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25865
- 書名:詐騙罪與金融詐騙罪研究(法律與社會叢書)
- 作者:張明楷
- 出版社:清華
- 出版時間:2006年6月
- 入庫時間:2006-9-26
- 定價:66
圖書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將“行為人實施欺騙行為一對方陷入或者繼續維持認識錯誤對方基于認識錯誤處分財產一行為人取得或者使第三者取得財產被害人遭受財產損失”作為詐騙罪與金融詐騙罪的基本構造,以“心中永遠充滿正義、目光不斷地往返于刑法規范與生活事實之間”、“與其批判刑法不如解釋刑法”為解釋理念,對詐騙罪的基本問題與金融詐騙罪的疑難問題展開了深入研究。本書既植根于中國的立法與司法現實,又將相關問題置于世界刑法理論之林展開討論;既對詐騙罪與金融詐騙罪的構成要件作出了創新的解釋結論,又對已經存在和可能出現的各種疑難問題提出了合理的解決方案;既注重以妥當的法哲學理念為指導解釋刑法條文,又重視從具體生活事實與解釋結論中抽象出刑法解釋的一般原理。
本書適合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法學研究者、學習者以及法律實踐部門的丁作人員使用,也適合于具有法學興趣,尤其是關注刑法問題的其他讀者。
圖書目錄
目錄
序說……………………………………………………1
第一章詐騙罪的基本問題……………………………7
第一節基本構造……………………………………………………7
第二節行為對象…………………………………………………13
一、財物的界定………………………………………………13
二、財產性利益………………………………………………18
三、財物的性質………………………………………………43
第三節欺騙行為…………………………………………………57
一、欺騙的實質………………………………………………58
二、欺騙的內容………………………………………………59
三、欺騙的方式………………………………………………70
四、欺騙的類型………………………………………………79
五、欺騙的程度………………………………………………83
第四節陷入錯誤…………………………………………………86
一、受騙者的范圍……………………………………………86
二、受騙者與被害人不必為同一人…………………………109
三、受騙者陷入或強化認識錯誤……………………………112
四、認識錯誤與恐懼心理的競合……………………………119
第五節處分行為…………………………………………………123
一、處分行為要素的根據與機能……………………………123
二、財產處分者的范圍與資格………………………………128
三、處分行為的客觀面………………………………………145
四、處分行為的主觀面………………………………………157
五、處分行為的判斷…………………………………………168
第六節取得財產…………………………………………………187
一、取得財產的含義…………………………………………187
二、取得財產的類型…………………………………………188
三、取得財產的主體…………………………………………199
第七節財產損失………………………………………………203
一、財產損失…………………………………………………204
二、“財產”損失………………………………………………206
三、財產“損失”………………………………………………239
第八節主觀要件…………………………………………………260
一、詐騙故意的認識內容……………………………………260
二、詐騙故意的意志因素……………………………………276
三、非法占有目的的要否……………………………………281
四、非法占有目的的內容……………………………………292
第二章金融詐騙罪的共性問題………………………317
第一節法條關系…………………………………………………317
一、普通法條與特別法條概述………………………………317
二、特別關系的確定…………………………………………325
三、特別法條的適用前提……………………………………332
四、特別法條內容不周全的處理……………………………335
第二節客觀要件…………………………………………………343
一、客觀行為…………………………………………………344
二、行為對象…………………………………………………358
三、危害結果…………………………………………………360
第三節主體要件…………………………………………………365
一、問題所在與爭論觀點……………………………………365
二、本書立場與基本理由……………………………………369
第四節主觀要件…………………………………………………388
一、金融詐騙罪的故意內容………………………………388
二、金融詐騙罪的認識錯誤…………………………………390
三、非法占有目的……………………………………………404
第五節犯罪形態…………………………………………………417
一、金融詐騙未遂犯的成立范圍……………………………417
二、金融詐騙罪的著手………………………………………420
三、金融詐騙罪的既遂標志…………………………………426
第六節共同犯罪…………………………………………………435
一、金融詐騙罪的身份犯與共犯……………………………435
二、金融票證的偽造者與使用者的共同犯罪………………454
第七節罪數區分…………………………………………………457
一、區分罪數的標準與方法…………………………………457
二、偽造、變造金融票證并使用的情形……………………460
三、偽造、變造多種金融票證并使用其中一種票證
的情形……………………………………………………470
四、盜竊、騙取金融票證并冒用的情形……………………473
五、連續使用各種不同的票證進行詐騙的情形……………475
六、利用同一金融票證分別對機器與對人使用的情形……476
第八節量刑規則…………………………………………………478
一、法定刑的一般分析………………………………………478
二、量刑的基本規則…………………………………………480
第三章金融詐騙罪的特殊問題………………………491
第一節集資詐騙罪………………………………………………491
一、詐騙方法…………………………………………………491
二、非法集資…………………………………………………494
三、數額較大…………………………………………………508
四、非法占有目的……………………………………………513
五、集資詐騙的罪數…………………………………………517
第二節貸款詐騙罪………………………………………520
一、行為對象…………………………………………………521
二、詐騙行為…………………………………………………525
三、危害結果…………………………………………………532
四、非法占有目的……………………………………………534
五、相關界限…………………………………………………540
第三節票據詐騙罪………………………………………………556
一、明知是偽造、變造的匯票、本票、支票而使用…………557
二、明知是作廢的匯票、本票、支票而使用…………………566
三、冒用他人的匯票、本票、支票……………………………57l
四、簽發空頭支票或者與其預留印鑒不符的支票,騙取
財物………………………………………………………573
五、匯票、本票的出票人簽發無資金保證的匯票、本票
或者在出票時作虛假記載,騙取財物…………………584
六、非法“補記”空白支票的行為性質………………………588
七、盜竊支票并使用的行為性質……………………………590
八、內外勾結使用偽造、變造票據等行為的性質…………598
第四節金融憑證詐騙罪…………………………………………601
一、偽造、變造的金融憑證范圍……………………………601
二、使用的認定………………………………………………605
三、相關犯罪的界限…………………………………………611
第五節信用證詐騙罪……………………………………………613
一、基本行為類型……………………………………………614
二、騙取信用證………………………………………………617
三、其他方法……………………………………………………637
第六節信用卡詐騙罪……………………………………………640
一、刑法中的信用卡…………………………………………640
二、使用偽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
領的信用卡………………………………………………645
三、使用作廢的信用卡………………………………………656
四、冒用他人信用卡…………………………………………658
五、惡意透支…………………………………………………665
六、盜竊信用卡并使用………………………………………691
七、以其他非法方法獲得信用卡并使用……………………710
八、銀行職員與特約商戶職員的信用卡犯罪………………723
九、非法利用信用卡資料取得財物的行為性質……………729
第七節有價證券詐騙罪…………………………………………732
一、犯罪工具…………………………………………………733
二、使用行為…………………………………………………744
三、其他問題…………………………………………………748
第八節保險詐騙罪………………………………………………751
一、行為類型…………………………………………………751
二、相關區別…………………………………………………764
三、著手標準…………………………………………………772
四、共犯認定…………………………………………………781
五、罪數區分…………………………………………………787
主要參考文獻…………………………………………792
重要問題索引…………………………………………………798
后記……………………………………………………………………815
共8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