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62099
- 書名:辨別與選擇:變動中的刑法學說與實踐
- 作者:毛玲玲著
- 出版社:法律
- 出版時間:2014年3月
- 入庫時間:2015-1-5
- 定價:45
圖書內容簡介
近年中國刑法理論界對犯罪構成、犯罪化與非犯罪化、刑法解釋等基礎命題的討論學說紛呈。一些基礎命題的思考既是與刑法研究的未來趨向相關,也是思考如何解決刑事司法實踐中具體問題的基礎。本書主要內容在于對各種學說與觀點進行辨別與選擇。通過以比較研究的方法考察德日刑法、英美刑法以及我國刑法中各個基礎命題的內涵與演變,分析各種學說的價值取向與方法論路徑差異,以期對我們思考如何完善刑事法治有所啟示。
圖書目錄
第一章犯罪構成理論的演變與比較 / 00
第一節犯罪構成理論的比較 / 00
一、各種犯罪構成理論 / 00
二、考察各種犯罪構成理論的啟示 / 00
第二節我國犯罪構成理論的爭論情況 / 00
一、我國犯罪構成理論的爭論狀況 / 00
二、犯罪構成理論討論的意義或犯罪階層理論的方法論效用 / 0
三、理論爭論中對我國傳統犯罪構成理論缺陷的歸納 / 0
第三節中國背景下犯罪構成理論問題的相關檢討 / 0
一、犯罪構成理論之爭:百家爭鳴的學術繁盛背景下對負面影響的認識 / 0
第四節中國犯罪構成理論的演變趨勢 / 0
一、大陸法系犯罪階層理論的圖示 / 0
第二章犯罪化與非犯罪化的價值與邊界 / 0
第一節犯罪化趨勢中刑法的價值 / 0
一、刑事責任的獨特價值 / 0
二、刑事指控的特殊功能 / 0
第二節犯罪化趨勢的表現 / 0
一、刑事法網加密 / 0
二、刑事法網趨嚴 / 0
第三節犯罪化趨勢的模式選擇 / 0
一、犯罪化的入罪與設刑 / 0
二、犯罪化的定性與定量 / 0
三、犯罪化的合情與合理 / 0
第四節非犯罪化學說的基礎 / 0
一、犯罪化的有形成本 / 0
二、犯罪化的無形成本 / 0
第五節非犯罪化的路徑 / 0
一、去刑罰化理論 / 0
二、去犯罪人化理論 / 0
三、刑法“輕輕重重” / 0
第六節犯罪構成理論與司法能動性 / 0
第三章刑法因果關系判斷路徑之探索 / 0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 0
第二節各種因果關系理論的借鑒與限制 / 0
一、“條件說”、“原因說”及“相當因果關系說”的借鑒及限制 / 0
二、“客觀歸責理論”的借鑒與限制 / 0
三、英美“雙層次原因理論”的借鑒與限制 / 0
第三節我國刑法因果關系的判斷路徑 / 0
一、限定刑法因果關系的研究對象,明確判斷范圍 / 0
二、區分刑法因果關系承載的功能,簡化判斷過程 / 0
三、承認刑法因果關系的法律屬性,賦予法官個案自由裁量權 / 0
第四章刑法解釋的爭議與解決 / 0
第一節問題的緣起 / 0
第二節刑法解釋迷局的展現 / 0
一、“以毒易毒”案例中刑法解釋的適用困難 / 0
二、刑法解釋分歧的原因 / 0
第三節刑法解釋迷局的諸多解決方案 / 0
一、刑法解釋的立場之爭 / 0
二、刑法解釋方法的位階理論 / 0
三、新的解釋方法——合類型解釋方法的提出 / 0
第四節刑法解釋在司法思維層面的重構 / 0
一、區分案件正確性與刑法解釋的正確性,理性看待刑法解釋的方法論定位 / 0
二、找尋吻合法律精神的法律“明文”,不受限于經驗思維的固化約束 / 0
三、重視司法人員的規訓與交流,促成較一致的司法“前見” / 0
四、立法與司法解釋的技術 / 0
第五章刑法概念式思維路徑的困境 / 0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 0
