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59009
- 書名:社會分配法研究/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文庫
- 作者:李永成著
- 出版社:法律
- 出版時間:2014年3月
- 入庫時間:2014-4-8
- 定價:46
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的主要目的是要對社會分配法給予一個全景的認識。這其中,重在實踐路向,即為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期社會分配不公問題的解決從法治的角度提供一條明晰的路向,明確社會分配法調整分配關系的路徑、方法、機制,理出社會分配法的制度體系,確立社會分配法制建設的總體思路并完善相關法制。為此,本書主要探討了這樣幾個問題:一是回答什么是社會分配以及什么是法學意義上的分配;二是如何基于多學科的分析視野為社會分配法尋求理論基礎;三是如何確立社會分配法調整分配關系的路徑、方法和機制;四是對社會分配法的制度體系應作出怎樣的規劃;五是如何把握我國現階段社會分配不公的復雜狀況;六是如何確立我國社會分配法制建設的理路;七是對我國社會分配法律制度應作出怎樣的檢討和完善;八是如何從法制建設入手解決我國農村社會分配的不公這個重要而特殊的問題。本書對我國社會分配法制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技術標準化的反壟斷法規制
宅基地使用權流轉法律問題研究
中央經濟政策的地方執行研究
——以招商引資為例
電力行業競爭法律機制研究
經濟法的歷史合理性研究
——基于社會演化的考察
當代中國稅法理念轉型研究
——從依法治稅到稅收法治
社會分配法研究
圖書目錄
前言
一、為什么要研究社會分配法
(一)研究社會分配法的理論意義
(二)研究社會分配法的現實意義
二、社會分配法的研究現狀
三、本書對社會分配法的界定及研究旨趣
(一)社會分配法的界定
(二)研究旨趣
第一章社會分配法之一般
一、什么是社會分配
(一)什么是分配
(二)為什么要“社會”分配
(三)分配主體
(四)分配對象
(五)分配方式
(六)分配不公的判斷方法
(七)社會分配與不平等
二、什么是法學意義上的分配
(一)法學意義上的分配的含義
(二)不同部門法在分配關系調整中的作用
第二章社會分配法的理論基礎
一、社會學基礎
(一)現代社會的利益分化與利益整合
(二)利益整合的社會學維度
二、法理基礎
(一)分配正義
(二)人權
(三)實質自由
三、政治哲學基礎
(一)共和主義
(二)社群主義
(三)民主
四、經濟倫理學基礎
(一)“窮人經濟學”
(二)倫理“經濟人”
(三)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第三章社會分配法調整分配關系的路徑、方法和機制
一、路徑——以人為本:正確處理私域的自由與公域的民主的關系
(一)私域要自由:初次分配堅持按貢獻分配原則
(二)公域要民主:涉及社會整體利益的分配需民主決定
(三)公域的分配民主影響甚至決定著私域的分配自由
二、方法——社會強弱勢群體間利益與權利失衡的差別化視角
(一)采用社會強弱勢群體間利益與權利失衡差別化視角的原因
(二)社會強弱勢群體間利益與權利失衡的具體表現
三、機制——以協商民主為中心的利益博弈機制
(一)以協商民主為中心建立利益博弈機制的原因
(二)具體應建立的利益博弈機制
(三)利益博弈機制有效展開的憲政訴求
第四章社會分配法的制度體系
一、微觀層面以初次分配為中心的法律制度
(一)矯正初次分配不公的法律制度
(二)營造初次分配公平環境的法律制度
二、宏觀層面以再分配手段為主的利益平衡法律制度
(一)地區之間均衡發展的利益分配制度
(二)產業之間均衡發展的利益分配制度
(三)行業之間均衡發展的利益分配制度
(四)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均衡發展的利益分配制度
(五)中央與地方之間均衡發展的利益分配制度
(六)困難群體利益保障制度
三、第三次分配層面的法律制度
四、重要領域的相關分配法律制度
(一)房地產領域的相關分配法律制度
(二)環境領域的相關分配法律制度
第五章我國社會分配不公的現狀考察
一、我國當前社會分配不公的總體表現
(一)社會分配不公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二)群體間對發展成果的分享差異較大
二、導致我國社會分配不公的原因分析
(一)反思社會代價論
(二)社會分層
(三)強弱勢群體的分化與權利的失衡
(四)民權不彰:機會與過程的不公決定了結果的不公
(五)社會分配不公更多的是制度的不公
三、我國社會分配不公的中心問題:公權力的非規范化
(一)公權力在社會分配中非規范化的表現
(二)公權力在社會分配中難以被有效規范之緣由
(三)社會分配不公中市場化與公權力的關系
四、我國社會分配不公之情勢提出的挑戰
第六章我國社會分配法制建設的理路
一、基本理念: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發展成果
(一)經濟層面之解讀:包容性增長
(二)社會層面之解讀:社會公正的追求
(三)個體層面之解讀:每一個人都是“社會”
二、目的:社會受益權的實現
(一)程序上的參與權之實現
(二)實體上的受益權之實現
三、基礎:向憲政轉型
(一)憲政轉型之于“分配性危機”化解的意義
(二)憲政之于分配如何轉型
四、著眼點:社會強弱勢群體間權利的均衡
(一)初次分配相關法制建設重在抑強
(二)再分配相關法制建設重在扶弱
五、中心:以協商民主為中心的利益博弈機制的構建
(一)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代表與表達機制
(二)社會整體利益的參與機制
(三)公益訴訟機制
第七章我國社會分配法制的完善
一、初次分配層面的法制完善:以收入的公平獲得為中心
(一)以工資為中心的相關制度完善
(二)公平收入分配環境的營造:以國企定位的制度完善為中心
(三)以實現公平稅負為中心的相關制度完善
二、再分配層面的法制完善:以民主財政的實現為中心
(一)民主財政之于再分配的意義
(二)實現民主財政的制度完善
三、第三次分配層面的法制完善:以促進慈善事業的發展為中心
(一)難以回歸民間——慈善事業發展之體制、制度障礙
(二)促進慈善事業回歸民間的制度完善
四、重要領域利益分配的法制完善:以房地產利益的公平分享為中心
(一)高房價是影響當前房地產利益公平分享的核心問題
(二)高房價問題的制度解決之道
第八章我國農村社會分配法制的完善
一、農村社會分配問題的考察和檢討
(一)考察的維度
(二)原因檢討
二、農村社會分配關系法律調整的理性思考
(一)農村社會分配關系法律調整的積極作用
(二)農村社會分配關系法律調整的局限性
三、農村社會分配法制完善的總體思考
(一)幾種重要關系的處理
(二)理念:以農民為本——尊重農民的主體性和主體地位
(三)核心:賦予農民應有的權利
四、農村社會分配法制完善的具體方面
(一)農村社會分配環境的法制營造
(二)農村社會初次分配的法制完善
(三)農村社會再分配的法制完善
結語:最需要的是良知和勇氣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