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
關,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元人張可久
《賣花聲.懷古》中這“一聲長嘆”的確道出了讀史者那每
每充滿遺憾、惆悵、百般無奈卻又難以言說的心境。
如果不僅僅是一般的“讀史”,而是研究歷史,并且研
究的又是大故迭起、云譎波詭的中國現代史,這聲“長嘆”
可能更深、更長……但“長嘆”之后,更應有深刻的反
思。
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的大門被暴力打開,便一直面臨著
現代化挑戰。然而云起云消,潮漲潮落, 中國在現代化挑戰
面前長期舉止失措、應對失當,錯過了一次又一次機會,產
生了一個又一個悲劇。直到1978年, 中國才開始逐漸邁入
現代化軌道,雖然一波三折, 問題重重,但意義畢竟重大。
中國社會轉型的緩慢艱難不能不使人更深入地追究中國現代
化嚴重“遲到” 的原因。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 “華夏中心
論”對改革思想的巨大阻礙,清朝統治者的顢頇頑固……
晚清史表明,如果統治者拒不主動變革,那么它以后將為之
付出更高的“利息”;如果它拒不“付息”,將一步步喪失
社會變革、同時也是統治者自我圖有的空間與時間,最后只
能“破產”。1949年為中國的現代化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歷史
機遇, 中國面臨著社會發展模式的不同選擇,是堅持鞏固
“新民主主義”還是盡快進入“社會主義”,一時成為斗爭
的焦點。但只幾個回合,這次選擇便以盡快進入“一大二
公”的“社會主義”模式而告結束。這其中,又有是“以
階級斗爭為綱”、實行群眾運動式“命令經濟”模式還是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經濟實行“科學的計劃管理”這
兩種模式的選擇。很遺憾,獲選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這就
使“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的災難很難避免,使中國的
現代化再次受挫。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從“以經濟建
設為中心”,幾經風雨終于明確提出市場經濟發展模式,這
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關鍵一步。經濟體制的改革發展到今
天。 已經把政治體制改革的重任提到人們面前,是否能走過
這一步,關系到中國改革開放是否“功敗垂成”。
從現代化視角對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進行反思,大概能
使我們對當前社會現代化轉型的意義、面臨的一些問題有更
準確、更深刻的把握和認識。
在社會的大變動中,個人的命運更難把握,有的乘勢而
起,成為時勢的寵兒,甚至能主宰千百萬人的命運;有的
“明知不可而為之”,給自己命運涂上了濃重的悲劇色彩;
當然,更多人只能隨波逐流,聽憑“時”與“勢”的擺布.
知人論事向來不易,對歷史大潮中一些個人命運的探究,不
僅有助于我們“知人論事”,更有助于我們對自身、 自己所
處“時”“勢”和自己命運的理解與把握。一場巨大的歷史
變動的意義、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最終是由這場運動、這
個社會對“人”的肯定程度來衡量的。
當然,能夠創造時勢的豪杰和敢于反抗命運的英雄畢竟
為數極少,但他們卻一直是歷史研究的“主角”,而只能聽
天由命的蕓蕓眾生一直是歷史研究微不足道的“配角”,他
們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總之,他們的“日常生活”
長期是歷史研究的空缺,不被記錄,不能進入“歷史”。其
實,這種“日常生活” 的狀態最能反映一個時代、社會的
實質。這種日常生活的真實狀態,不僅遠非那些抽象的理
論、綱領、口號所能概括,而且經常與之完全不同甚至恰恰
相反。許多事件、政策、數字……在史書中只是短短幾句話
或一些抽象的數字,而這幾句話或數字的后面,卻是無數普
通人的悲歡離合、生命血淚……這些,卻是后人難以體會
的。
歷史記憶的空白,為偽造、涂抹歷史提供了可能。歷史
能如此輕易地被忘卻,被涂抹,著實超出了人們的想像。某
些中國人對“文革”的淡忘和“新左派”對“文革” 的肯
定,令人震驚。近在眼前的當代史尚且如此,那千百年前的
古代史又如何說得清,道得明?這樣,我們不能不追問:歷
史是什么?以“求真”為鵠的之史學的根基何在?這“真”
果真是求得到的嗎?那么,真、假、善、惡在歷史中還有區
別嗎?再進一步說,歷史學家生命的意義又是什么?
正如米蘭.昆德拉所說,對過去記憶的喪失,使“人
變得比大氣還輕,會高高地飛起,離別大地亦即離別真實的
生活。他將變得似真非真,運動自由而毫無意義”。這便是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的原因所在。擺脫歷史記憶,生命
將變得毫無意義。而千千萬萬無辜的死難者,將被歷史迅速
遺忘,最多化為“歷史教科書”上一小段無足輕重的文字
或幾個干癟枯燥的數字。
因此,為了死者, 更是為了生者,請記住人類、國家、
民族和自己的苦難與罪過……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