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23088
- 書名:憲政架構下的地方政府模式研究(21世紀地方政府叢書)
- 作者:魏紅英
- 出版社:中國社科
- 出版時間:2004年7月
- 入庫時間:2006-4-2
- 定價:22
圖書內容簡介
沒有圖書簡介
圖書目錄
目 錄
總序…………………………………………………………(1)
序……………………………………………………………(1)
導論…………………………………………………………(1)
一選題的說明…………………………………………(1)
二對分析概念的闡釋…………………………………(1 O)
三研究方法……………………………………………(2 4)
四 主要框架……………………………………………(2 6)
第一章 中國國家結構制度的理論基礎…………………(2 9)
一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單一共和國的設想…………(2 9)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單一制主張………………(2 9)
(二)馬克思、恩格斯聯邦制的觀點………………(3 1)
(三)馬克思、恩格斯當時是否有聯邦、邦聯之分……(3 3)
(四)如何看待馬克思、恩格斯國家結構
制度的思想……………………………………(3 5)
二列寧的思想脈絡:從反對聯邦制到實踐
聯邦制………………………………………………(3 6)
(一)列寧的思想主張及其變化……………………(3 7)
(二)列寧思想主張變化的原因……………………(4 1)
(三)列寧聯邦制思想和實踐的特點………………(4 3)
2 憲政架構下的地方政府模式研究
三 孫中山國家結構制度思想…………………………(5 0)
四 毛澤東國家結構制度的理論………………………(5 3)
(一)毛澤東早期“湖南共和國”主張……………(5 3)
(二)建國后毛澤東的思想及貢獻…………………(5 7)
五 鄧小平對國家結構制度理論的貢獻………………(6 2)
(一)鄧小平一國兩制思想是對國家結構
制度理論的貢獻………………………………(6 2)
(二)鄧小平與毛澤東中央地方關系思想和
實踐的比較……………………………………(6 6)
六 江澤民國家結構制度的思想………………………(7 O)
第二章 中國國家結構制度的歷史演進…………………(7 5)
一 中國古代國家結構制度發展軌跡…………………(7 5)
(一)從方國聯盟到地方自治單一制:奴隸社會
時期國家結構制度……………………………(7 5)
1.夏朝聯盟共主制 …………………………………(7 7)
2.商周等級分封制 …………………………………(7 8)
(二)從地方自治單一制到集權單一制:封建社會
時期國家結構制度……………………………(8 1)
1.郡縣制及其意義 …………………………………(8 1)
2.帶有復合因素的單一制的萌芽和演變………………(8 3)
3.集權單一制形成路徑分析…………………………(8 6)
(三)清末民初聯邦制的探索………………………(8 9)
二 新中國國家結構制度的歷史演進…………………(9 5)
(一)中國共產黨人早期對國家結構制度的探索……(9 5)
(二)新中國選擇單一制的原因……………………(103)
1.地理因素…………………………………………(104)
2.民族因素…………………………………………(105)
3.傳統政治文化因素…………………………………(107)
4.經濟因素…………………………………………(108)
(三)中國國家結構制度在1954年至1994年
期間的調整和制度化…………………………(109)
(四)分稅制及其對中國中央與地方關系的
制度創新………………………………………(113)
1.分稅制實施的背景…………………………………(113)
2.分稅制的內容和特點………………………………(116)
3.分稅制體現的國家結構制度意義 …………………(120)
(五)港澳特別行政區的建立使中國單一制
具有新的特色…………………………………(124)
第三章 中國中央與普通行政區地方政府關系
模式的分析………………………………………(127)
一普通模式的結構功能分析…………………………(129)
(一)立法關系………………………………………(129)
1.劃分中央和地方立法權限的基本原則………………(130)
2.中央立法主體及其權限……………………………(131)
3.地方省、直轄市立法主體及其權限…………………(133)
4.中央與地方立法關系的特點………………………(134)
(二)行政關系………………………………………(136)
1.中央行政機關的行政職權…………………………(136)
2.省直轄市行政機關的行政職權……………………(138)
3.中央行政機關與地方行政機關的行政關系…………(139)
(三)財政關系………………………………………(141)
二 中央與普通地方行政區關系模式的特征…………(142)
(一)一般特征………………………………………(142)
1.中央與地方關系的生成取決于中央…………………(142)
2.中央集中了幾乎所有的國家事務的
最終決定權………………………………………(143)
(二)特色分析………………………………………(143)
1.領導結構的二元性…………………………………(143)
2.地方行政機關地位的雙重性………………………(146)
3.中國地方對中央影響的途徑不同于其他國家………(147)
第四章 中央與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政府關系
實踐模式分析……………………………………(149)
