也是當前中國有走向泛化的趨勢。
其實,快速婚姻并不非現代社會的僅有產物,回顧我國歷史的戰爭之婚、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等都可以看作是“閃婚”。由于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進步,現今的“閃婚”現象的內涵和以往的閃電式婚姻有著很的區別。簡言之現代“閃婚”的出現是對過去家長制、男權思想、從一而終的思想的沖擊,是人們有了選擇自己生活方式自由的一種表現,更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
二、“閃婚”現象出現的原因
“閃婚”行為在都市里悄然興起主要來源于社會。即:社會轉型和人們觀念轉變的結果,其關鍵因素取決于城市化和文化變遷。
1. “閃婚”行為之所以在中國都市悄然興起,是城市化的結果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們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城市化是由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產生了向城市集聚的觀念和行為。受城市內在拉力和農村外在推力的雙重影響,人口不斷地向城市集中,由此產生了新的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產生了新的社會觀念和社會行為。(向德平《城市社會學》武漢大學出版社 第137面)從客觀上說城市化是“閃婚”行為的催化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城市具有較強的競爭性。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競爭激烈,生活壓力增大。而80后年輕人正處于這快節奏的社會階段,大多人都疲于奔命,必須全力工作,為自己獲取更多的成就,以避免被社會淘汰。為了節約時間成本,他們無力再去追求馬拉松式的戀愛方式,而轉向追求一種快餐式的婚姻方式,即婚姻“速食化”了。快節奏的社會培育了快節奏的愛情,也不斷壯大了“閃婚族”的隊伍。二是城市具有信息獲取快捷性,即“閃婚”還與媒體的信息傳播有關系。社會的每一項重大變革,都伴隨著信息傳播的痕跡。信息傳播融入社會大眾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改變著社會大眾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思維模式。(牛康《社會傳播學》福建人民出版社第399面)現在網絡、報紙、電視等媒體的信息廣為傳播一些關于相親、速配、閃電式婚姻等。這些都成了許多80后年輕人學習效仿的榜樣,在從眾心理的驅使下,更加壯大了“閃婚”族。三是城市具有包容性。城市的包容性使城市居民能夠認識不同的觀念,接納不同的生活方式。城市居民思想觀念開放、生活方式更加前衛,造就了一個包容的社區環境,慢慢的產生了一種包容的態度,對這種“閃婚”行為也就見怪不怪了,并得到了理解和認可。四是城市具有冷漠性。城市中大多都是上班族,80后年輕人的生活中接觸最頻繁的就是工作單位,單位中形成的業緣關系成為他們主要社會關系的紐帶和來源,而業緣關系卻導致了他們社會關系網絡的縮小化和疏松化。城市化的發展,使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變的越來越表面化。人與人之間缺少了心靈的溝通和情感的交流,人情變的越來越冷漠,因此,人的交際圈就不斷縮小,這迫使80后年輕人選擇快餐式婚姻。
2. 社會文化的變遷是“閃婚”產生的思想根源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文化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東西,即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一方面,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社會人們在經濟方面的獨立生存能力增強了,在選擇配偶時對經濟的依賴相對較弱,對情感的需求和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壓力明顯增加, 年輕男女都各有獨立的經濟來源,因為經濟地位的獨立使他們完全可以決定自己的事情,比如說買什么東西就跟著感覺走,婚姻也如此,不用過多考慮其他的因素,旨在自己的感受,婚姻已經變成一種很個人的行為。他們不再把經濟條件放在首位,而是把“感情”放在首位,對婚姻的感情含量要求越來越高,使婚姻變得更為單純。過去那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已經不復存在,“愛”已成為締結現代婚姻最大的理由,再加上這是個講究“速度”的時代,于是“閃婚”就成了一些年輕人證明真愛的一種方式。另一方面,從精神文化變遷的角度看,精神文化的發展改變了中國傳統的婚姻家庭觀念。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傳統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婚姻觀多定義為責任,而現代的婚姻觀則更多的是定義為感情而非責任,只要兩個人感情好就可以結婚,結婚變得越來越簡單了。這些都是導致“閃婚”的原因。
3.“閃婚”的流行和當前社會寬松的思想、心理環境也是有著緊密關系的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進一步發展,西方的女權思想也隨之大量地涌入中國,極大程度地沖擊了國人的傳統觀念,也帶來了女性對自己地位的反思,使女性在權利觀念上日益覺醒。市場經濟也帶來了新的觀念——自由理念。于是在青年的行為上,日益表現為突出自己的自由。這種自由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經濟自由、個人意志自由、生活方式自由等等。這也對80后年輕人的婚姻觀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80后男女的成長階段,正是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時期,各種新的思潮、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多元化的價值觀念使這一代人具有開闊的視野和開放的觀念,富有創新精神;他們對西方的婚戀方式照單全收,敢于大膽、直接地表露和追求愛情,敢于嘗試各種新潮的生活方式,但另一方面,他們又成為追求物質享受和安逸生活的享樂主義者、物質至上主義者。就女性而言,女性的婚姻自主權也得到了法律的有力保障,她們有改變原先被強加的陳舊的婚姻觀念的機會,婚姻觀念對她們而言開始成為一種自我追求、自我適應的體現。因此,婚戀觀念的轉變和女權思想的發展促進了“閃婚”。
4.婚姻制度的改革助長了“閃婚行為”
隨著我國結婚制度的改革,結婚手續變得更加簡化,一般過程主要包括申請、審查和登記三個步驟,而且結婚不再要經過復雜的體檢等程序。從2003年10月1日起,新的《婚姻登記條例》實施后,婚姻登記手續相對簡化,辦理離婚手續不再需要單位開具證明,符合條件的當天就可以辦理離婚手續,以前很多人沒有選擇離婚主要是因為手續的繁瑣,而且在法院辦理也有好多相應的程序,現在手續簡化后也帶來了有利于“閃婚”的條件。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女性青年選擇“閃婚”,而女性青年的婚姻自主及性觀念的開放,也是產生“閃婚”這一新型的婚姻形式的重要方面。
三.“閃婚”現象的利弊
“閃婚”在中國社會轉型期出現有一定的必然性,它的蔓延和發展將會給個人和社會帶來一些利與弊的影響。
1.千百年來,中國的婚姻都是建立在“久經考驗”基礎上的,這無疑是一種傳統文化。如今,都市生活緊張的節奏,生存的壓力,對人們習慣的生活發出了挑戰。“閃婚”現象的出現則體現了一種文化的變遷,對傳統觀念的顛覆和摧毀,更趨人性化、理性化。
(1)、從經濟學來說,“閃婚”是婚姻形式中最節約成本的形式。戀愛中的成本投入,包括金錢投入、情感投入、時間投入等等。快節奏的現代城市生活使時間變得更加珍貴,從愛情到婚姻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在時間上做出巨大的投入,而且還要求雙方做出經濟投資,戀愛也要花費雙方的精力。這些都增加了愛情和婚姻的“感情成本”。為了節約“感情成本”,更快地實現個人社會流動,于是青年選擇了戀愛投資較少的“閃婚”。
(2)、從心理學來說,“閃婚”是保持心理穩定的添加劑。人不像動物那么簡單。對人來說,則有個心理的問題。無論男女,只要喜歡上對方,都會絞盡腦汁來追求對方,或使對方追求自己。這時,整個人處在心理不穩定的時期,而“閃婚”,就能避免這種心理焦慮或心理亢奮的問題。
總共2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