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84377
- 書名:證據法:國際規管與訴訟中的證據攻防
- 作者:楊良宜
- 出版社:法律
- 出版時間:2020年4月
- 入庫時間:2020-5-21
- 定價:158
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為楊良宜先生、楊大明先生、楊大志先生三位合力全新撰寫的證據法姊妹篇之上部,以大量先例和真實案例為依托,針對國際商事活動中證據運用的重點、痛點和難點問題展開深入而又細致的探討。
證據之于法律及訴訟的重要意義毋庸置疑,本書主要針對國際規管與訴訟(包括仲裁)的證據攻防中重要的證據類型——文件證據,包括訴前披露命令、搜查令與第三方披露命令、凍結令與資產披露令、從法院獲得證據、申請檢查實體證據、提前披露、互相披露、電子文件披露、法律業務特免權、無損害規則與自證其罪特免權等重要內容。
本書對律師、公司法務、法官等相關從業人員以及法律研習者訓練批判性思維、建立求證理念、運用法律和規則解決爭議大有助益,對越來越多“走出去”的中國公司加強國際競爭力、保護自身利益亦有幫助。"
圖書目錄
"目錄
第一章文件證據
1.文件對公司的重要性和好處/優點
2.文件在規管更加嚴格以及有大量訴訟環境下的重要性
2.1文件和規管
2.2文件和訴訟(法院訴訟或仲裁)
2.2.1商業訴訟是業務的一部分
2.2.2訴訟中如何向對方取得文件披露
2.2.3法院強制雙方披露所有有關文件的原因和背后的理由
2.2.4訴訟程序的對抗性和訴訟特免權背后的理由
2.2.5公司保存一套完整、準確和自我保護的當場文件的重要性
2.2.6規管和訴訟程序中披露文件的區別
3.律師在公司管治、合規和訴訟中扮演的角色
4.特免權(法律業務特免權)
4.1確保當事人與律師(內部或外部)的通訊絕對保密的重要性
4.2公司特免權和濫用
4.3近期對公司自我合規態度的改變
4.4特免權法律應用在公司時缺乏一致性和可預測性
第二章訴前披露命令、搜查令和第三方披露令
1.訴前披露的重要好處
2. CPR中的訴前披露命令(Preaction Disclosure Order)
2.1RSC下的訴前披露申請
2.2CPR下的訴前披露與訴前披露議定書(preaction disclosure protocols)
2.3Bermuda International Securities Ltd v. KPMG上訴庭先例:認定將來的訴訟爭議
2.4Black v. Sumitomo Corp上訴庭先例:如何考慮CPR Rule 31.16的總結
2.4.1CPR Rule 31.16(3)下訴前披露申請需要滿足的四個條件
2.4.2作出訴前披露命令兩步驟分析:管轄權和裁量權
2.4.3Hands v. Morrison Construction Services Ltd先例中的總結
2.5
2.6法院裁量權的標準:“非一般的案件”(outside the usual run)
2.7訴前披露命令是可以送達境外外國人的獨立程序
2.8英國仲裁與訴前披露
3.“Anton Piller Order”/搜查令
3.1搜查令的作用
3.2搜查令對被告/被申請人的嚴重不利
3.3對被申請人/被告的保障:監督律師
3.4申請搜查令的要件
3.5申請搜查令的案件類別
3.6中國公司在其他國家/地區面對搜查令如何應對
4.第三方披露令(Norwich Pharmacal Order)
4.1證人規則(Mere Witness Rule)
4.2Norwich Pharmacal v. Commissioners of Custom & Excise先例:證人規則的例外情況
4.3要件之一:屬于介入(mixed up)、協助(assist/facilitate)或參與(participate)錯誤行為
4.3.1介入程度減輕為涉及(involve)的Ashworth Hospital Authority v. MGN Ltd先例
4.3.2彈性對待介入與否的近期先例
4.3.3不要求任何介入錯誤行為的Various Claimants v. News Group Newspapers先例
4.3.4單純與判決債務人進行商業交易的第三方不被視為介入的NML Capital Ltd v. Chapman Freeborn Holdings Ltd先例
4.3.5第三方為潛在共同侵權人是明顯的介入
4.4要件之二:必要(necessary)
4.4.1被批評太嚴格要求“必要”的Mitsui v.Nexen Petroleum先例
4.4.2第三方拒絕披露信息后才能向法院作出申請
4.4.3大律師事務所泄密且未先進行內部調查就向法院作出申請被拒絕的John (Sir Elton) & Ors v. Express Newspapers & Ors先例
4.5要件之三:成比例(proportionate)
4.5.1不同性質的案件
4.5.2對保護個人信息和保護知識產權作出權衡的Golden Eye v. Telefonica先例
4.5.3涉及小金額索賠并對第三方披露令附帶條件的Santander UK Plc v. National Westminster Bank Plc先例
4.5.4對阻止門票被炒賣和保護隱私的人權作出權衡的The Rugby Football Union v.Consolidated Information Services Ltd先例
4.5.5與公共政策(如保護媒體自由)有沖突的案件
4.5.6要求過多信息/文件導致第三方披露責任過重的案件
4.6第三方披露令的披露范圍
4.6.1是否披露全部信息
4.6.2披露范圍和在訴訟中傳召證人是否存在相似性
4.6.3之后的判決和現在的觀點
4.6.4第三方披露令不能被用作釣魚取證/摸索證明
4.7英國法院對外國公司的管轄權
4.8Bankers Trust Order
4.9部分先例介紹
4.9.1找出“內鬼”的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 and Ors v.
