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36200
- 書名:國家與社會革命:對法國、俄國和中國的比較分析(東方編譯所譯叢)
- 作者:(美)西達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出版時間:2007年3月
- 入庫時間:2008-10-7
- 定價:38
圖書內容簡介
作者認為,現有的革命理論,不適合用來解釋革命的實際歷史模式。因此,作者力促我們采用一種新的分析視角。她主張進行結構性論而非意志論的分析,強調跨國性世界-歷史背景對國內政治沖突的重要作用。首先,她堅持認為,國家應該被看成是一套行政和強制組織、在階級控制和階級利益面前具有潛在的自主性,因此,在解釋社會革命時,必須把國家置于核心地位。
為了解釋法國、俄國、和中國舊制度的導向革命性政治危機的內在矛盾,斯考切波主要集中考察了國家在兩個方面的基本關系:一方面是國家的統治者及其官員與國際競爭者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是國家的統治者及其官員與支配階級之間的關系。在解釋革命的后果時,她著重關注的是,在階級沖突和反革命軍事威脅的背景下,革命領導集團建立新國家組織的方式。在革命政權得以鞏固之后,她強調的是國家權力被用來改造社會的方式。在社會革命轉型的模式方面,法國、俄國和中國被當成是基本類似的案例。對那些把法國革命當成是典型的資產階級革命、或者是把俄國革命基本上看成是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家而言,作者的這種觀點必然會引出激烈的爭論。
圖書目錄
譯者序
序言
導論
第一章 解釋社會革命:現存理論的替代模式
第一節 結構性視角
第二節 國際與世界歷史背景
第三節 國家的潛在自主性
第四節 比較歷史方法
第五節 為什么是法國、俄國和中國
第一部分 法國、俄國和中國社會革命的原因
第二章 危機中的舊制度國家
第一節 舊制度法國:波旁絕對主義的矛盾
第二節 清帝國:從天朝帝國到帝制垮臺
第三節 帝制俄國:一個落后的大國
第四節 作為反例的日本與普魯士
第三章 農村結構與農民起義
第一節 法國大革命期間農民反抗領主的斗爭
第二節 村社革命:俄國農民的激進主義
第三節 兩個反例:沒有農民造的英國和德國革命
第四節 中國農的軟弱與士紳的脆弱
第二部分 法國、俄國和中國社會革命的后果
第四章 變革的內容與路徑:聚焦國家建設
第一節 政治領導集團
第二節 革命意識形態的作用
第五章 法國“現代國家大廈”的誕生
第一節 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第二節 1789年社會革命危機的影響
第三節 戰爭、雅各賓派與拿破侖
第四節 新制度
第六章 俄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出現
第一節 1917年社會革命危機的影響
第二節 布爾什維克為掌權而斗爭
第三節 斯大林主義者“自上而下的革命”
第四節 新制度
第七章 中國大眾動員型政黨國家的興起
第一節 1911年之后的社會革命形勢
第二節 以城市為基礎的國民黨的盛衰
第三節 共產黨與農民
第四節 新制度
結論
參考文獻
本書表格與圖形
表格
表1 法國、俄國和中國社會革命的原因
表2 法國、俄國和中國社會革命的后果
地圖
圖1 舊制度下法國主要行政區劃:1789年
圖2 歐俄的主要區域
圖3 法國的各省份(不包括科西嘉):1790年之后
圖4 歐俄地區的鐵路與主要工業區:1917年以前
圖5 中國各省及其鄰近區域:1930年
圖6 中國的鐵路和主要工業區:1930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