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價6800元
16開本,全10卷精裝,有盒。本書可謂傳世、傳家之巨著,有眼光者有緣人購買之。
書中示范:
內容簡介:
中華民國從1912年建立到1949年覆亡,只存在了短短38年,這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間,就像夜空中一顆微弱的流星劃過一道若隱若現的光弧便稍縱即逝。雖然如此,它在中國歷史上畢竟存在過,是綿延不絕的中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具有特殊的地位。
《中華民國歷史圖片》對中華民國這38年的歷史做了極其客觀、公平、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本書依托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豐富資料加之全館工作人員通力合作,四易寒暑,從汗牛充棟的館藏檔案圖書資料中爬梳出歷史圖片十幾萬幅,從中篩選出3萬余幅按各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教育 、社會等六大類并配以簡要說明文字悉心編排終成巨著。
每章收錄照片按時間順序排列,時間以公元紀年。人名一般用原名。對于以字或號行者,則沿用之。地名用當時名稱,夾注今名。外國人名、地名、國名、職官名稱、取標準譯名。
目 錄:
第一卷北京政府
第一章 政治
153 北京政府統治確立
169 民國初年內閣更迭
177 民國初年的政黨
188 宋教仁被刺
193 民國初年的國會
196 中國革命黨
203 袁世凱稱帝
218 新舊約法之爭
222 府院之爭與張勛復辟
228 馮國璋代里總統
231 護法則運動護法軍政府
243 安福國會與徐世昌就任總統
249 五四運動
259 中國國民黨成立
261 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
268 中國共產黨成立
284 中共領導的工人運動
284 中國領導的農民運動
300 廣州陸海軍大元帥府
310 曹錕賄選
312 國民黨“一大”與第一次國共患 難合作
325 北京時間政變
330 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府
334 孫中山北上
342 孫中山逝世
354 五州運動
360 省港大罷工
364 廣州國民政府
370 廖仲愷被刺
374 國民黨“二大”
380 三一八慘案
384 國民政府遷都武漢
389 奉直軍閥聯合組成北京政府
394 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
398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404 中華民國軍政府
414 北洋軍閥政府覆亡
第二章 外交
421 各國承認中華民國
426 日本占領山東
429 中日“二十一條”的簽訂
431 中俄蒙協約
432 巴黎和會
435 華盛頓會議
437 臨城劫車案
439 中蘇關系
446 關稅特別會議
450 萬縣慘案
453 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
第三章 軍事
416 北洋軍閥形成
466 二次革命
473 護國戰爭
486 直皖戰爭
488 第一次直奉戰爭
490 第二次直奉戰爭
494 黃埔軍校
507 第一次東征
511 第二次東征
515 郭松齡倒戈
517 國奉直南口大戰
524 北伐戰爭
538 五原誓師與西安解危之役
第四章 經濟
545 農林水利
555 工礦生產
563 商業
569 商標注冊
575 財政金融
590 鐵路建設與運輸
610 航運與航空
622 郵政電信
642 海關
第五章 文化
663 新文化運動
文學與書畫攝影
692 戲曲與民間藝術
704 電影藝術
711 學校教育和社會性教育
739 留學教育
759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769 新聞出版
794 中外文化交流
801 科學技術
806 文博與考古
814 體育
835 醫療衛生
第六章 社會
843 社會團體
855 宗教
867 災荒880慈善賑濟
883 民風民俗
902 城鄉風貌
909 名勝古跡
第二卷 南京國民政府確立
第一章 政治
7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與改組
22 國民政府地方機構設置
53 國民黨中央黨部暨地方黨部
63 東北易幟
71 北平擴大會議
75 國民會議與訓政時期約法
82 廣州國民政府與西南政務委員會
91 九一八事變
98 中共領導的工農民主政權
106 國民黨“四大”
122 蔣汪合作的國民政府
133 國民政府遷都洛陽
137 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150 廢止內戰大同盟
155 中國民權保障同盟
163 福建事變
