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引進和利用外資是發展中國家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防止被外資惡意利用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對外開放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投資逐步改變了以往主要尋找廉價勞動力和資源的投資方向,而更加重視東道國的技術水平、市場潛力和經營環境,以有利于在全球范圍內構造企業的競爭優勢,這就決定了發達國家進一步成為國際資本的投資熱點;墨西哥金融危機以及東南亞各國的金融動蕩動搖了國際投資者對新興市場國家的信心,以追求利潤為本性的資本越來越重視資本的安全性,國際金融市場本身更傾向于和有利于發達國家的融資。
20世紀后半期,以追求廉價勞動力和資源為主的投資模式正逐漸讓位于以追求市場、經營環境為主的投資模式,高新技術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日益成為國際投資的重點,對發達國家的投資日益轉向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也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資本密集型產業。目前世界上約70%的國際直接投資流向發達國家,30%流入發展中國家,且集中在少數社會政治穩定、政策完善寬松、經濟發展較快、開放程度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外資已經不僅成為發展中國家之間相互競爭的“稀缺資源”,而且也成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相互爭奪的“稀缺資源”。在當今世界生產能力嚴重過剩,通貨緊縮壓力越來越大,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形勢下,各國千方百計爭奪國際資本,以便發展本國的經濟,同時大力完善對外資的規制體系,以便更有效的利用外資,減少外資的負面效應。這表明,進入21世紀,各國正在發生規模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外資爭奪戰。
同時,一些發達國家為減小本國的資源消耗壓力,從能耗、環保、稅收等方面對高耗能項目進行限制,加上《京都議定書》生效后,這些國家為完成減排溫室氣體的任務,越來越多地將此類產業向缺乏嚴格產業準入限制的發展中國家轉移。還有大量投機型的投資進入東道國的目的不是為東道國創造財富,而是為了瓜分財富。這就是中國引進與利用外資的國際背景。
有效利用外資問題已經成為21世紀中國對外開放面臨
的最大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國情出發,借鑒國際上行之有效的經驗,發揮我國資源、勞動力和市場的比較優勢,積極利用外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利用外資大國,成為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資本引進國。近3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外資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利用外資在發展的同時,產生了一系列令人困擾的問題,迫切要求人們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①利用外資重數量
不重質量;②外商投資產業結構和地區分布不合理;③對外資的監管偏松。由此導致利用外資效果不理想。外資企業通過資金轉移、費用轉移、成本轉移、利潤轉移等避稅手段達到推遲進入獲利年度以逃避稅收的目的,據國家稅務局外資企業年度所得稅的匯算清繳統計顯示,1988~1993年外資企業的虧損面為35%~45%,1994年為63%,1995~1999年上升到70%,2000~2004年居然高達80%。不少地方國有骨干企業落入了“合資一虧損一外方獨資(控股)”的“圈套”。我們要“利用外資”,結果反而“被外資利用”,企業品牌和市場一并“拱手相讓”。
我國利用外資的現實要求人們對利用外資問題進行深層次、系統的研究,以認清其發生的原因、發展的趨勢和未來的前景,掌握其發展的基本規律,制定合理的戰略和對策。事物的重要程度往往決定著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對利用外資的研究也不例外。利用外資在我國既不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象,也不是一種權宜之計,因此非常有必要系統地研究它。
本書是一部嘗試對當代國際國內金融改革和發展中所面臨的一些亟待回答和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難題進行開拓性探索的學術著作。全書面對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資本發展的新趨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萬法,在廣泛借鑒和吸收國內外學術界已有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站在理論和實踐的前沿,求真唯實、敢于開拓創新,對當前我國外資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亟待回答和解決的前沿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和研究。需要指出,外資存在多種形式,通常包括外國直接投資(FDI)、證券投資(FPI)、銀行私人信貸、官方援助及雙邊與多邊轉移支付。我國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是直接投資,占到90%以上。而證券投資在全球資本跨境流動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發達國家主要以證券投資為利用外資的形式。確切地說,中國是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但不是利用外資最多的國家,世界上許多國家利用外資的規模都超過中國。在不作特別說明的情況下,本書’中的外資指的是外國直接投資。另外,本書在引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時,只將作者和文獻的年份放在括號中標明,其具體著作的名稱和出版單位詳見參考文獻。