Fenwick Elliott and Techint 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Co.先例
4.9.2執行判決/裁決債務的Kensington International Ltd v.Republic of Congo先例
4.9.3找出密謀政變的外國資助者的Equatorial Guinea v.Royal Bank of Scotland International先例
4.9.4找出誰在侵犯知識產權的Roberts v.Jump Knitwear Limited and Another先例
4.9.5管轄權不限于找出做出錯誤行為人士的Jade Engineering (Coventry) Limited v.Antiference Window Systems Limited and Others先例
4.9.6Facebook或谷歌等網絡平臺披露在網站作出誹謗的賬戶信息和平臺本身責任的Patel v.UNITE the Union先例
4.9.7向代表律師申請披露客戶關聯或內幕交易信息的United Company Rusal Plc & Ors v.HSBC Bank Plc & Ors先例
第三章凍結令和資產披露令
1.凍結令(Mareva Injunction/Freezing Order)
1.1凍結令的歷史
1.2全球凍結令
1.3《Senior Courts Act 1981》下為了讓凍結令有效可以作出的附屬命令
1.4凍結令不帶來優先權利
1.4.1被申請人資不抵債的情況
1.4.2有擔保債權人可以自由地對資產實現擔保權利
1.4.3被凍結的資產也允許扣減正常生意上的債務和生活支出
1.4.4無辜買方、受讓人或其他判決債權人對凍結令資產的地位
1.4.5凍結令“轉變”為擔保和享有優先權的情況
1.5凍結令管轄權的擴張
1.5.1英國法院可以作出凍結令輔助外國訴訟程序
1.5.1.1從針對有實質管轄權的英國訴訟到全球訴訟的“CJJA
1982”與“1997 Order”
1.5.1.2《Arbitration Act 1996》:賦予支持英國和外國仲裁程序頒布/作出凍結令的權力
1.5.1.3支持裁決書的執行
1.5.2對投資仲裁的支持和協助
1.5.2.1英國法院無權支持投資仲裁頒布/作出凍結令
1.5.2.2ETI Euro Telecom International NV v. Republic of Bolivia上訴庭先例
1.5.2.3英國法院可以支持投資仲裁裁決書的執行
1.6“單方面”(ex parte/without notice)申請凍結令
1.6.1申請中間禁令/命令的一般規則
1.6.2單方面申請的危險和不公平之處
1.6.3臨時通知
1.6.4建議嚴懲對單方面申請凍結令的濫用
1.6.5“persons unknown”或不知名被告
1.6.6針對第三方的凍結令
1.7申請凍結令的要件指引
1.7.1指引一:全面與坦率的披露
1.7.1.1申請人代表律師對法院的義務
1.7.1.2什么才是“重要”事實
1.7.1.3全面披露以顯示一個有“良好論據的案件”
1.7.1.4傳聞證據、特免權證據或非法獲取的證據披露
1.7.1.5申請人其他對被申請人法律行動的披露
1.7.1.6案情外的披露:申請人與被申請人的經濟狀況和相關事實
1.7.1.7沒有向法院作出全面與坦率披露的后果
1.7.1.7.1對申請人/原告的后果
1.7.1.7.2對申請人代表律師的后果
1.7.1.8重要先例的總結
1.7.2指引二:申請人要披露索賠的具體情況及被申請人會有的爭辯和法律論據
1.7.3指引三:凍結令針對的“資產”(asset)
1.7.3.1凍結令作出后獲得的資產也屬于凍結令下的“資產”
1.7.3.2公司的“商譽”也是凍結令針對的資產
1.7.3.3針對第三方名下財產的Chabra Jurisdiction
1.7.3.4被申請人不得令獨資公司資產流失和法人獨立地位的矛盾
1.7.3.5作為“信托受托人”(trustee)持有的第三方資產根據措辭/文字可能屬于凍結令針對的資產
1.7.3.6被申請人作為全權信托受益人之一時的全權信托其他資產
1.7.3.7提取貸款的權利和貸款合約下的收益
1.7.3.8凍結令所針對資產的措辭/文字之演變和擴張
1.7.3.8.1從The “Mareva”到1997 年版CPR PD 25A
1.7.3.8.22002年版CPR PD 25A針對信托財產和《Commercial Court Guide》
1.7.3.8.3JSC BTA Bank v. Ablyazov最高院先例:無論是否法律所有或實益所有
1.7.3.8.4針對特定資產的措辭/文字
1.7.4指引四:資產是否有被轉移與/或流失的風險
1.7.4.1提供證據“丑化”被申請人以說服法院有此風險
1.7.4.2申請人延誤申請凍結令是否可以推斷資產沒有流失風險
1.7.4.3案件涉及不誠實或欺詐行為是否可以推斷資產有流失風險
1.7.5指引五:申請人要向法院提供交叉擔保
1.7.5.1針對要為被申請人提供“保護措施”的權威說法
1.7.5.2對交叉擔保的執行
1.8凍結令和接管人的關系
1.9違反禁令/命令的后果:民事藐視法院
1.10凍結令/全球凍結令和財產保全的比較
1.11凍結令:法院的“核武器”
1.12面對單方面凍結令申請的中國公司
1.12.1中國公司應對凍結令會遇到的困境
1.12.2凍結令的本意是防止資產流失而不是“核敲詐”
1.12.3凍結令下被申請人如何應對
1.12.4以仲裁條文防范凍結令的作出
1.12.5中國公司主動利用凍結令保護權益
2.資產披露令(Assets Disclosure Order)
2.1為什么凍結令需要資產披露令的輔助
2.2CPR中的有關條文
2.3《Senior Courts Act 1981》下獨立、非附屬性的資產披露令
2.3.1申請資產披露令目的之一:幫助執行法院判決或在世界范圍執行仲裁裁決
2.3.2申請資產披露令目的之二:爭議本身或案件管理需要了解被申請人的資產情況
2.3.3其他情況下申請資產披露令
2.4確保披露的附屬命令
2.5資產披露令和自證其罪特免權(selfincrimination privilege)
2.5.1資產披露令和自證其罪直接沖突的例子
2.5.1.1例子之一:針對不誠實行為訴訟中的資產披露令
2.5.1.1.1法院對需要進一步披露才能為不誠實行為案件的受害人索賠全部損失提供足夠詳情的態度改變
2.5.1.1.2不誠實行為民事訴訟的資產披露令針對自證其罪特免權的對應辦法
