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51629
- 書名:法治的求索與吶喊(評論集)/中國當代法學家文庫.姜明安行政法研究
- 作者:姜明安著
- 出版社:中國人大
- 出版時間:2012年5月
- 入庫時間:2012-5-21
- 定價:88
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為姜明安教授的文集(評論卷),收集了姜明安1982年至2011年6月近三十年間在各種報紙或刊物上發表的評論或雜談。這些文稿均為原文收入,保持原汁原味,以有利于讀者了解歷史原貌,了解筆者的學術和非學術思想、觀點的發展過程,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到中國行政法和行政法學從初創到發展、繁榮的過程,以及中國行政法學人對行政法和行政法學的探索歷程。
圖書目錄
1982年~2000年
加強行政立法為“四化”服務
盡快制定作為國家基本法的行政法
加強我國社會主義行政法建設
論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依據與司法審查權
保障公民權益與制約行政權力
民主法治和高度發展的生產力同是人類文明的目標
加強和完善對公民財產權的法律保護
應重視研究和解決侵犯公民財產權的實際問題
行政法對于市場經濟的三大作用
實行公務員制度是民主、法治、效率的要求
行政程序法應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行政法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無微不至”與“為而不微”
市場經濟需要什么樣的政府
行政處罰程序的設計應同時兼顧控制處罰權濫用和保障處罰權有效行使兩項目標
依法打假與保護被打假人的訴權
健全行政法治 規范行政行為
依法設罰 依法科罰
領導干部要學好憲法和行政法
授權、分權、控權
依法行政是建立法治國家的關鍵
健全和完善我國的行政裁判制度
“違法行使職權”探討
亟須建立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制度
健全財產法律制度
法治國家的良性循環
提高法官素質 增強法院權威
新世紀中國行政法的任務
行政復議:走向現代文明的制度架構
法治:是需要“法如凝脂”,還是需要“約法省禁”?
鄰里糾紛的解決既要講情也要講法
貴州163“劉秋海事件”中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辨析
定海市政府拆城“理”在何處
法學專家評說“白大褂”現象
行政國家與行政權的控制、轉化
司法權威不立 法治焉存
2001年
解決水憂患 市場加法治
對“請法律專家做陪審員”的評論
擴大公民維護社會公益的訴權
違法行政 小心當被告
培植法治的自我完善機制
2002年
區別不同聽證制度 發揮其應有作用
法治的自治基礎與自治的法治保障
行政訴訟應進一步降低“門檻”
聽證,打破暗箱
為什么要制定統一的行政程序法典
2003年
關于“政府雇員”制的一點想法
制定行政程序法典:一項迫切的立法任務
突發事態下行政權力的規范
正確實施《條例》要處理好四對關系
言論自由與行政干預的法律界限
政府職責與被救助人受助自由的統一
好的制度更需要好的運作
《行政許可法》:邁向法治政府的重要里程碑
2004年
全面發揮審計制度的功能
行政:從“管理型”到“執法型”的轉變
行業協會、社團與公民社會
轉變職能 改革體制
讓公權力受法律控制
界定“公共利益” 完善法律規范
健全程序和責任機制是建設法治政府的保障
慈善義演收入為什么不能用于慈善?
保障公民民主權利是人民法院的神圣使命
加強人大監督的經常性、專業性和公開性
依法行政是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保障
2005年
依法行政的靈魂
治政府目標邁出的重要一步
行政處罰程序無內外程序之分
改革信訪制度 創新我國解紛和救濟機制
法治政府必須誠實守信
善用現有維權資源和完善現行權利保障制度
優化行政審判司法環境之我見
“法律生態化”的主要領域
2006年
判決書上網:要積極推進而不是緩行
郵政專營的理由經不起推敲
代表辭職,法律要作三處修改
王名揚與中國行政法
公共利益與“公共利益優先”的限制
公民基本權利保障與和諧社會構建
從“愛眼協會”申請成立受阻案說起
納稅人能否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公民道德、職業道德與法律責任
平衡公權與私權、兼顧公益與私益
養路費征收爭論所涉法律問題之我見
2007年
自覺、主動接受監督是法治政府的品格
新聞輿論監督:無須“應當”,少些限制即可
春運票價不上浮與公共決策的法治化機制
政府收費必須取之有據,用之透明
構建權利、權力的法治化博弈機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
“協調和解”:還需完善法律依據
行政訴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制度架構
法律人與法律學人的品性
推進政府信息公開,保障公民知情權的實現
多些民主形式,少些形式民主
《投機倒把行政處罰暫行條例》應予廢止或撤銷
“信訪倒查”,關鍵在于倒查什么
立法,應推行廣泛參與制而非回避制
法治不允許政府為特定相對人設定特權
論“個性官員”
誠信應是法治政府治事理政的基本準則
執法為民:觀念是前提,制度是保障
2008年
依法應對突發事件是對各級政府執政能力的考驗
反腐敗“三注重”的關鍵是健全完善正當法律程序
反思“梁廣鎮現象”,推進人大制度改革
“陽光法案”的困境與求解
政府官員“下海”的是非評說
《中國公法三十年》總序
行政程序法制化是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必需
法治政府與問責制
國家賠償立制是中國法治和人權保障的歷史性進步
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司法改革
中國公法學三十年的主要成就與主要經驗
2009年
司法裁量的規制與軟法在司法裁量規制中的作用
對濟南市組織開展廉政短信活動的評論
平衡原則在行政審判中的適用
人權保障應成為公法的最高價值追求
建立健全執政黨權力運行制約監督機制的構想
廉政:須重構領導干部及其“身邊人”行為規范
2010年
平衡公益與私益
沈巋新作《公法變遷與合法性》之序
給領導干部“減負”,善莫大焉
行政許可法確立行政法治兩大基本原則
房產新政與保障公民居住權
公開是建設法治政府的捷徑
民主是治理“違拆”的治本之策
“陽光法案”還有多遠?
發揮軟法在現代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用法治平衡原則規范拆遷行為
暴力拆遷,官員們都是怎么想的?
深化對“化解行政爭議新機制”的探索
“行政強拆”改“司法強拆”,是重大進步嗎?
2011年
怎么更好開“兩會”
能動司法與公正司法
法治與發展對策研究的進路與方法
離開法治就沒有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