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37066
- 書名:新評論;新京報名家評論精選(第三輯)(新京報叢書)
- 作者:新京報社編著
- 出版社:民主法制
- 出版時間:2008年10月
- 入庫時間:2008-11-17
- 定價:35
圖書內容簡介
焦點新聞事件拷問人性道德最深處,觸目驚心;一線記者手記解密采訪現場原生態,催人淚下。 就如同這張報紙的命運一樣,這是一本由新京報時事專欄結集的書。每有重要的新聞發生,新京報總會發出積極理性有見地的時事評論。作為伴隨這張報紙一起成長了三年的著名欄目,囊括了全國最負盛名和最重要的時事評論家以及專家學者,通過這本書,可以一窺該欄目全貌。
圖書目錄
[時政銳評]
我們走在雪地上,走在時間里
“以人為本”的社會前途無量
“城鄉同比例選代表”體現選舉權平等
增加財產性收入依法保護私產是基石
專家的“軟權力”應與“硬責任”匹配
不能只讓環保部門“勇往直前”
“假記者”死于“真問題”
警惕公共服務“利益集團化”
路邊攤販是正大光明的職業
“代表工農”比“工農代表”更關鍵、
若是公費旅游,一年出國一次也嫌多
“戶籍思維”比“戶籍制度”更急需打破
市長的尊嚴從哪里來
掂量“住房是一種基本人權”的分量
牙防組的功與過豈能“中和”
保護公民應突破狹隘的“地盤政治”
“娛樂”的方式,嚴肅的監督
“官員自罰”:實質還是一種特權
沒有道歉的善后有些蒼白乏力
泥石流不會看!紙上預警
說“問計網民”,不如說“問計公民”
發放災民撫慰金是一種國家責任
鼓勵一部分地區在社保上先行一步
減少官員代表讓人大代表來源更廣泛
“見死不救落水小偷”后的公權誤導因素
教育改革可以走在戶籍改革之前
立碑警示彰顯尊重生命
“西湖第一高樓”緣何越炸越高
民主監督要多些“不信任式”手段
少些“舊城改造”,多些“舊房改造”
公布領導的電話很重要嗎
退休金應從速告別身份不平等
鎮長被罰站:幸虧還沒請家長
期待兩會“老”議題“議而速決”
張茵為自身利益說話無可厚非
從“諍言”到“辯論”見證“兩會”進步
戶籍“登記”怎么變成了“審批”
官罰官:納稅人錢財的轉移游戲
官員“帶病復出”暴露問責制“制度后門”
政府應慎提“無明令禁止都可千”
成都“散步”:理性的民意表達
[法治觀察]
生命的價值不因做了壞事而貶損
“熊貓燒香”雖偵破“黑客崇拜”仍待除
如何避免崔英杰式悲劇再次上演
城管問題恐怕不僅是“不文明”
小心“當場擊斃”擊斃程序正義
葛優的代言費該追繳嗎
夸大“打架成本”培養不出法制觀念
“騙公款出境游”能否以貪污罪論處
苦澀的“暫住證為生命定價”
不要怕律師幫了“壞人”
聶樹斌案中,正當程序為何失效
最高法院刑審職位“擴編”的冷思考
許霆案:法律應為人性弱點流下“溫情眼淚”
“征小姐稅”中只有“報復”而無“執法”
“執法對象擴大化”是城管暴力的根源
保護公民隱私必須“監控”監控者
執法者的“情緒”,不能“回避”只能馴服
“不穿囚衣出庭”并非關鍵
像保護私人財產一樣保護個人信息
許霆案:一堂面向全社會的“多功能課”
[評說教育]
道德品質怎么考
低端教育不應是“失敗者的教育”
像馬寅初先生那樣說真話
孔子是怎樣教語文的
重溫西南聯大的傳統
紀念蔡元培:需要溫情,無需神化
“集中錄取”不變高考難有“多元”
大學校長當堅守“說真話”的底線
給大學校長說真話的底氣
[草根民生]
保全做母親的尊嚴
“排隊第一買不著票”說明了什么
能不能不去打擾邱興華家人