2.5.1.2例子之二:凍結令和資產披露令下的藐視法院與對被申請人的盤問
2.5.2在資產披露令中需要提供機制保護自證其罪特免權
3.筆者對凍結令和資產披露令的總結
第四章從法院(本地或海外/外國)獲得證據
1.從法院獲得其他有關訴訟的法院記錄
1.1公開審理/公開聆訊
1.2非訴訟方想獲得他人訴訟信息和文件的原因
1.3公開審理和訴訟方限制非訴訟方獲取信息的需求之間的權衡
1.4商業仲裁的機密性
1.5法院開庭時做法的改變
1.6非訴訟方在CPR Rule 5.4C下可獲得的文件
1.6.1第一類
1.6.2第二類
1.6.2.1非訴訟方/公眾向法院申請要求檢查和獲得第二類文件
1.6.2.2法院如何行使裁量權
1.6.2.3法院記錄包括哪些文件
1.6.3在公開審理時讀出來或應被當作已經讀出來的文件
1.6.4在公開審理時沒有讀出來的文件
1.6.5非訴訟方的申請必須明確特定文件和類別
1.7特定類型的文件
1.7.1證人證言(witness statement)
1.7.2附件(exhibit)
1.7.3開庭案卷(hearing/trial bundle)
1.7.4爭辯大綱/開庭陳詞(skeleton arguments/opening submissions)
1.7.5法院命令(Court Order)
1.7.6和解與湯姆林命令(Tomlin Order)
1.7.7法院訴訟對文件機密性的保護
1.7.8機密會在國際仲裁中的操作
2.向證據地法院求助以獲取海外/外國的證據(文件與口頭)
2.1簡介
2.1.1英國法院在海外/外國的取證的管轄權和權力
2.1.2訴訟方主動在海外/外國取證
2.2外國當事方(原告或被告)的文件
2.3《海牙證據公約》
2.3.1簡介
2.3.2《海牙證據公約》的第一章
2.3.2.1何為民事與商業事件
2.3.2.2拒絕要求的情況
2.3.2.3不能在請求書中要求的證據
2.3.2.3.1訴前披露(pretrial discovery)
2.3.2.3.2發現文件/全面披露
2.3.2.3.3釣魚取證/摸索證明(fishing expedition)
2.3.2.3.4Panayiotou v. Sony Music先例
2.3.2.4證人的特免權(privilege)
2.3.3《海牙證據公約》的第二章
2.4海外文件持有人在英國有分行/分支的情況
2.5CPR下有關請求書的條文
2.6英國法院對協助外國審理法院取證的態度
2.7在外國法院起訴取證
2.8美國法院的立場和做法
2.8.1允許廣泛訴訟前/審理前披露的原因
2.8.2文件證據
2.8.3證人
2.8.4優點
2.8.5缺點
2.9商事仲裁在這方面的困難
2.9.1在仲裁中強制境內證人出庭作證或提供文件
2.9.2《海牙證據公約》不適用在商事仲裁
2.9.3各國本土的法律對仲裁取證的幫助
2.9.4將仲裁庭的命令/指令轉為法院命令執行
2.10規管機構獲得海外/外國證據的權力
第五章申請檢查物證/實體證據
1.簡介
1.1訴訟中披露的證據類別
1.2物證和文件證據的區別
1.3物證的歷史
2.如何區分物證/實體財產和文件證據
2.1文件的廣泛定義
2.2文件屬于物證還是文件證據:針對的是介質還是內容或信息
2.2.1介紹區分物證和文件證據的Saxton, Re先例以及其他主要先例
2.2.2對非法取得證據是否應被采納以及其他問題的平衡
2.3對實體財產和對文件的檢驗
3.對物證檢驗和文件證據檢驗的不同態度
3.1對文件的檢驗
3.2法院更傾向于在任何時間支持實體財產的檢驗以保全證據
3.2.1對實物檢驗的機會有逝去的可能
3.2.2文件證據是“永久”記錄
3.2.3銷毀、隱瞞、偽造和變造文件證據的后果
4.訴前披露命令和檢驗命令的區別
5.搜查令和檢驗命令的區別
6.檢驗命令
6.1立法賦予法院/仲裁員命令檢驗的權力
6.2檢驗命令的申請
7.第一種形式:對實體財產的檢驗
7.1對船舶以及其他海事財產的檢驗
7.2《Arbitration Act 1950》下仲裁員命令檢驗的權力: The “Vasso”先例
7.3《Arbitration Act 1996》下仲裁員作出檢驗命令的權力
7.4檢驗命令和搜查令的區分:The “Mare Del Nord”先例
7.5司法檢驗:法官或仲裁員親自觀察與檢驗
7.5.1司法檢驗本身也屬于實體證據
7.5.2裁量權的行使
7.6司法檢驗在仲裁中的進行
8.第二種形式:采樣與試驗
8.1采樣(sampling)
8.2試驗(experiment)
9.第三種形式:人身或醫療檢查(medical examination)
10.第四種形式:對圖表、照片、模型等的檢驗
第六章CPR的規定、中間程序/措施和簡易判決的提前披露等
1.提前文件披露
1.1提前披露的時間
1.2有關提前披露的情況
2.提前披露的立法規定
2.11999年前的英國法院規定:RSC
2.2目前的英國民事訴訟規則(CPR)的規定
3.有關提前披露的典型案例
3.1RHM Foods Ltd v.Bovril Ltd先例
3.2C Shippam Ltd v.PrincesBuitoni Ltd先例
3.3Vava v. Anglo American South Africa Ltd先例
4.撤銷索賠或抗辯
4.1撤銷和CPR下的提前披露的關系
4.2一概或純否認的抗辯
4.3簡易判決(summary judgment)
4.3.1簡易判決和作為戰略提前披露/摸底
4.3.2作出簡易判決的情況
4.3.3舉證責任
4.3.4對簡易判決申請的抗辯
4.3.5法院(與將來的仲裁庭)面對簡易判決申請的困難
4.3.6簡易判決常見例子
4.3.6.1商標的執行
4.3.6.2銀行和金融
4.3.6.3債務或被告承認的欠款
4.3.6.4沒有說服力的抗辯
4.3.6.5允許被告抗辯會導致濫用司法程序
4.3.7延誤申請簡易判決
4.4仲裁機構提前決定爭議的新規定
5.要求文書請求、誓章與/或證人證言提及的文件
5.1提及的文件需要馬上披露給對方查閱的原因
5.2RSC與CPR針對提及文件須提供給對方查閱的立法條文
5.3什么才算是“提及”
5.4“提及”在CPR下是否因文字不同而有所改變
5.5抗拒對方查閱文件
5.5.1抗拒理由之一:特免權(privilege)
5.5.2抗拒理由之二:不成比例(disproportionality)
5.5.3抗拒理由之三:提及文件的一方其實不擁有或掌控該份文件
5.5.4抗拒理由之四:文件無關以及有機密資料
5.6附件(exhibits)中提及的文件
6.誓章和證人證言
7.按合約關系/條文有權要求披露
第七章訴訟程序中正常的互相披露
