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90826
- 書名:.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研究
- 作者:王萬旭
- 出版社:法律
- 出版時間:2022年5月
- 入庫時間:2022-7-5
- 定價:48元
![](http://img.alipay.com/img/apcgp/logo/92x15.png)
- 特價:38.4元,80折,省9.6元!
圖書內容簡介
如何準確理解我國公司法上的法人格否認的法理,有兩條路徑:其一,從要件的角度理解該法理;其二,從司法裁判的實踐出發,通過裁判事例的類型化,找出屬于法人格否認的法理的核心問題,進而反向證成該法理的要件。本書通過對我國法院裁判實踐的事例整理與分析發現,適用公司法*20條第3款追究股東責任的案例中,其絕大部分可以通過一般私法規則得以解決;屬于法人格否認固有領域的只有“財產混同”與“資本顯著不足”,而此兩個領域理論上難以融入公司法*20條第3款的要件之下。另一方面,相比于一般私法規則,法人格否認的法理具有舉證責任上的先天優勢,援用該法理具有極大的效率性。因此,相比于要件論,功能論的路徑更有益于理解我國法人格否認法理的現實功能與價值。
圖書目錄
一、本書的問題意識
二、本書的基本內容
*一章法人格否認的構成要件:抽象要件論的困境及反思
*一節問題的提出
*二節抽象要件論的困境
一、“目的要件”與“形骸化”之間的邏輯矛盾
二、《公司法》*20條第3款的內部不整合
三、一個引申的問題:為什么法人格否認的法理在我國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現
第三節法人格否認類型化的確立
第四節基本結論
*二章法人格否認的類型化
*一節案例的整理及類型化作業
一、欺詐債權人
二、股東挪用公司資金
三、股東不履行義務
四、違反公司法的強制性規定
五、財產混同、法人格混同
六、合同解釋
七、其他案例
*二節案例分析——基于要件論的視角
一、股東主觀濫用目的之有無
二、“濫用”要件之認定基準——“主觀目的”的類型及內容
三、“形骸化”案件中的主觀目的
第三節基本結論
第三章實證研究:基于類型化的檢視
*一節實證研究的設定及內容
一、實證研究的內容
二、實證研究的結論
*二節司法實踐的展開
一、案例的類型化及其展開
二、案例總結
第三節基本結論
第四章我國法人格否認制度之重構:替代法律規范的嘗試
*一節制度重構
一、對我國法人格否認的法理進行制度重構勢在必行
二、對《九民紀要》的解讀與批判
*二節合同、法律規范本身的解釋
一、合同解釋、事實認定
二、法律規范本身的解釋
第三節債權人撤銷權之考察
一、債權人撤銷權的案例概況
二、案例探討
三、總結
第四節債權人代位權之考察
一、案例設定及考察
二、總結
第五節考察結論
第五章“人格混同”辨析
*一節“人格混同”在《公司法》*20條第3款中的地位
*二節掙扎在制度與現實之間:指導性案例15號及其前后的
*高人民法院立場
一、指導性案例的定位、效力
二、案例*析——*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15號
三、*高人民法院判決的展開
四、考察結論
第三節 如何取舍:兼*《九民紀要》的立場以及《公司法(修訂草案)》
第六章 過度支配與控制
*一節 “過度支配與控制”的內涵
*二節 “過度支配與控制”的法定情形
第三節 余論:“縱向否認”與“橫向否認”
第七章 資本顯著不足
*一節 資本顯著不足是構成法人格否認的單獨要件嗎?
*二節 《九民紀要》的立場
第三節 基本結論
第八章 關聯制度探討:重新審視法人格否認的制度本旨
*一節 問題的提起
*二節 資本制度的探討
一、追本溯源:“資本三原則”的來歷及其歷史使命
二、“資本三原則”的固有缺陷以及衍生出來的債權人保護路徑
三、法人格否認在公司法中的地位與功能
第三節 破產公司董事責任的探討
一、破產公司董事責任與“破產財產增值”
二、《企業破產法》*125條解析
三、“執轉破”后董事責任的法律問題以及司法實踐
四、立法論的展開
第四節 基本結論
第九章 結語
附 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