170 十三世達賴圓寂與九世班禪在內地的活動
181 新疆政局
190 內蒙“自治”運動
202 華北“自治”運動
207 國民黨“五大”
217 一二九運動
224 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
235 胡漢民病逝與兩廣事變
244 七君子事件
251 西安事變
第二章 軍事
275 南就國民政府軍事機構
287 南京國民政府北伐
293 中共領導的工農武裝起義
307 國民黨新軍閥混戰
318 國民黨軍隊對各革命根據地的“圍剿”
329 一二八淞滬抗戰
348 長城抗戰
365 熱河抗戰
371 東北抗日義勇軍
380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
386 廬山軍官訓練團
395 紅軍長征
408 日軍增兵華北414紅軍東征抗日
412 綏遠抗戰
429 海軍建設
448 空軍建設
465 防空防毒演習與宣傳
476 軍事訓練
481 國外軍事考察
第三章 外交
491 外交部機構設置
496 駐外使領館的設置
531 海外華僑與僑務
555 各國駐華使領館
571 濟南慘案
583 國聯調查團來華
593 九一八事變后的中日關系
630 中蘇關系
640 中美關系
646 中德關系
654 中英關系
667 中國與其他各國的交往
676 收回外國租界權
690 在國聯的外交活動
699 軍政要員海外游歷
第四章 經濟
715 農業生產
745 水利建設
769 工礦生產
791 商業
802 商品檢驗
803 度量衡的統一806商標注冊
825 國貨運動
財政金融
845 鐵路建設
866 錢塘江大橋工程
868 公路建設
883 航運
889 港口建設
896 民用航空
903 郵政電信
920 對外貿易與海關
935 華北走私
943 市政建設
948 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建設
第五章 文化
959 文學藝術
991 左翼文化運動
996 新聞出版
1006 教育
1050 中央研究院與北平研究院
1056 學術研究活動
1067 文博與考古
1079 體育
1222 醫療衛生
1126 中外文化交流與合作
第六章 社會
1161 社會團體及其活動
1165 宗教
1191 災荒
1201 賑濟與慈善
1209 風土民俗
1270 奉安大典
1298 新生活運動
1303 童子軍
1310 名人活動
1324 風景名勝
第三卷 抗日戰爭
第一章 政治
7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17 國民政府西遷與國防最高委員 會設立
22 八路軍駐各地辦事處
30 國民黨抗戰政策
33 日軍對華東地區的轟炸
45 南京大屠殺
70 九世班禪圓寂與十世班禪坐床
75 各黨派的抗日民主活動
79 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
89 國民參政會
97 保衛中國同盟
100 三民主義青年團
104 汪精衛叛國投敵
107 西康建省
113 國民精神總動員
115 國民黨制造反共摩擦
129 十四世達賴喇嘛坐床
137 國民黨特務組織
140 中國對日德意宣戰
146 延安整風運動
149 盛世才反共
155 日軍在淪陷區的暴行
172 日軍對大后方的轟炸
187 蔣介石就任國民政府主席
190 新疆三區革命
193 中共“七大”
198 華僑與祖國抗戰
226 抗戰中的臺灣同胞
230 日本投降
第二章 外交
269 九國公約會議與陶德曼調停
271 中蘇關系
275 中美關系
303 中英關系
309 美國援華空軍
318 中美中英簽署新約
321 美軍觀察組在延安
327 史迪威事件
334 中印關系
340 中緬關系
342 中法關系
346 朝鮮抗日志士在華活動
351 外國使節在中國
354 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中國分會
358 抗日外交九烈士
362 開羅會議
366 參與創立聯合國
374 外國記者與中國抗戰
396 國際友人對抗日根據地的支援
第三章 經濟
403 大后方的農業生產
405 水利建設
411 工礦與兵工生產
425 商標注冊
432 財政金融
441 鐵路建設與運輸
446 公路建設與驛運
453 航運
457 郵政電信
462 海關
468 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建設
476 對外貿易
479 工合運動
第四章 軍事
489 盧溝橋事變
499 平津抗戰
508 國民政府最高軍事機關愀散
519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
526 淞滬會戰
548 冀察抗戰
558 平型關大捷
561 太原會戰
575 敵后抗日根據地與抗日游擊戰爭
592 南京保衛戰
602 新四軍挺進敵后
607 徐州會戰
634 豫東作戰
641 武漢會戰
656 廣州失
661 海軍抗戰
676 空軍抗戰
713 南岳軍事會議及南岳游干班
715 南昌會戰
718 隨棗戰役