北京考生為何沒勇氣走出去
徐博客破億,偷窺狂的勝利
不要讓侵權成畢業生的“最后一課”
如果被活煮的貓會寫寓言
官僚主義的“未死亡證明”
給北大“蹭課”保安以機會
像古人那樣造橋
經典那么容易被糟蹋嗎
愛要有顆平常心
請先把自己還原為一個“人”
有多少就業歧視尚待“揭秘”
火車座位直角設計何以幾十年不變
不被信任的列車帶來的慘劇
女主持補妝畫面被播出:事故還是故事
孕檢怎奈成了羞辱刑
[國際隨筆]
薩達姆與博塔的命運為何迥異
“兇手不是中國人”也不必“虛驚一場”
弗吉尼亞大學的33只氣球
不必將“狀元出國”跟愛國不愛國掛鉤
高房價制造脆弱的社會
薛科齊為何屈就向媒體“匯報工作”
哀悼遇難者:人是一切執政理念的核心
于爾根自費游和默克爾撿面包
在巴基斯坦理發有感
紀念9·11:用“奉獻”代替“憂傷”
加州火災顯示美國的弱與強
笑別日本對華援助貸款
布萊爾求財:自愿為“田舍翁”
[人文環保]
藝術與劇院要“生長”在百姓生活之中
趙本山美國演出為何不受歡迎
有自己,方有美麗人生
《出師表》與經典文獻中的“負價值”
劉德華無休止的“勞模”之路
“綠色油田”會不會制造“綠色沙漠”
《讀書》:換腦子比換主編更重要
看不見的“鐵絲網”早該撤去
讓學術“古惑仔”說話天塌不下來
知識者喪失恥感讓人痛心
不忍再看“幼兒悶死車內”
偉大創造,必有偉大靈魂
誰有定義“惡俗”的權力
魯迅文學獎:悄悄地評,悄悄地發
請別遺忘那些“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
每個人都能為煤礦遇難者做些什么
異地再造圓明園:不要壞了圓明園的名聲
2008:從個體的權利與命運出發
“楊帆門”:以暴制暴,還是“公民不服從”
“很黃很暴力”事件背后的文化怪胎
“南方春意盎然”是口誤嗎
“艷照門”:誰是真正的受害者
糾正CNN偏見的有效辦法
家樂福門前的理性危機
什么樣的“愛國”只賺不賠
[經濟視點]
經濟學是科學不是感覺
預售房制度:即使不廢,也要大改
財富過度積聚于房產商的風險
全球最大市值企業帶來什么
房價假裝下跌我們假裝歡呼
呼喚一個“加薪減稅”時代的到來
我們沒有誤解茅于軾先生
三問橫店“圓明新園”
“電企高薪”怎樣才叫“合法”
為什么我們需要“國民分紅計劃”
“金融中心”應是市場自然發育的結果
比爾·蓋茨為什么自己不去花錢
[專題評論]
1.重慶“最牛釘子戶”事件
以“公共利益”標準審視“釘子戶”拆遷
九龍坡區法院為何陷入尷尬
公共利益究竟如何確定
2.山西黑磚窯事件
治“黑磚窯”務必先治官
拿什么保證“黑磚窯”不卷土重來
黑磚窯案善后需要民間的力量
3.“孕婦手術拒簽”事件
無論如何,請為生命留一扇門
誰能為他人的生死簽單
“孕婦死亡案”不能止步于對單個人的批判
李麗云之死能否激活社會管理
4.“華南虎照”風波
透過“紙老虎”,看真相從哪里來
一只“虎”載不動“利益”之重
關注“華南虎”恰恰是媒體的責任
“虎照門”最重要的不是道歉,而是真相
周正龍只是一個替身演員
5.汶川地震
救災,對所有愛國者的動員令
面對災難,讓我們啟動哀悼儀式
搶救生者當不忘關懷死者
為蒼生泣血,我們舉國致哀
我們懂得驕傲,也懂得悲傷
賑災捐款如何才能讓人放心
如何讓大眾信服學校坍塌調查結果
“縱做鬼,也幸福”是對人性的褻瀆
6.北京奧運
獎牌有歸屬體育無國界
以人性的名義,理解劉翔的退出
健兒懂感恩升華了奧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