第二節概念式思維路徑下“明文”邊界探尋的困難 / 0
一、思維主體的刑法觀念以概念的方式存在,決定了“可能的文義”內容模糊 / 0
二、刑事司法活動中思維主體的“理解性”需求,使得“可能的文義”具有變動性 / 0
三、犯罪論體系理論的爭論解構了原本穩定的概念內容,增加了概念式思維路徑的困難 / 0
第三節概念式思維路徑的困境在刑事司法中的展現 / 0
一、“概念式解讀”的思維慣性限制對司法中新情況的探索式解決 / 0
二、“折中調和”的思維導致概念之間差異不清晰,個案的司法判斷失去可操作性標準 / 0
三、概念建構的規范性欠缺,使得刑法解釋技術無法合乎邏輯地建立 / 0
第四節概念式思維路徑的修復與完善 /
一、確立刑法解釋結論“正確性”判斷標準與刑法解釋技術(方法)正確性判斷標準的“二元論” /
二、追求刑法概念建構與應用的準確性、規范性 /
三、禁止適用類推,但充分運用類型思維方式中的比較方法 /
第六章故意與過失的司法困境與解決方案 /
第一節故意與過失的區分 /
一、故意與過失區分困難引發的爭議 /
二、刑事政策的態度與故意的范圍 /
三、故意與過失的區分標準是否存在:對意志因素的討論 /
四、故意與過失的區分是否轉為認識因素的差別 /
第二節間接故意與過于輕信的過失之間的界限可否取消 /
第三節方案探尋一:故意的類型化列舉 /
第四節方案探尋二:轉換司法推斷邏輯,模糊情形以過失犯罪認定 /
第七章不作為犯實質化界定的限定 /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
第二節明晰不作為犯義務來源的意義 /
一、緩和不作為犯的刑責與罪刑法定原則之間的緊張關系 /
二、為實務中不作為犯的歸責提供指引 /
第三節不作為犯義務來源“形式論”的檢討 /
第四節對不作為犯義務來源“實質論”的思考 /
一、作為與不作為無法絕對準確地區分 /
二、不作為犯義務來源實質化的目標是對法益侵害結果的補充評價 /
三、不作為犯義務來源的實質化受到一定限制 /
第五節修正或受限制的不作為犯義務來源“實質論” /
一、法益受實際侵害是檢驗不作為犯義務是否存在的前提 /
二、不作為犯的義務不滿足不作為犯歸責的充分條件 /
三、不作為犯義務來源限制實質論的內容 /
第八章期待可能性理論的批判與借鑒 /
第一節期待可能性理論的起源與發展 /
一、理論的起源 /
二、期待可能性理論的發展 /
三、期待可能性的理論基礎 /
第二節期待可能性的判斷標準 /
一、期待可能性判斷標準的各種學說 /
二、期待可能性的判斷標準 /
第三節期待可能性理論與犯罪論 /
一、期待可能性在大陸法系犯罪論體系中的地位 /
二、期待可能性在我國犯罪論體系中的地位 /
第四節期待可能性理論的適用 /
一、期待可能性理論的研究誤區 /
二、期待可能性理論的適用范圍 /
第五節期待可能性在我國刑法中的價值檢討 /
一、期待可能性理論在我國刑事立法中的價值 /
二、期待可能性理論在我國刑事司法中的適用路徑 /
第九章共同犯罪理論在經濟社會的適用困境與借鑒 /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
一、共同犯罪判斷標準的各種學說 /
二、經濟犯罪的新形態對共同犯罪的沖擊 /
第二節內外勾結型經濟犯罪法律適用的困難 /
一、內外勾結型經濟犯罪法律適用困難的表現 /
二、內外勾結型經濟犯罪對傳統共同犯罪理論的挑戰 /
第三節內外勾結型經濟犯罪的認定與處罰的分歧與借鑒 /
一、內外勾結型經濟犯罪認定與處罰的分歧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