723 第一次長沙會戰
728 桂南會戰
738 1939至1940年的局部攻勢作戰
752 棗宜會戰
757 豫南會戰
760 東北抗日聯軍
764 百團大戰
767 上高會戰
769 中條山會戰
773 第二次長沙會戰
776 香港淪陷
790 第三次長沙會戰
796 中國遠征軍入緬援英作戰
802 浙贛會戰
806 中國駐印軍
811 鄂西會戰
816 人民群眾的敵后游擊戰爭
830 常德會戰
834 打通中印公路作戰
850 豫湘桂會戰
855 青年軍的組建
857 軍事院校與軍隊整訓
866 國際軍事交流
874 抗日軍政大學
877 八路軍、新四軍的練兵運動
882 湘西會戰
886 正面戰場的反攻
895 敵后戰場的反攻
第五章 文化
905 國統區的文學藝術
927 抗日根據地的文學藝術
934 電影953國統區的新聞出版
959 抗日根據地的新聞出版
964 抗戰時期的教育
995 科技學術研究
1004 體育運動
1007 醫療衛生與疾病防治
1014 國際文化教育交流
第六章 社會
1021 宗教
1046 災荒
1051 難民
1058 抗戰中的少數民族
1070 勞軍
1084 “孤島”生活
1092 民俗
1110 榮軍
附錄一汪偽政權
1117 中國民國臨時政府
1129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
1145 汪偽國民政府
1169 汪偽軍隊
1181 汪偽“清鄉運動”
1184 華北治安強化運動
1187 汪偽政權 的外事活動
1213 淪隱 區經濟
1227 漢奸文化與奴化教育
附錄二偽滿政權
1231 “滿洲國”的建立及偽滿面政權
1249 偽滿軍警
1259 偽滿文化宣傳
1266 偽滿教育
1269 偽滿經濟
第四卷 國民黨政府覆亡
第一章 政治
7 重慶談判
13 臺灣重回中國片圖
19 政治協商會議
25 國民政府還都有南京
30 國共和平談判
39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
44 中國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
54 國民政府審判漢奸
58 國民黨政府鎮壓反內戰運動
62 國民黨特務組織及活動
67 新疆聯合政府
74 “制憲”國民大會
102 抗議美軍暴行運動
106 國民政府改組
111 五二0運動
121 “行憲”國民大會
233 “行憲”后的國民黨政府
238 綏遠、新疆和平解放
241 新政協會議
249 國民黨政府的覆亡
25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第二章 軍事
263 國民黨軍搶占戰略要地
278 解放軍向南防御向北發展
283 整軍復員
294 內戰初期的國民黨軍
310 四平街保衛戰
314 國民黨挑起全面內戰
317 國民黨軍進攻蘇皖解放區
322 國民黨軍進攻山東解放區
329 國民黨軍進攻晉冀魯豫解放區
335 國民黨軍進攻晉察冀、晉綏解放區
339 國民黨軍進攻東北解放區
345 國民黨軍重點進攻陜北解放區
351 國民黨軍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
355 解放軍開始局部反攻
365 解放軍突破國民黨中原防御體系
373 陜北解放軍轉入反攻
376 國民黨軍對膠東民動“九朋攻勢”
379 解放軍在晉察冀轉入戰略進攻
385 國民黨軍在東率實施機動防御
392 國民黨軍“清剿”大別山失敗
396 國民黨軍分區防御新戰略失敗
423 國民黨軍被迫實施重點防御戰略
430 遼沈戰役
442 淮海戰役
451 平津戰役
463 太原戰役
471 渡江戰役
481 國民黨兵敗大陸
第三章 外交
503 東北問題與中蘇關系
507 香港問題與中英關系
511 遣俘遣僑
521 美國援助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
527 馬歇爾調處
534 “聯總”與“行總”
538 巴黎和會
541 參與處理日本戰后問題
544 參加聯合國會議
547 國民黨政發展對外關系
561 魏德邁訪華與美國援華法案
第四章 經濟
569 國民政府接收日偽財產
579 農業生產
608 水利建設
619 資源委員會與工礦生產
653 中國紡織建設公司
657 商業
661 商標注冊
674 財政金融
695 鐵路建設與運輸
705 公路建設
709 國營招商局與航運
731 航空運輸
734 郵政751電信
759 海關與對包貿易
768 臺灣經濟建設
784 解放區的經濟建設
第五章 文化
791 文學藝術
808 國統區的新聞出版
813 國統區的教育
839 解放區的文化教育
845 中央研究院與科學研究
850 文博與考古
853 第七屆全運會與體育運動
865 醫療與疾病防治
872 國際文化交流合作
第六章 社會
883 社會團體
892 宗教
901 災荒
913 善后救濟
936 賑濟事業
943 中國紅十字會與紅 X字會
952 遣返難民
960 毒賭娼
972 警政與司法、
979 僑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