第一章:關于利用外資的爭議。我國利用外資的規模是否過大?外資是否對我國的產業安全構成了威脅?外資是否引發金融危機?外資是否利用內資?本章對這些爭論的熱點問題進行了探討,回顧了外資進入中國的歷史軌跡,并對外資的流向作了預測,指出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有必要也必須把握國際資本流動的一般規律;我國吸引外資的規模不是太大了,而是還不夠,我們利用外資的策略首先是鼓勵,其次是規范。
第二章:外資入駐中國的原因探析。外資為何流入中國?雖然我國政府為吸引外資制定了優惠的政策,但可以肯定的是外資若非出于自身需要,不會因為中國的優惠政策流入。本章的分析認為,追求高額利潤是跨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最根本的決定性因素,而我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廣闊的市場、弱規制政策等是吸引外資的強大動力。
第三章:中國外資政策評估。本章對我國政府自1979年起逐步建立的以產業政策、地區政策、稅收政策、金融政
策等為主體的外商投資法規政策體系進行了評估,按照政策評估標準對這套體系存在的法規政策體系不完善,透明度不高,系統性不強,缺乏可操作性,法規政策與經濟發展目標之間的協調性不高等問題進行了分析,指出FDI法規政策制定中應注重其功能定位、目標定位、政策導向、政策內容的確定等問題。
第四章:中國外資管理體制改革研究。本章對當前的外商投資體制加以梳理,采用拓撲理論從制約度、重要度、冗余度和溝通度四個方面評價外商投資體制組織結構合理度。提出中國應該設立一個專門的組織機構部門能全面負責對跨國公司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制定、執行和監督管理,應用組織結構理論,給出一個實施FDI獨立規制的虛擬規制聯盟模式設計框架。
第五章:外資促進中國資本形成研究。本章的實證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對國內資本形成從長期來說有穩定的因果關系,外商直接投資每增加1個百分點,就可使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加0.22037個百分點。從規模上說,我國吸引外資的規模不是太大了,而是還不夠;從外資進入的結構上分析,FDI在第一、三產業的投入在大多數年份表現出絕對的非適度傾斜,說明我國目前的外資政策在引導外資的產業投向上表現不力。
第六章:外資提升中國勞動力就業研究。本章利用計量經濟學中的因果關系與協整關系探討了外資對勞動力就業和勞動力素質的長期和短期影響。結果表明,外資在短期內確能提高我國的就業,但長期分析表明FDI對我國就業的提升作用不明顯。在進行深入的原因剖析之后提出了內資企業傾斜政策和加大技術教育投入等政策建議。
第七章:外資推動中國技術創新研究。本章的實證分析表明,我國企業研究和創新能力的進步吸引了更多FDI,而 FDI不是我國企業研究和創新能力提高的原因。本章指出,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支持,鼓勵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 R&D機構和研發關鍵技術或核心技術是加強我國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第八章:外資調整優化中國產業結構研究。結合外資的產業分布狀況及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現狀,本章分析了外資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影響,指出FDI在帶動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的同時,也加劇了我國產業結構的不平衡,阻礙了我國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升級。正確引導外資的流向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第九章:外資推進中國環境保護研究。本章認為,外資對中國環境的影響表現為雙重作用:一方面,外資企業先進的管理技術和設備特別是環境友好技術能夠大大促進國內的環境保護;另一方面,由于國內外不同的環保標準,外資企業將部分污染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對中國環保的發展有一定消極作用。為了在利用外資的同時加強我國的環境保護,就要協調好二者的關系,以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第十章:外資推動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基于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利用外資理論,本章提出了外資貢獻綜合評價分析框架,界定了FDI對經濟系統、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的作用效應和綜合效應及計算方法,以此定量計算和分析了中國1986~2005年外資經濟對三大系統發展的貢獻和綜合貢獻的動態變化。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在1986~2005年期間
FDI對經濟生態社會發展的綜合貢獻度呈現出階段性特征;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正效應;盡管外資企業排放的污染物占中國污染總量的份額還不是很大,但外資進入對中國環境惡化的影響正迅速顯現;由于我國外資企業區域分布的不均衡發展,加劇了我國地區投資結構和產業投資結構的偏差,帶來了社會發展的非均衡性影響。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