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66272
- 書名:風險社會中的刑法:社會轉型與刑法理論的變遷
- 作者:勞東燕著
- 出版社:北大
- 出版時間:2015年10月
- 入庫時間:2015-12-8
- 定價:68元
- 特價:57.8元,85折,省10.2元!
圖書內容簡介
風險刑法的話題為我國刑法學界熱門的研究主題之一。近年來頻頻曝光的各類產品責任事故(尤其是食品、藥品與機動車)、環境污染事故與恐怖主義事件,這些人為的新型風險不同于傳統風險的特性,其波及范圍與引起恐慌的程度是傳統社會所無法想象的。盡管中國社會仍然面臨物質短缺的分配沖突,發展仍構成社會的主旋律,但發展的趨勢正使我們置身于全球性的風險社會之中,迫使我們不得不直面西方社會已經面臨的諸多同質性或同源性的問題。
《風險社會中的刑法:社會轉型與刑法理論的變遷》為清華大學著名青年刑法學者勞東燕老師的專論,本書上篇旨在從宏觀層面全面勾勒與描繪刑法體系所經歷的重要變動,分析這些變動具有的共同本質,并力圖揭示促成這些變動的社會原因;下篇做的是專題性的探討,通過由因果關系、故意、危害、不法、罪責、違法性認識等基本概念或制度切入,單線梳理其在風險社會中所經歷的演變及其所帶來的影響后果。
《風險社會中的刑法:社會轉型與刑法理論的變遷》為約稿作品,旨在陸續推出一些國內有影響力的中青年法律學者的優秀作品。
圖書目錄
導 論
一、 以風險社會為背景的刑法理論研究
二、 在描述與批判之間保持必要的平衡
三、 本書的基本立場與具體內容
上篇:風險社會與刑法理論的宏觀思考
**章 風險社會理論與刑法體系的預防走向
**節 風險社會中的風險景觀
第二節 社會轉型與風險社會理論
第三節 風險社會理論中的“風險”概念
第四節 安全問題與預防走向的刑法體系
第五節 風險社會的政策基調與刑法的政治化
第二章 刑法體系的演變概貌之勾勒
**節 風險社會中的刑法理論危機
第二節 法益論在當代的流變與困境
一、 法益論的流變
二、 法益論的困境
第三節 刑事責任根據的結構性嬗變
一、 從因果責任到原因責任
二、 關聯現象的梳理與解讀
第四節 遭遇隱蔽重構的教義學理論
一、 實質化的思潮
二、 因果關系與歸責
三、 客觀的故意理論
四、 不法的類型化
五、 罪責的客觀化
六、 被害人學的興起
第三章 風險社會中刑法理論的應然性思考
**節 預防刑法對自由刑法的全面侵蝕
第二節 風險刑法理論的研究進路與立場
第三節 預防刑法之內在危險的制約框架
一、 從政策到原則:功利與權利之間
二、 “原則—例外”處理方案之構建
下篇:風險社會與刑法理論的具體展開
第四章 風險分配與刑法中的因果關系
**節 風險分配與刑法中的歸責判斷
第二節 刑法中因果關系的規范性反思
第三節 刑法因果關系中的三對范疇
一、 范疇之一:歸因與歸責之間
二、 范疇之二:客觀與主觀之間
三、 范疇之三:一般與個別之間
結語
第五章 事實因果與客觀的結果歸責
**節 “歸因—歸責”二分說框架的問題所在
一、 既然歸因始終受歸責目的的制約,將歸因視為
單純的事實探尋就并不妥當
二、 對條件公式的倚重與運用,直接導致對歸因層面
存在論基礎的差異性的忽視
三、 條件公式也并非刑法中認定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
存在事實因果關聯的**標準
第二節 傳統刑法理論中結果歸責的類型
一、 支配維度的結果歸責類型
二、 義務維度的結果歸責類型
第三節 “概率提升”型因果的出現:新興的結果歸責類型
一、 疫學因果關系說與風險升高理論
二、 “概率提升”型的歸責類型
第四節 刑法中結果歸責的類型學思考
一、 刑法中歸責理論的范式轉變
二、 類型思維與刑法的結果歸責
第五節 對不同歸責類型的規范性解讀
一、 區分不同歸責類型的規范性意義
二、 判斷規則在各歸責類型中的適用
第六節 歸責類型在實務案件中的適用
第七節 刑法中事實因果的判斷標準
結語
第六章 犯罪故意理論的反思與重構
**節 意志因素是否具有獨立的價值
第二節 故意是否等同于有認識的罪過
第三節 故意的認識內容:結果本位還是行為本位
第七章 罪過形式的認定與犯罪故意的要素分析
**節 評析當前的主要理論
一、 復合罪過理論
二、 客觀構成要素例外論
三、 主要罪過說
四、 “明知故犯”論
第二節 故意認定標準的公式表達
第三節 犯罪故意譜系表及其說明
第四節 犯罪故意的要素分析及其適用
一、 要素分析模式的出現背景與原因
二、 要素分析模式的適用前景
結語
第八章 危害性原則的功能轉型與現實困境
**節 風險控制與危害評價
一、 刑法的風險控制與危害評價的意義轉型
二、 風險的雙重性與危害評價的主觀化
第二節 危害概念的內涵裂變
一、 危害定義的規范維度之喪失
二、 危害內涵的擴張與模糊化
第三節 危害性原則的功能轉型
第四節 危害性原則背后的刑法困境
一、 自由保障工具的失落
二、 個體權利的工具化
三、 刑事司法的政治化
結語
第九章 未遂犯中的著手與不法的成立根據
**節 刑罰目的與未遂犯中的著手理論
第二節 著手理論在當代的發展走向
第三節 危害結果與不法的成立根據
第四節 著手理論的反思與總結
余論
第十章 不法論的主客觀之爭與類型化解讀
**節 刑法中不法論的前期演變
一、 作為罪責要素的故意與不法論上的客觀主義
二、 作為主觀不法要素的故意與不法論上的主觀主義
第二節 刑法中不法論的當代發展
一、 客觀歸責論的出現與客觀不法論的復興
二、 客觀歸責理論的“芒刺”問題
三、 從主觀不法論到主觀不法、客觀不法并存論
第三節 刑法中不法論的類型學解讀
一、 歸責論上的兩種理想類型
二、 主觀不法的類型與客觀不法的類型
三、 不法的類型化與一般預防主導的刑法體系
第四節 不法論主客觀之爭的中國語境考察
第十一章 罪責論的意義裂變與規范重構
**節 規范責任論與期待可能性理論
一、 期待可能性與規范責任論的關系
二、 意思自由、行為選擇與期待可能性
第二節 罪責的客觀化與期待可能性的命運
一、 一般人標準、控制能力與過失犯的罪責
二、 罪責的客觀化與期待可能性理論的衰落
第三節 罪責的社會化與規范責任論的重構
一、 罪責的社會化及其在刑法中的體現
二、 罪責的社會化與規范責任論的重構
三、 罪責論的變化與刑法的預防走向
第十二章 責任主義與違法性認識問題
**節 知法推定的動搖與違法性認識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違法性認識問題的責任主義性質
第三節 違法性認識問題背后的責任主義困境
第四節 刑法規制與責任主義之間
第五節 我國刑法中的違法性認識問題反思
主要參考文獻
主題詞索引
后記 十年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