1.簡介
2.訴訟方為了不披露文件而隱藏或銷毀文件的做法
3.對訴訟當事人作出的懲罰
3.1CPR的規定
3.2除非命令(Unless Order)
3.2.1除非命令和正常命令的區別
3.2.2除非命令的措辭/文字應包括違令的后果與懲罰
3.2.3除非命令一旦被違令懲罰就自動生效
3.2.4CPR下違令方申請對懲罰的寬限
3.2.5除非命令大原則的總結
3.3不利推斷(Adverse Inference)
3.3.1故意或無意銷毀文件
3.3.2缺少當場文件/記錄(contemporary documentation)
3.3.3不利推斷原則的總結和對中國公司的建議
3.3.4與中國公司有關的沒有盡披露責任而被不利推斷的仲裁案件
3.4藐視法院
3.4.1藐視法院情況不多的原因之一:舉證責任
3.4.2藐視法院情況不多的原因之二:不適合在中間程序處理
3.4.3藐視法院情況不多的原因之三:申請撤銷是更合適的救濟
3.4.4總結
4.律師有責任保證誠實披露
4.1有關律師對法院的披露責任的重要先例
4.2律師做法之一:向客戶解釋英國訴訟的披露責任及不要銷毀有關文件
4.3律師做法之二: 不要制作新文件
4.4律師做法之三:獲取客戶所有相關文件
5.國際商事仲裁的不同之處
6.文書請求(pleadings)/案件陳述(statement of case)
6.1簡介
6.2沒有可確定的爭議/爭端的同陣線多方訴訟方之間的披露
6.3針對文書請求/案件陳述的權威先例
6.4不準在開庭審理中提出文書請求中沒有包括的爭議/爭端
6.5在國際仲裁文書中請求和請愿書的做法
6.6對文書請求/案件陳述的總結
7.標準披露(standard disclosure)
7.1“有關”文件的定義:Peruvian Guano先例的測試
7.2昂貴與耗時的Peruvian Guano測試過渡到強調“成比例”的標準披露
7.3成比例(proportionality)
7.4標準披露(standard disclosure)
7.5披露不再是自動而是由法官下令
7.6CPR的標準披露:理論和實踐的差距
7.7披露菜單(disclosure menu)替代標準披露
7.8標準披露(standard disclosure)被試行披露規則計劃(disclosure pilot scheme)替代
8.擁有/托管和有權獲取的文件到CPR下的可掌控文件
8.1擁有(possession)
8.2實際擁有(physical possession)
8.3有權查閱文件或制作副本(a right to inspect or take copies)
8.4掌控(control)
8.5全面與坦率披露是持續的責任
8.6集團公司/附屬公司/一人公司之間可否合法獲取或掌控文件
8.6.1一人公司
8.6.2跨國公司、集團公司和附屬公司的文件
8.6.3母公司的文件
8.6.4集團公司說法(Group of Companies Doctrine)
8.7可疑信托
8.8一貫合作提供文件的附屬公司
8.9承諾對其他法院保密的文件是否須披露
8.10被前律師或其他代理人留置的文件
8.11代理人
8.12避免擁有和掌控對自己不利的文件
9.披露的做法/步驟
9.1簡介
9.2合理搜索(reasonable search)
9.2.1CPR帶來與RSC不同的做法
9.2.2公司法人如何進行合理搜索
9.2.3雙方訴訟方盡量先同意各自合理與成比例搜索的計劃
9.2.4在對方或獨立專家監察下的搜索
9.3文件清單(list of documents)
9.3.1清單的結構
9.3.2列名文件要成比例(proportionality)
9.3.3披露方不能自己不審閱與挑選而披露大量無關文件(overdisclosure)
9.4披露陳述(disclosure statement)
9.5查閱披露的文件(inspection of disclosed documents)
9.5.1查閱地點(place of inspection)
9.5.2查閱的時間(time of inspection)
9.5.3誰可查閱披露的文件
9.5.4制作副本權利(right to copy)
9.5.5翻譯(translation)
9.5.6真實性(authenticity)
9.6反對披露與查閱文件 (objection to disclosure and inspection)
9.7遮蓋披露文件的部分內容(redaction)
9.7.1遮蓋部分披露文件的原因
9.7.2法律允許遮蓋文件的做法和管制
9.7.3CPR下的遮蓋文件
9.7.4法院對申請遮蓋文件的考慮與決定
9.7.5“挑選櫻桃規則”與遮蓋
9.7.6在CPR下和“Peruvian Guano測試”下允許遮蓋文件無關部分的不同:Shah v. HSBC Private Bank (UK) Limited先例
9.8國際仲裁的披露與查閱做法
9.9特定披露 (specific disclosure)
9.9.1申請的原因
9.9.2申請的時間
9.9.3對申請人的要求
9.9.4被申請人的反對
9.9.5法院的考慮
9.9.6法院的特定披露命令
10.披露程序完成后的后續行動
10.1后續行動之一:要求信息(information requests)/ 澄清(clarification)
10.1.1被替代的RSC下“要求更多與更好的詳情”和“質詢”做法
10.1.2要求信息的目的
10.1.3要求信息的時間
10.1.4要求信息須滿足的條件
10.1.4.1要求信息的范圍
10.1.4.2與雙方爭議無關(not relevant to the issues between the parties)
10.1.4.3釣魚取證/摸索證明(fishing expedition)
10.1.4.4沒有必要(unnecessary)
10.1.4.5開庭審理和反盤問會針對
10.1.4.6英國法律問題
10.1.4.7信用問題
10.1.4.8其他要求信息會被拒絕的原因
10.1.4.9有關先例之一:Det Danske v. KDM先例
10.1.4.10有關先例之二:National Grid Electricity Transmission Plc v. ABB Ltd先例
10.1.5被要求方的回應(response)
10.1.6總結要求信息的做法
10.2后續行動之二:要求承認事實通知(notice to admit facts)
10.2.1文書請求/案件陳述中的承認事實
10.2.2文書請求/案件陳述后的要求承認事實
10.2.3CPR的有關條文
