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因其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生態安全地位而又被稱為“世界第三極”,它是歐亞大陸上發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區域。這些大江大河不僅是該地區所有生命的重要源泉,而且孕育了人類豐富燦爛的古代文明,還是現代文明得以繼續發展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因此,保護和建設好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顧名思義,青藏高原是由青海和西藏兩部分組成。由于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因素特殊,青海在整個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建設和治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青海是一個地大物博、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因美麗神奇的青海湖而得名。多民族聚居、資源豐富、生態地位極其重要、自然條件嚴酷、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等,可謂是青海的幾個顯著特征。其中,它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全中國乃至在全球的生態地理位置極端重要是其最顯著的特征。因為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年輸出總水量630多億立方米,由此被譽為“中華水塔”、“江河源”,是我國主要的水源地和保障全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其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對廣大中下游地區乃至全球更大范圍都有著極其重要而特殊的影響。
廣袤而蒼涼、高寒的青藏高原竟然是世界上發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地區,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黃河以及流經亞洲六國的瀾滄江均發源于此,因而,人們親切地將這三大河流源出的地區稱為“三江源”。該地區因其特殊的生態地理位置,受到世人的高度關注,并已經國家批準成立了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三江源區”)。三江源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青海省南部,行政區域涉及青海的四個藏族自治州16個縣和格爾木市的唐古拉山鄉,總面積36.3萬平方公里,約占青海省國土面積的一半。區內以山地地貌為主,山脈綿延,地形復雜,海拔在3335--6564米之間。三江源區河流密布、湖泊沼澤眾多、雪山冰川廣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高原濕地生態系統。
三江源區在涵養水源、減緩徑流、蓄洪防旱、防災抗災、降解污染、維持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多種資源、調節氣候等方面有著其他生態系統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態功能,因而常常被人們譽為“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此外,三江源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地貌特征決定了其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自然景觀多樣性。特別是三江源區嚴酷的高寒環境,構成了獨特的生命存衍區,許多生物至此已達到邊緣分布和極限分布,是珍貴的種質資源和高原基因庫。
但同時,三江源區又是生態系統極為脆弱的地區。近幾十年來,由于全球氣候干暖化和人類活動加劇,三江源區草場退化與沙化加劇,水土流失日趨嚴重,源頭產水量減少,草原鼠蟲害猖獗,生物多樣性急劇萎縮,人口持續增長帶來的生態難民逐年增加,生態環境日趨惡化。更為嚴重的是,這些問題不僅導致了三江源區水源涵養功能急劇減退,三江河中下游廣大地區旱澇災害頻繁,工農業生產和民眾的生存、生活受到嚴重制約和威脅,而且已直接威脅到了長江、黃河、瀾滄江流域以及亞洲諸國的生態安全。
正因為如此,三江源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問題引起了世人的高度關注,也得到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關懷和大力支持。2000年5月設立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2003年1月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準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該規劃明確提出了三江源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總體目標,即通過對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的實施,基本上扭轉整個三江源區生態環境惡性循環的趨勢,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遏制草地植被退化、沙化等高原生態系統失衡的趨勢,增加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能力,水源涵養量增加,建立起為三江源區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全方位服務的生態保障體系,實現山川秀美、經濟發展、人民富裕、民族團結的總目標。該規劃還決定工程總投資75億元,計劃用7年時間實施完成。可以說,該規劃的實施,作為一項規模宏大的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為保護和建設三江源區的生態環境,改變該地區貧困落后的面貌,實現規劃確定的總體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和希望。
就三江源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的制度手段而言,除了實施好上述的保護和建設的大項目外,更應該注重制度建設和制度的保障作用。在舉國上下 大力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今天,不管是三江源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項目實施本身,還是形成三江源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長效機制,運用法律制度并走法治化的道路,應當是最理想的選擇,最為重要的制度和建設手段。作為法學理論工作者,基于上述思考,我們組織相關研究人員于2003年向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申請了以“三江源國家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法律保護與生態補償機制研究”為題目的國家級課題,并于2003年10月獲得了批準。之后,我們按照課題的設計,積極開展了認真而艱辛的研究工作,于2005年底順利結項。本書就是在這一國家級課題的基礎上撰寫出來的。
本書以專著的形式,對三江源區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化問題進行了認真梳理,并提出了法治化建議,其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篇為三江源區生態環境及其保護現狀。在這一篇中,首先對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意義和三江源區特殊的生態環境以及生物多樣性的概況、特點與價值等問題進行了研究(第一章)。其次,對三江源區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成因以及生態環保面臨的問題與法制困境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和證了構筑三江源區法律保障體系的基本思路(第二章)。
第二篇為生態法文化與三江源區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化。在這一篇中,首先從生態法文化的基本理論出發,對高原藏族生態法文化的形成、發展、現代性意義以及生態環保法治化的具體構想等問題進行了研究(第三章)。
其次,以實地調研為基礎,對三江源區生態法文化諸問題,特別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民族習慣法等寶貴資源,進行了研究(第四章)。
第三篇為三江源區生物多樣性法律保護。在這一篇中,首先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本問題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際法律制度進行了詳細介紹第五章)。其次,從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理論與實踐出發,對三江源區生物多樣性法律保護問題進行了認真分析(第六章)。
第四篇為三江源區生態補償機制法治化。在這一篇中,首先從生態補償的法理基礎及其法治化要求出發,分析論證了三江源區生態補償立法的宗旨和原則(第七章)。其次,對三江源區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立法的具體構想以及生態補償制度的實現機制進行了研究(第八章)。
另外,為了增進對三江源區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化狀況的進一步了解,我們收集了近二十年來與三江源區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法規和規章,作為附錄編于本書的最后。
本書由四篇八章組成,具體分工如下:第一篇由王恒生、王佐龍撰寫;第二篇由王作全、王佐龍、蘇永生撰寫;第三篇由王作全、張立、蘇永生撰寫;第四篇由王佐龍、張立、蘇永生撰寫。初稿形成后,由王作全修改統稿,調整布局,審定成稿。
在對“三江源區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化問題”這一項目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得到了本書作者所在單位青海民族學院以及青海民族學院法學院的大力支持和幫助,而且得到了青海省政協和青海省林業局、環保局等各有關部門的多方配合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誠摯的謝意。另外,還要感謝北京大學出版社的楊立范副總編輯及法律事業部的編輯們,正是有了他們的關心和幫助,才使得本書能夠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 者
2006年7月于高原古城西寧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