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明清以來的鄉村社會經濟變遷:歷史、理論與現實(共3冊)》的出發點是中國土地和人口關系的演變,因為這是中國農業生產的給定基本條件。對明清以來到當代的演變,無論是“資本”還是現代科技投入,無論是財產制度和相關法律,還是社會結構或市場關系,都不能脫離土地-人口關系基本條件的背景來理解。改革時期的農業去集體化和家庭化以及市場化演變也同樣如此。這絕對不是要單獨突出人口為單一的決定性因素,而是要澄清人口與土地間的給定“基本國情”,由此分析這與其他生產要素、制度和社會演變之間的關系。
本書的特點之一是通過翔實的關于基層小農場運作的經濟人類學資料來分析并說明其生產邏輯。這是一個由微觀的生產實踐來說明宏觀的經濟邏輯的研究進路和方法,由此展示它和現代工業經濟的不同。本書所試圖回答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家庭作為一個生產單位在歷史上到底起了什么樣的作用?今天又如何?這方面,中國與現代西方到底有什么樣的不同?其前景又如何?
在認識論層面上,筆者一直有意識地擺脫意識形態化的理論先行研究,而采用從經驗證據出發,由此提煉概念,而后再返回到經驗證據的研究進路。目的是試圖掌握一個題目基本的事實,然后借助與現有理論的對話來提煉自己的概念。這和當前流行的從理論到經驗,再到理論的做法正好相反。
"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