10.3后續行動之三:庭外和解談判和CPR下的Part 36提議(Part 36 Offer)
10.4后續行動之四:修改文書請求/案件陳述(amendments of pleadings)
10.5后續行動之五:加入第三方(thirdparty proceeding/joinder)
10.6后續行動之六:分開審理(split trial/bifurcation)雙方爭議
10.7后續行動之七:決定是否需要開庭審理(oral hearing or documentsonly)
附件一:標準披露的文件清單范本Court Form N265
附件二:披露報告范本Court Form N263
附件三:Disclosure Review Document范本
附件四:要求承認事實通知范本Court Form N266
第八章電子文件披露
1.電子文件披露的特點
1.1電子文件與紙質文件
1.2電子文件披露的特別之處
1.2.1電子文件的數量/容量龐大
1.2.2電子文件存儲的位置復雜
1.2.3電子文件的格式和編碼多種多樣以及未必可以直接閱讀
1.2.4“元數據”(metadata)
1.2.5被刪除的電子文件有恢復的可能
1.2.6對文件的審閱(review)
1.2.7時代的迅速發展和變化
2.電子文件披露的現代發展
2.1英國
2.1.1目前英國有關電子披露問題的回顧
2.1.2CPR下的電子文件披露原則
2.1.2.1成比例
2.1.2.2針對電子文件要求訴訟方合作
2.1.2.2.1CPR中的有關條文
2.1.2.2.2Digicel (St Lucia) Ltd v. Cable & Wireless Plc先例
2.1.3調查問卷和Disclosure Review Document(DRD)
2.1.4英國法院的指引與做法
2.2美國
2.2.1《Federal Rules of Civil Procedure》
2.2.1.1盡早合作和成比例的大原則
2.2.1.2對電子文件的保存
2.2.1.3費用轉移
2.2.2“The Sedona Principles”
2.3電子披露參考模型(EDRM)
2.4電子文件披露顧問的選擇
3.對電子文件的識別、保存和收集
3.1對電子文件的識別
3.1.1CPR下哪些文件需要披露
3.1.2區分承載電子數據信息的介質和電子數據信息本身
3.1.3有權查閱與制作副本也屬于有掌控
3.1.4對云存儲中電子數據信息的掌控
3.2保存電子文件
3.2.1什么時候有保存文件的義務
3.2.2需要保存哪些文件
3.2.3未能妥善保存電子文件的后果
3.3采集/收集(collection)電子文件
3.3.1合理搜索
3.3.2成比例
3.3.2.1成比例是法院支持披露的標準之一
3.3.2.2備份文件和被刪除文件
3.3.3社交媒體信息的采集
3.3.3.1社交媒體信息被采納用于訴訟
3.3.3.2采集社交媒體信息和隱私權
3.3.3.3如何采集動態的社交媒體信息
4.對電子文件的處理和審閱
4.1EDRM模型中對處理電子文件的指引
4.1.1數據評估
4.1.2數據準備
4.1.2.1數據準備的一般內容
4.1.2.2掃描件的OCR識別
4.1.3數據選擇
4.1.3.1過濾的手段
4.1.3.2關鍵詞搜索
4.1.3.2.1關鍵詞搜索不夠準確但足夠實用
4.1.3.2.2關鍵詞的選擇
4.1.3.2.3各種搜索的技巧和技術
4.1.3.2.4關鍵詞搜索的缺陷
4.1.3.3過濾重復數據/去重
4.1.3.3.1過濾重復數據的手段
4.1.3.3.2先搜索關鍵詞再去重
4.2對電子文件的審閱
4.2.1針對電子文件的軟件程序
4.2.2技術輔助審閱和預測編碼
4.2.2.1技術輔助審閱和預測編碼的發展
4.2.2.2技術輔助審閱的流程
4.2.2.3技術輔助審閱面臨的問題
4.2.2.4對技術輔助審閱的展望
4.3采取可辯解的合理步驟進行披露
5.電子文件的文件清單、交出和查閱
5.1CPR下針對電子文件的文件清單
5.2對電子文件的查閱
5.3對電子文件的遮蓋
5.4付費軟件程序/系統
5.5電子文件的真實性問題
5.5.1美國與英國對證據真實性的不同規則
5.5.2電子郵件的真實性問題
5.5.3社交媒體信息等的真實性問題
6.國際仲裁中的電子文件披露
6.1對國際仲裁中電子披露的指引
6.1.1《IBA Rules on the Taking of Evidence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6.1.2《CIArbs Protocol for EDisclore in Arbitration》
6.1.3《ICC Managing EDocument Production》
6.2仲裁庭對裁量權的行使
附件一:電子文件披露調查問卷
附件二: CPR PD 51U附上的Disclosure Review Document中的調查問卷
第九章法律業務特免權之一
1.機密性和特免權的區別
2.法律業務特免權(legal professional privilege)
2.1什么是法律業務特免權
2.1.1要上升到法律業務特免權的原因
2.1.2拒絕披露不會帶來不利推斷或懲罰等不利后果
2.1.3除非當事人棄權否則永遠受到特免權保護
2.1.4其他普通法國家同樣有對法律業務特免權的保護
2.2無論是否在訴訟程序中都可以依賴法律業務特免權拒絕披露
2.3法律業務特免權不會被其他立法權力或公共政策/利益所超越
2.3.1R v. Derby Magistrates貴族院先例
2.3.2立法中明示或必要的默示(express or necessary implication)
2.3.3《歐洲人權公約》和《Human Rights Act 1998》下的立法保護
2.3.3.1ECHR之Article 6和Article 8
2.3.3.2ECHR下的基本人權需要進行權衡和可能被超越
2.3.3.3法律業務特免權在普通法下仍然是絕對性的地位
2.3.3.4R v. Brown先例
2.4不以損害當事人利益為目的的披露是否可以是特免權的例外
2.5文件可以遮蓋受法律業務特免權保護的部分
2.6兩種不同類別的法律業務特免權:法律意見特免權(legal advice privilege)和訴訟特免權(litigation privilege)
2.6.1將法律業務特免權區分為兩種不同類別的主要先例
2.6.2區分兩種不同類別法律業務特免權的意義
2.7實例一:公司利用法律業務特免權終止造船合約的倫敦仲裁
2.8實例二:The “Sagheera”先例
2.9英國的新發展:《Legal Service Act 2007》
