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處理進出口少量非商業性侵權商品的尺度是各國共同面臨的難題,《中國知識產權邊境保護》通過案例分析,對我國查處進出口物品侵權的法律和執法制度,提出了應當依照Trips協定進一步完善我國處理進出口侵權物品原則和具體尺度的建議。
知識產權邊境保護能否引入調解制度實質體現的是私益與公益的博弈!吨袊R產權邊境保護》作者王殊通過案例分析,研究我國當前知識產權邊境保護調解的現狀和制度困境,認為有條件地允許調解能夠更好地解決進出口環節侵權糾紛、節省海關執法資源,達到海關、權利人、進出臼貨物收發貨人三贏的結果。
--------------------------------------------------------------------------------
作者簡介
王殊,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生于北京,啟蒙受教于北大附小。文革伊始,隨父母遠赴西北,1975年入國營黃河機械廠當工人。于恢復高考后的1979年考入西北政法大學法學院。獲法學士學位,分配至中國政法大學工作。
自1988年起。曾長期擔任美國包恒律師所中國法律顧問,由美國律師名錄收錄在冊;1993年以訪問學者身份到美國某律所研修;1994年被中國司法部借調公派至香港從事專職對外法律服務工作。期間任中國法律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在香港律師公會注冊:同期兼任中國法律服務(香港)有限公司北京辦事處首席代表;2000年外派期滿返回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任教至今。
作者還在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參與編寫高校教材多部;曾任全國高等學校專業基礎系列教材《知識產權法》副主編;參與主持過國家級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