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40477
- 書名:虛擬的真實:證據學講堂錄/何家弘作品集·法道紀實系列
- 作者:何家弘著
- 出版社:人民公安
- 出版時間:2009年6月
- 入庫時間:2009-8-4
- 定價:28
圖書內容簡介
何家弘,美國西北大學法學博士(SJD),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證據學、偵查學方向)、證據學研究所所長;曾應邀在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擔任客座教授,在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法學院做訪問學者,在我國臺灣地區東吳大學法學院講授“刑事證據法”,并在最高人民檢察院(掛職)擔任瀆職侵權檢察廳副廳長;1999年入選北京市“優秀中青年法學家”,2003年被國家授予“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2004年獲得“寶鋼優秀教師獎”,2005年被評為“中國人民大學十大教學標兵”;業余時間從事文學創作,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已出版小說五部,其中四部被譯成法文、一部被譯成意大利文出版,第一部英文版小說也即將問世,并有一部小說于2007年被英國《衛報》推薦為“亞洲十大犯罪(推理)小說”;熱衷于法學普及工作,主編《法學家茶座》,曾經在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第12頻道)擔任“周末論法”節目的“嘉賓主持人”。本書為其所著,是法道紀實系列叢書之一,書本收入的主要是筆者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根據外文資料編寫的犯罪案例和資料性文字。其中許多內容仍然對我們具有借鑒或警示的意義。
圖書目錄
序言:我的最佳位置是講臺
上篇 證據法學專題——案例討論教學法
一/證據的概念和定義
(一)案例:楊乃武與畢秀姑涉嫌殺人案
(二)事實和證據
(三)生活中的證據
(四)證據的語詞含義
(五)證據的真實性
(六)證據的界說
二/證據的范疇和種類
(一)案例:楊乃武與小白菜離婚案
(二)證據功能和證據價值
(三)證據屬性和證據特征
(四)證據能力和證據效力
(五)證據形式和證據內容
(六)七種法定形式的證據解析
三/證明的概念和范疇
(一)案例:高鶯鶯墜樓死亡案
(二)證明的概念
(三)證明主體和證明客體
(四)自由證明和法定證明
四/證明的基本原則
(一)案例:陳國清等涉嫌殺人案
(二)無罪推定原則
(三)刑事證據立法的基本原則
(四)刑事司法觀念的轉變
五/證明的基本環節
(一)案例:石東玉涉嫌殺人案
(二)取證環節
(三)舉證環節
(四)質證環節
(五)認證環節
(六)證明環節與證據規則
六/證明的責任和標準
(一)案例:辛普森涉嫌搶劫案與涉嫌殺妻案
(二)證明責任的分配規則
(三)證明標準的分層性與多元化
下篇 證據調查專題——情景互動教學法
一/證據調查與私人偵探
(一)情景設置:一起特別的交通事故
(二)從犯罪偵查學到證據調查學
(三)關于私人偵探問題的討論
二/證據調查的基本原理
(一)情景設置:一起普通的殺人案件
(二)證據調查的物質性原理
(三)證據調查的相對性原理
(四)證據調查的信息轉移原理
(五)證據調查的同一認定原理
三/證據調查的基本步驟
(一)情景設置:一個詭異的風雪之夜
(二)證據調查的任務和路徑
(三)分析已知證據
(四)提出調查假設
(五)收集保全證據
(六)審查運用證據
四/證據調查的思維方法
(一)情景設置:一個偶然的“課堂事件”
(二)證據調查思維的重要性
(三)證據調查思維的特點
(四)證據調查思維的種類
五/人證調查方法
(一)情景設置:一次成功的“化裝偵查”
(二)詢問方法
(三)訊問方法
(四)組織辨認的方法
六/物證調查方法
(一)情景設置:一個封閉的“自殺現場”
(二)勘驗的概念
(三)勘驗的規則
(四)勘驗的步驟
(五)現場分析
(六)勘驗筆錄
(七)最后的推理
附錄:縝密的邏輯思維與生動的形象思維相結合的課堂教學——記何家弘教授《證據法學》的一堂課/吳定求
本書共4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