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價258元
全4冊,大16開精裝,硬皮有盒。原文+注疏+解讀,是個人經典藏書。
本書是從政居官必讀,經商治學必修,為人處世必懂,修身齊家必備。曾氏枕中秘,代代承傳奇謀偉略,百姓案上珍。奇人曾國藩秘而不傳的十三套學問,今日昭白天下,共分:心經、挺經、官經、變經、敗經、兵經、相經、治學經、齊家經、處世經等
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儒家經典之作“十三經”,對中國傳統社會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但其浩如煙海、高深莫測,令大多數人嘆為觀止。而在傳承意義上得其神韻和精髓,并且發揚光大、另辟蹊徑、獨樹一幟的曾國藩絕學經典“十三經”,則既博大精深又貼近世道人心,尤其便于經世務實、活學活用。曾國藩絕學“十三經”凝聚了他本人在宦海沉浮拼博數十年的心血,無論居官從政、處世鑒人,還是勵學治心、齊家修身,甚至包括理財、養生之道,曾國藩無一不是通過自己的切身體驗與實踐,從或成或敗,或得或失兩方面提煉出來一整套空前絕后、甚至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獨到理論。
尤為重要的是,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愈來愈激烈,人際關系也愈來愈緊張而世俗化。這樣,絕不故作清高,力避空談、清談而注重實際的曾氏人生絕學“十三經”,更是暗合并滿足了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精神需求與心理渴望,使其深入人心至今不衰。
曾國藩的絕學“十三經”,確實既超越了時代的局限,也超越了政治立場的局限。難怪二十世紀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兩個人物,也是半個多世紀的一對宿敵――毛澤東和蔣介石,都不約而同地將曾氏絕學作為自己枕旁必備之書。曾氏之所以成功,在于他擅長將自己的學問修養用于數十年居官從政的實踐之中,又反過來將這種學問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總結出了這一套被人稱作“枕中秘”的為人之道、處世哲學和居官秘術。這便是曾氏“十三經”的根本所在。
《心經》:為人處事的根基是自身的修養。先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而修身的核心就是"治心"。曾國藩的治心經集合了儒家思想與佛教經典,有極深的領悟。本書以治心、養心、正心、誠心、虛心、靜心、寬心、恒心、暇心、盡心十個部分洞悉曾國藩自我修養的各方面,從而最終使他成就了一生大業。 《挺經》:"挺"是曾國藩性格的精髓,《挺經》也是他的臨終之作,全書充分說明了他如何在困境中求出路,在失敗前咬緊牙,積極主動的進取,最終成為一代圣人的秘密所在。 《官經》:曾國藩在短短十余年間官至高位,并歷三朝而不衰,被奉為官場"楷模",以至于有"要做官,學曾國藩"的說法。本書不僅在于揭示他宦海中俯仰自如、游刃有余、立于不敗的為官之術、做官秘訣,更是為了宣揚他匡時救世、忠誠體國的非凡官品。 《變經》:曾國藩在近代中國面臨內外患亂的大變局中應運而生,拯救危局,被譽為"中興元勛",善于變化是其最顯著的特點。他精于明變,善于求變,敏于應變,巧于用變,從而完成了一個儒家知識分子到治世豪杰、從"修身"到"平天下"的重大跨越。 《財經》:曾國藩歷經多次失敗,曾企圖一死了之。但他最終走出失敗,并總結出一套有效的防敗、反敗策略,這就是《敗經》。書中除總結軍事之敗外,還總結了居官之敗與居家之敗,實為他歷盡官海風波而安然無恙,永立不敗的玄機所在。 《兵經》:從一介書生成為軍事統帥,曾國藩被稱為以文治軍的軍閥,他是如何做到的呢?看看這部不遜于《孫子兵法》的《兵經》,必大有收獲,而且不止限于軍事方面。 《相經》:曾國藩之所以成其大事,與他精于相術從而善于識人用人不無關系。他注重普遍性與應用性的相術理論在我國相術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歸于《冰鑒》一書中,在此順為《相經》,是曾國藩十三套學問中的精髓。 《治學經》:自覺主動、持之以恒的讀書向學給了曾國藩以豐厚的回報,不僅使他高官厚祿,也使他成為集中文化之大成的一代雜家。他精辟獨到的學術見解、行之有效的治學方法,廣納新知的勇氣智慧,對今人仍有可貴的借鑒與啟示。 《齊家經》:曾國藩重視家庭中的孝敬、和睦、嚴格,尤其重視祖先之法。比如他認為貧富無常,家壇不可太興等齊家思想具有深邃的哲學意義。家和才有萬事興,學學曾國藩的齊家經驗,對現代人來講仍有積極的意義。 《處世經》:如何為人處世,反映了一個人對這個世界的基本看法。曾國藩身處逆境之中,卻仍能在戰場與官場馳騁數十年,并被譽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其處世秘訣何在呢?看了本書后,一定有所啟示。 《理財經》:曾國藩在晚清窮途末路之際,創造了短期的"中興"局面。單從理財上說,他能在內外交困財源幾竭的情況下維持清廷財政系統的正常運轉,其理財理念、理財能力等確有過人之處。他生財有道,斂財有方,用財有法,省財有術,書中很多實際的經驗尤其值得今人學習借鑒。 《養生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在養生健體方面曾國藩有許多獨到的思想和做法。他廣泛吸納中國古人養生的觀點,特別注重飲食養生與精神養生,其很多方法是我們今天可以借鑒的。 《鑒人經》:要成就事業,關鍵是用人。曾國藩知人善任,用人取長,養人盡心,薦人盡力。他在知人、論人、攬人、用人、養人、薦人等各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操作體系和一套成功的操作方法。在今天看來,仍不失其精妙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