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51517
- 書名:建立有效的中國兒童保護制度/兒童生存現(xiàn)狀系列
- 作者:尚曉援等著
- 出版社:社科文獻
- 出版時間:2011年11月
- 入庫時間:2012-5-8
- 定價:48
圖書內容簡介
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在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一方面,家長對孩子特別看重,家長往往不惜節(jié)衣縮食,也要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另一方面,傳統(tǒng)中,家長權利畸重,父母對兒童進行體罰,是被社會普遍接受的合理的教育方式。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是否存在針對兒童的暴力、虐待、忽視和剝削?在家庭之外,是否存在對兒童提供有效的保護的制度?《建立有效的中國兒童保護制度》考察了針對兒童的暴力、虐待、忽視和剝削現(xiàn)象,分析了中國的兒童保護制度,并試圖回答這樣的問題:中國需要建立一個什么制度,能夠對所有的兒童提供有效的保護。
《建立有效的中國兒童保護制度》的作者是尚曉援、張雅樺。
圖書目錄
導言
一 主要研究問題
二 研究方法和局限性
三 調查地點的選擇
四 本書的主要結構
第一章 “兒童虐待”的定義研究
一 “虐待”、“忽視/遺棄”、“傷害”等術語的學術定義
二 “虐待”、“忽視/遺棄”、“傷害”等術語的法律定義
三 調查中使用的工作定義
第二章 中國是否有兒童虐待
一 發(fā)生率和性質
二 被虐待兒童后果
三 關于社會政策和兒童遺棄
四 造成兒童虐待現(xiàn)象的原因
小結
第三章 兒童保護制度的基本要素
一 兒童/未成年人
二 兒童保護概念的定義
三 他山之石:兒童保護的國際經(jīng)驗
四 兒童保護制度的基本要素
第四章 中國兒童保護制度的歷史和現(xiàn)狀
一 中國兒童保護制度的價值基礎
二中國兒童保護的法制基礎研究
三 中國兒童保護的組織機構
四 中國兒童保護制度的局限性
第五章 視而不見的權利侵犯:對兒童虐待的認知研究——基于安徽某縣的調研
一 研究背景:目的、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地點
二 什么是“兒童虐待”
三 不同類型人群對兒童虐待的認知
四 L縣是否有兒童虐待現(xiàn)象
五 結論
第六章 教師在兒童保護中的作用
引述
一 研究背景
二 教師與兒童保護
三 研究方法
四 主要發(fā)現(xiàn)
五 主要結論
第七章 兒童保護制度的要素缺失:三個典型個案的分析
一 研究背景:目的、對象、研究方法
二 理論框架:兒童保護制度的基本要素
三 個案的背景介紹
四 兒童虐待的方式、程度、原因
五 案件報告和調查過程分析
六 采取了什么兒童保護措施
七 結論:中國兒童保護制度缺失了什么?
第八章 中國兒童保護制度的有效性分析:山西磚窯虐待童工案件分析
一背景
二 經(jīng)濟和社會轉型中兒童面臨的風險增大
三 山西黑磚窯事件中針對兒童的犯罪
四 山西黑磚窯事件中的政府行為分析
五 兒童保護的制度分析
六 建立有效的兒童保護制度
第九章對殘疾兒童的虐待和忽視
一 導言
二 殘疾兒童的虐待與忽視形式
三 殘疾兒童受虐及受忽視原因分析
四 結論及政策建議
第十章 街頭暴力和兒童保護——建立有效的國家監(jiān)護制度
一 家庭之外的兒童保護:街頭暴辦和兒童保護
二 流浪兒童狀況分析:以鄭州為例
三 流浪兒童保護的主流方式和問題
四 鄭州模式:建立新的流浪兒童保護制度的努力
五 鄭州流浪兒童保護模式的拓展:以社區(qū)為依托的早期預防干預
六 中國的流浪兒童保護制度向何處去?。 附錄——流浪兒童個案訪談記錄
第十一章 中國兒童保護制度中責任主體現(xiàn)狀分析——基于五則兒童虐待及兒童忽視案例的思考
一 兒童保護制度的概念、基本要素及主要類型
二 中國兒童保護制度責任主體現(xiàn)狀分析
三 結論與建議
結論 建立有效制度,保護兒童免受暴力和虐待
背景:極度商品化的社會背景下,兒童成長中面對的風險增加
兒童虐待仍然是一個視而不見的隱性社會問題
缺少國家承擔責任的、針對兒童虐待問題的基本的保護制度
公民社會的行動方案:建立兒童保護制度的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