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37248
- 書名:魏源人才倫理思想研究
- 作者:黎池著
- 出版社:中國社科
- 出版時間:2008年8月
- 入庫時間:2008-11-29
- 定價:32
圖書內容簡介
《魏源人才倫理思想研究》一書的作者黎池,在攻讀博士研究生期間,結合工作實際,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提出了“人才倫理”這個概念,對人才倫理學的學科定位、基本內涵和核心范疇等進行了初步闡述,拓展了人才學和倫理學研究領域。對魏源人才倫理思想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的梳理,這是以人物思想為對象研究人才倫理思想的有益嘗試。魏源是湖湘文化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他等身著述中,有大量關于人才倫理問題的論述。作者把魏源人才倫理思想放在魏源生活的時代背景下,對魏源人才評價倫理思想、人才選拔倫理思想、人才使用和培養倫理思想進行審視,對魏源人才倫理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予以客觀評價,較好地展示了魏源的人才倫理觀。這對我們今天思考人才問題和人才倫理問題,做好黨員、干部、人才工作,將提供有益啟示。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人才倫理及其基本內涵
一 人才倫理的學科定位
二 人才倫理的內涵規定
三 人才倫理的核心范疇、基本關系和根本目標
第二節 魏源人才思想的倫理意蘊
一 魏源及其人才思想
二 魏源人才思想的倫理意蘊
第三節 魏源人才思想和人才倫理思想研究述評
一 魏源人才思想和人才倫理思想的研究現狀
二 魏源人才倫理思想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四節 魏源人才倫理思想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二章 魏源人才倫理思想產生的背景
第一節 魏源人才倫理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
一 魏源的人生經歷及其思想歷程
二 歷史變局與“平人心之積患”的匡世之策
第二節 魏源人才倫理思想產生的文化淵源
一 湖湘文化經世致用優良傳統的弘揚與豐富
二 近代西方文化優秀成果的吸收與轉化
三 以經世致用的原則倡導晚清學風變革
第三節 魏源人才倫理思想產生的哲學前提
一 “身在心中”、“心在身中”的身心觀
二 “及知而后知,履之而后艱”的樸素認識論
三 “天下物無獨必有對”與“四本”辯證方法論
四 “五帝不襲禮,三王不沿樂”的歷史進化論
第四節 魏源人才倫理思想產生的實踐基礎
一 魏源人才倫理思想產生的現實需要
二 “以治內而治外”的人才治國論的提出
三 因時而變、“迅雷風烈”的政治革新精神
四 富民強國的政治實踐
第三章 魏源人才評價倫理思想
第一節 魏源對人才的分類
一 按人才的層次和貢獻分類
二 按人才能力特質分類
三 對偽人才的揭露和批判
四 魏源的人才轉化觀
第二節 魏源人才評價的倫理標準
一 人才評價標準的傳統定位
二 人才評價的道德標準
三 人才評價的才能標準
四 人才評價的德才兼備標準
第三節 魏源人才評價倫理的理論依據
一 動機論與效果論的統
二 情感與理性的統一
第四章 魏源人才選拔倫理思想
第一節 對傳統人才選拔制度的倫理反思
一 “三代私而后世公”:對人才選拔倫理基礎的反思
二 “九品中正之弊”:對人才選拔制度的倫理反思
三 科舉制之弊:對當時人才選拔制度的倫理批判
第二節 結合實際改革人才選拔制度的構想
一 建立上下結合的人才選拔機制
二 適應時代需要增開新科
第三節 人才選拔的倫理原則
一 “不以細行取人”:不求全責備的原則
二 “君求臣”:禮賢下士的原則
三 “明試以功”:注重實績的原則
四 先“多士”后“多方”:注重導向的原則
第五章 魏源人才使用和培養倫理思想
第一節 人才使用的倫理原則
一 “親賢并用”的用人總則
二 “小人”可用的變通之法
第二節 人才使用的倫理方法
一 “取長避短”的寬容之德
二 “量能授職”的能職統一
第三節 人才使用的倫理環境
一 人才使用的人際環境
二 人才使用的政策環境
三 人才使用的工作環境
四 人才使用的社會環境
第四節 人才培養的倫理途徑
一 道德教化
二 親歷諸身
三 逆情復性
四 道德自省
五 經世致用
第六章 魏源人才倫理思想的歷史地位
第一節 魏源人才倫理思想是中國古代人才倫理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一 中國古代人才倫理思想的發展歷程
二 魏源對中國古代人才倫理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第二節 魏源人才倫理思想是呼喚國民改造的警世先聲
一 對傳統道德的批判和總結
二 對新型國民的塑造
第三節 魏源人才倫理思想是探究時代精神的理論先導
一 “以美利利天下”的民族功利主義思想
二 “憂懼以為本”的民族愛國主義道德責任觀
三 “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開放精神
第四節 魏源人才倫理思想是首倡人才強國的時代強音
一 “萬馬齊喑究可哀”的社會政治格局
二 用西方長技“武裝”人才的現實選擇
三 強調人才強國戰略乃振興中華必由之路
第五節 魏源人才倫理思想對當代中國的啟示
一 魏源人才培養倫理思想的啟示
二 魏源人才選拔使用倫理思想的啟示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