3.法律業務特免權之一:法律意見特免權(legal advice privilege)
3.1大幅度收窄法律意見特免權的Three Rivers DC v. Bank of England (No.5)先例
3.1.1法律意見在內部文件中傳閱仍然可以享有特免權
3.1.2法律意見被機密地交給第三方傳閱仍然可以享有特免權
3.2誰是法律意見提供者(legal adviser)
3.2.1本土(英國)律師和律師事務所雇員
3.2.2外國(英國以外的國家)律師
3.2.3公司法務律師(inhouse lawyer or corporate counsel)
3.2.4除非立法規定,否則與其他專業人士的通訊不享有特免權
3.2.4.1會計師一般不提供法律意見
3.2.4.2索賠顧問
3.2.5傳話的代理人
3.3誰是“客戶”(client):Three Rivers DC v. Bank of England (No.5)先例帶來的問題
3.3.1一般雇員和律師的通訊不受法律意見特免權保護
3.3.2Three Rivers DC v. Bank of England (No.5)上訴庭先例:客戶的狹窄定義
3.3.3其他普通法國家與地區的判法
3.3.4Three Rivers DC v. Bank of England (No.5)先例在英國法下是具有普適性的權威先例
3.3.5客戶的判斷標準
3.3.5.1誰是被授權的雇員
3.3.5.2被授權提供信息并不足夠及須是被授權給出指示或接收法律意見的董事會成員和雇員
3.3.5.2.1The RBS Rights Issue Litigation, Re先例
3.3.5.2.2SFO v.ENRC先例
3.3.5.3公司主導意志是否應當納入考慮的疑問
3.3.6對目前有關公司中誰是“客戶”的總結
3.4什么是法律意見特免權保護的文件
3.4.1律師業務的擴張對法律意見特免權的影響
3.4.2Balabel v. Air India先例:可以享有特免權保護的文件范圍
3.4.3對客戶與律師通訊的判斷標準:從狹窄排除“presentation purpose” 到寬松解釋只需要有“legal context”
3.4.4引用(節錄、復制、總結和重述)受特免權保護的文件
3.5法律意見特免權在商業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適用
3.6Three Rivers DC v. Bank of England (No.6)貴族院先例對法律意見特免權特性的總結
3.7對法律意見特免權的小結
第十章法律業務特免權之二
1.文件的主要目的是訴訟或可能的訴訟
1.1從“唯一目的”到“主要目的”:Waugh v. British Railways Board貴族院先例
1.2什么是“主要目的”
1.3需要從客觀角度判斷全部案件事實
1.4制作文件時的主觀看法需要被考慮
1.5近年來嚴格對待主要目的的先例
2.公司內部調查“主要目的”的重要先例
2.1Bilta (UK) Ltd (in liquidation) v. Royal Bank of Scotland先例
2.2上訴庭針對公司內部調查的SFO v. ENRC重要先例
2.3SFO v. ENRC上訴庭先例后沒有放松判斷標準的先例之一:Sotheby’s v. Mark Weiss Ltd
2.4SFO v. ENRC上訴庭先例后沒有放松判斷標準的先例之二: WH Holding Ltd v. E 20 Stadium LLP
3.什么是“訴訟”(litigation)
3.1對抗制(adversarial)程序才是訴訟(litigation)
3.2什么是對抗制的不明確
3.2.1政府與規管的公開詢問和調查程序
3.2.2CPR帶來對不同程序做法的疑問
4.什么是“可能/合理預期的訴訟”(litigation in contemplation/litigation in reasonable prospect)
4.1是否有“可能的訴訟”與案情有關
4.2判預期的可能性無須超過50%的USA v. Philip Morris Inc先例
4.3有關“變數條件”說法的先例
4.3.1Westminster International BV v. Dornoch Ltd先例
4.3.2AXA Seguros v. Allianz先例
4.3.3Starbev GP Ltd v. Interbrew Central European Holding BV
5.訴訟特免權的前景
5.1鼓勵公開透明的公共政策和特免權之間的直接沖突
5.2態度和訴訟實踐的改變
5.3對訴訟特免權的批評
5.4對批評的回應
5.4.1訴訟特免權是否應該和法律意見特免權保護范圍一致
5.4.2訴訟特免權是否已經變得冗贅和過時
5.4.3訴訟特免權是否要與全面披露的公共利益進行權衡
5.5訴訟特免權將來可能的改變
6.國際仲裁中的訴訟特免權
6.1國際上認可法律業務特免權但細節不一致
6.2國際仲裁中對特免權的適用法的不肯定
6.3由當事人同意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6.4特免權:作為實體問題看待
6.5特免權:作為程序問題看待
6.5.1仲裁庭通常對程序(與證據)問題有廣泛裁量權
6.5.2仲裁庭選擇之一:完全不理會訴訟特免權
6.5.3仲裁庭選擇之二:仲裁地法
6.5.4仲裁庭選擇之三:將來裁決書執行地法
6.5.5仲裁庭選擇之四:最密切聯系測試
6.5.6肯定性與平等地對待雙方當事人:最廣的保護
7.公司內部調查取證和訴訟特免權
7.1Three Rivers DC v. Bank of England (No.5)先例帶來的問題
7.2總結英國目前法律地位不妥之處
7.3調查取證中所制作的文件只能依賴訴訟特免權才能保護機密
7.4事故后調查取證能保護機密的重要性
7.5享有訴訟特免權的條件: 滿足“可能的訴訟”和“主要目的”測試
7.6針對兩個測試的證據準備
7.6.1測試一:可能的訴訟
7.6.2測試二:主要目的
7.6.3支持特免權主張的證據策略
第十一章法律業務特免權之三
1.法律業務特免權的例外
1.1已經存在的文件證據(preexisting documents)
1.2“罪行原則”(iniquity principle)
1.2.1權威說法
1.2.2罪行原則在法律意見特免權和訴訟特免權中的適用
1.2.3客戶涉及罪行以及客戶與律師之間通訊協助實施罪行的微妙區分
1.2.4什么是罪行:犯罪與欺詐