一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150)
(一)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選擇……(150)
(二)中國沒有選擇聯邦制…………………………(151)
二 民族模式是一種特殊的地方與中央的
關系模式……………………………………………(153)
(一)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制度是特別的自治
地方制…………………………………………(153)
1.它是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置的……………(154)
2.自治區自治機關的性質和組成與普通行政區
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154)
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享有自治權………………(154)
4.民族自治地方與中央的關系………………………(155)
(二)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制度是特別的民族
自治制……_…………………………………(155)
1.它是統一與自治的結合……………………………(155)
2.它是民族自治與區域自治的結合 …………………(156)
3.它是經濟因素與政治因素的結合 …………………(159)
三 中央與民族自治地方關系模式分析………………(161)
(一)民族自治機關享有廣泛而全面的自治權……(162)
(二)國家對民族自治地方提供保障………………(164)
(三)國家對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權的行使
進行監督………………………………………(166)
第五章 中央與特別行政區地方政府關系
實踐模式分析……………………………………(168)
一 特別行政區的“特別”之處………………………(168)
(一)制度設置的特殊性……………………………(169)
(二)區域地位的復合性……………………………(171)
(三)制度實施的差異性……………………………(172)
(四)享有權力的超越性……………………………(174)
(五)制度價值的多樣性……………………………(176)
二 中央與特區的關系是單一制國家中央 .
與地方關系…………………………………………(176)
(一)特區產生過程…………………………………(176)
(二)特區權力來源…………………………………(177)
(三)中央對特區的監督……………………………(178)
三 中央與特區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
復合制的特征………………………………………(180)
第六章 中外特別地方制度的比較分析…………………(184)
一 世界各國國家結構制度的分類……………………(185)
(一)世界各國國家結構制度的分類………………(185)
(二)不同類型國家結構制度的共同特征…………(189)
二各國特別地方制度分析……………………………(196)
(一)聯邦制國家特別區……………………………(196)
(二)單一制國家特別區……………………………(200)
(三)特別地方制度的發展趨勢……………………(203)
三 帶有復合因素的單一制:中國特色的
國家結構制度…………一…………………………(205)
(一)“一”與“多”的統一…………………………(213)
(二)集權與自治的統……………………………(214)
(三)穩定與動態的統一……………………………(215)
第七章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的國家結構制度…………(217)
一 澄清對中國國家結構制度的錯誤認識,走出
中央對地方權力放一亂一收的惡性循環…………(217)
(一)國家結構制度受制于經濟基礎,反映國家
政治制度的民主實質…………………………(219)
(二)單一制不等于中央集權制,中央集權不等于
中央權威………………………………………(220)
(三)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既有矛盾對立的一面.
也有正和互動、統一的一面…………………(222)
二 維護中央權威,克服地方制度差異性引發的消極
后果,處理好多樣性與國家整合的關系…………(223)
三科學合理地劃分中央與地方的權限,
克服中央權力過重的現象…………………………(230)
四 建立、完善有關制度和相應機制,使中央與
地方關系走上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239)
五 在西部開發中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241)
六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和兩個基本法,
維護港澳的長期穩定和繁榮發展…………………(250)
七 按照“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
積極推進祖國統一…………………………………(256)
主要參考書目………………………………………………(265)
后 記……………………………………………………(276)
共2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