1.2.4.1從“犯罪與欺詐”到“欺詐與不誠實”
1.2.4.2將罪行原則擴大到包括“卑鄙狡詐的行為”(reprehensive conduct/sharp practice)
1.2.4.3罪行在ECHR或HRA后是否得到范圍擴大
1.2.5困難之處:如何認定存在罪行
1.2.6罪行原則的其他擴張之一:無辜律師卷入客戶的欺詐
1.2.7罪行原則的其他擴張之二:無辜客戶卷入第三方欺詐
1.2.8有關先例介紹
1.2.8.1Crescent Farm (Sidcup) Sports v. Sterling Offices先例
1.2.8.2Barclays Bank Plc v. Eustice先例
1.2.8.3Dubai Aluminium Co Ltd v. Al Alawi先例
1.2.8.4The “David Agmashenebeli”先例
1.2.8.5Walsh Automation v. Bridgeman先例
1.2.8.6Kuwait Airways Corp v. Iraqi Airways Co (No.6)先例
1.2.9如何證明存在罪行
1.2.9.1罪行屬于案件爭議的一部分還是獨立于案件爭議
1.2.9.2法院自己查閱文件
1.2.9.2.1傳統上法院一般不愿意親自查閱
1.2.9.2.2法院一般不愿意親自查閱的理由
1.2.9.2.3法院不滿意律師的誓章時如何處理
1.3立法明示或必要默示超越法律業務特免權
2.文件正本和副本的問題
2.1正本受到法律業務特免權保護時副本也受到保護
2.2正本不受法律業務特免權保護時副本能否受保護的質疑
2.3Palermo規則
2.4擁有或曾經擁有正本不適用Palermo規則
2.5對Palermo規則的批評
2.5.1Ventouris v. Mountain (The “Italia Express”)先例
2.5.2判法相同的Lubrizol Corp v. Esso Petroleum Ltd先例
2.5.3對Palermo規則目前法律地位的總結
2.5.3.1英國法院的因循前例原則
2.5.3.2廢除或改變Palermo規則的現況和前景
3.Lyell v. Kennedy例外/選擇規則(selection rule)
3.1會透露律師法律意見的“選擇”
3.2Sumitomo v. CLR先例:Lyell v. Kennedy例外只適用從第三方處選擇文件的情況
3.3對Lyell v. Kennedy例外的批評和總結
3.4律師在文件中畫線以及高亮與/或添加評注是否為對文件進行“選擇”
3.5律師的工作文件
3.5.1法律研究
3.5.2會議筆記和會談筆記
3.5.3律師的收費記錄
3.5.4第三方基金和訴訟費用事后保險
4.聯合委托(joint retainer)、聯合利益(joint interest)和共同利益(common interest)
4.1聯合委托和聯合特免權(joint privilege)
4.1.1聯合委托下互相不能拒絕披露
4.1.2明示或默示認定聯合委托
4.1.2.1根據包括委托合約在內的全面事實進行認定
4.1.2.2Ford v. FSA先例中對默示聯合委托的判斷標準
4.1.2.3根據事實認定默示聯合委托存在難度和不確定性
4.2聯合利益(joint interest)
4.2.1聯合利益不同于聯合委托
4.2.2聯合利益的效果:CIA Barca de Panama SA v. George Wimpey & Co Ltd先例
4.2.3什么情況存在聯合利益
4.2.4存在聯合利益的常見情況與例子
4.2.5聯合利益須在文件被制作時已存在:Winterthur Swiss Insurance Company v. AG (Manchester) Ltd先例
4.2.6聯合利益的終止:雙方產生利益沖突
4.3共同利益(common interest)
4.3.1共同利益的例子
4.3.2共同利益特免權的本質
4.3.3共同利益人可以主張共同利益特免權而拒絕向第三方披露
4.3.4共同利益的判斷標準
4.3.4.1Buttes Gas and Oil Co v. Hammer (No.3)先例
4.3.4.2其他先例中共同利益的標準
4.3.4.3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沖突或意見不合
4.3.5共同利益和聯合利益的比較
4.3.6共同利益難以強制要求共同利益人披露文件
4.3.7共同利益和限定棄權、選定對象棄權
第十二章法律業務特免權之四
1.失去法律業務特免權保護
2.主動意圖棄權
2.1限定棄權 (limited waiver)
2.1.1支持限定棄權說法的理由
2.1.1.1法院核算勝訴方律師費用的一貫做法顯示有限定棄權的必要
2.1.1.1.1Goldman v. Hesper先例
2.1.1.1.2Bourns Inc v. Raychem Corp先例
2.1.1.2確定限定棄權說法的B v. Auckland District Law Society先例
2.1.1.3限定棄權對公共利益的好處
2.1.1.4權威書籍對限定棄權的總結
2.1.2披露時必須向對方要求保持機密與/或聲明保留特免權才能享有限定棄權
2.1.3相同當事人和不同當事人的問題
2.1.4其他普通法國家/地區對限定棄權的法律地位
2.1.5同一個(single)或復合(composite)的訴訟或其他程序
2.2選定對象棄權 (selected waiver)
3.非主動棄權/默示棄權(involuntary waiver/implied waiver)
3.1法院核算勝訴方律師費
3.2客戶起訴前律師職業疏忽或律師向前客戶追討欠下的費用
3.3庭外和解金額(settlement sums)
3.4時效問題(limitation issues/time bar)
3.5對律師作出的浪費費用命令(wasted costs order)
4.附帶棄權 (collateral waiver)/挑選櫻桃規則(cherrypicking rule)
4.1享有特免權人士有權作出部分或選擇性披露
4.2適用附帶棄權的權威說法
4.3已置于法院(deploying in court)/ 被依賴(reliance)
4.3.1“已置于法院”和“被依賴”的權威說法
4.3.2只提及(referred to)特免權文件或內容并非被依賴
4.3.2.1怎樣才算是“只提及”
4.3.2.2對傳聞證據(hearsay evidence)的改革帶來的影響
4.3.2.3“只提及”和“依賴”的分水嶺
4.3.3“已置于法院”和“無法回頭”的權威說法
4.4所有同一主題(issue in question)或同一事件(transaction)的有關資料
4.4.1所有同一主題的有關資料的權威說法
4.4.2“證據指向同一個事件”是否為不同的強制披露范圍
4.5附帶棄權和人權法
4.5.1人權公約和人權法對附帶棄權的要求
4.5.2靈活對待附帶棄權以符合人權法的要求
4.6有關附帶棄權的重要先例
4.6.1Nea Karteria Maritime Co Ltd v. Atlantic & Great Lakes Steamship Corporation (No.2)先例
4.6.2R v.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nsport Ex p Factortame先例
4.6.3Fortress Value Recovery Fund Ⅰ LLC & Ors v. Blue Skye Special Opportunities Fund LP (A Firm) & Ors先例
4.6.4Holyoake v. Candy先例
5.由于喪失機密性而不再受到法律業務特免權保護
5.1選擇性披露不會喪失機密性
5.2文件進入了公有領域可以被大量人士獲取而無可挽回地失去機密性
5.3什么程度才算是進入公有領域
5.4上傳到維基解密是否進入公有領域
6.沒有棄權但文件被對方獲取時如何向法院申請禁令退還文件與/或禁止使用
6.1英國法院有權頒布/作出禁令作為救濟
6.1.1衡平法救濟中法院的裁量權
6.1.2禁令的內容
6.1.3不同禁令內容考慮的部分因素
6.2需要在文件內容被提交法院作為證據前申請禁令
6.3受特免權保護的文件在訴訟中被交給對方代表棄權
6.3.1文件被實際查閱之前可以補救
6.3.2文件被實際交出和查閱后除非涉及欺詐或明顯錯誤否則法院不會給予衡平法救濟
6.3.2.1少數例外之一:“欺詐”
6.3.2.2少數例外之二:“明顯錯誤”
6.3.3CPR Rule 31.20條文下的做法
6.3.4己方律師發覺對方錯誤交出受特免權保護文件后如何應對
7.訴訟中如何依賴法律業務特免權
7.1享有特免權訴訟方需要主張權利
7.2主張特免權對文件的描述需解釋得多清楚
7.3CPR是否帶來主張與描述特免權文件做法上的改變
7.4主張和質疑特免權的總結
8.英國特免權法律的國際性問題
8.1特免權法律的適用法
8.2外國法律可享有特免權而英國不承認的情況
8.3倫敦仲裁
8.4外國法律意見在英國法院訴訟的地位
8.5英國特免權文件在外國法院不被承認和被不當使用
9.國際仲裁中的做法
10.涉及嚴格規管的國家及地區特免權法律地位的異同
10.1簡介
10.1.1英國
10.1.2美國
10.1.3澳大利亞
10.2特免權的先決條件和范圍
10.2.1英國
10.2.2美國
10.2.3澳大利亞
10.3誰是“客戶”(client)
10.3.1英國
10.3.2美國
10.3.3澳大利亞
10.3.4加拿大
10.4限定棄權(limited waiver)
10.4.1英國
10.4.2美國
10.4.3澳大利亞
10.4.4加拿大
10.5專家證人的披露
10.5.1英國
10.5.2美國
10.5.3澳大利亞
10.6歐盟國家
10.6.1歐盟法律的簡單總結
10.6.2對中國跨國公司增加特免權保障的做法的建議
10.6.3中國跨國公司在作出任何內部和外部調查時的注意事項
第十三章無損害規則與自證其罪特免權
1.無損害特免權/規則(without prejudice privilege/rule)
1.1無損害特定權和法律業務特免權的區別
1.2規管程序中的無損害規則
1.3調解和無損害規則
2.無損害規則的理據:公共政策/利益和共識/合約默示
2.1理據之一:鼓勵與保護和解的公共政策/利益
2.2理據之二:共識/合約默示保護和解談判
3.無損害規則的前提:為了解決爭議的和解談判
3.1前提之一:爭議
3.2前提之二:為了解決爭議作出妥協或讓步
3.2.1有效和解協議的要件
3.2.2客觀解釋雙方的談判是否有達成有效和解協議的目的
3.2.3客觀解釋雙方談判目的的Sang Kook Suh v. Mace先例
3.2.4談判目的不是達成有效和解協議的Bradford & Bingley v. Rashid先例
3.2.5筆者的倫敦仲裁案件
3.3文件寫明“無損害”(without prejudice)
3.4寫明“無損害”是否仍需要爭議存在的疑問
3.5小結
4.無損害規則的例外
4.1公共政策的權衡:保護和解談判的公共政策/利益雖然不會輕易讓步但并不肯定
4.2Unilever Plc v The Procter & Gamble Co上訴庭先例提到的八種例外
4.2.1例外之一:用來證明和解釋已經達成的和解協議
4.2.2例外之二:以誤述、欺詐或不當影響為由要求撤銷達成的協議
4.2.3例外之三:和解談判中的禁反言
4.2.4例外之四:顯然不正當
4.2.4.1顯然不正當的行為涉及偽證
4.2.4.2顯然不正當的行為涉及敲詐勒索
4.2.4.3對顯然不正當的小結
4.2.5例外之五:對抗以懈怠為由撤銷原告訴訟請求的申請
4.2.6例外之六:Muller v. Linsley & Mortimer先例中與爭議無關的內容
4.2.7例外之七:對費用的明示條文
4.2.8例外之八:婚姻調解
4.3近期先例中的其他例外
4.3.1Oceanbulk Shipping and Trading v. TMT Asia Ltd最高院先例
4.3.2Alan Ramsay Sales & Marketing Ltd v. Typhoo Tea Ltd先例
5.希望文件可以被采納作為證據的做法
6.對無損害規則的棄權
7.無損害規則是否適用在第三方
7.1申請披露原享有無損害規則保護文件的第三方的類別
7.2涉及第三方的持續訴訟
7.3涉及第三方的關聯訴訟
8.公共政策/利益從保護有損害利益的承認到更廣泛的解釋
9.國際仲裁中的無損害規則
10.自證其罪特免權(selfincrimination privilege)
10.1自證其罪特免權的來源
10.2對民事案件中自證其罪特免權的批評
10.3英國議會在立法中給出的例外
10.4規管程序與民事訴訟中的自證其罪特免權適用
10.5誰可以依賴自證其罪特免權
10.5.1能否依賴第三方的自證其罪特免權
10.5.2公司董事、高管和雇員能否依賴公司的自證其罪特免權
10.6對自證其罪特免權的小結
案例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