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論叢》第68卷共載論文15篇,秉承本論叢業已習慣的固定風格,所收錄的論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期我國刑法學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內容涵括中國刑法學、外國刑法學、刑事執行法學等刑法學諸多領域。
本卷特設“網絡犯罪專題”,收錄了3篇相關文章。金鴻浩的“網絡黑灰色產業鏈的犯罪特征與治理對策優化”一文,在對當前網絡黑灰色產業鏈的內涵、屬性、犯罪分布與功能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從“質、量、度”三個方面提出了優化網絡黑灰色產業鏈犯罪治理的對策。段衛利的“擴張解釋下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司法實現——以‘蔣某網絡隔空猥褻兒童案’為切入點”一文,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典型案例“蔣某網絡隔空猥褻兒童案”為切入點,對于擴張解釋下如何保障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司法實現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張萌、董姝含、杜子潤的“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的兜底傾向及合理限縮——基于《刑法修正案(九)》施行以來裁判文書樣本的分析”一文通過對該罪設立以來的裁判文書進行考察,提出應當通過堅持刑法謙抑性原則、正視并限縮兜底空間、堅持罪刑法定原則、審慎適用兜底性款項等措施,合理限縮該罪的兜底傾向,避免該罪成為新型“口袋罪”。
本卷的其他欄目還刊載了如下優秀成果:
徐宗勝的“犯罪成立條件‘情節嚴重’的解釋規則”一文提出,對于犯罪成立條件‘情節嚴重’的解釋,應當確定評價對象,選擇解釋立場,確立解釋目標,選對解釋方法,并根據法治目標和可接受性標準檢驗解釋結論,得出最優解釋結論。
利子平、周樹娟的“法益的私權屬性:侵犯著作權罪的應然歸屬——以《民法典》第123條為切入點”一文提出,《刑法》在著作權的保護中應適應民法,從著作權私權屬性視角考量侵犯著作權罪的法益,并在此基礎上重新審視侵犯著作權罪的歸屬問題。
徐穎的“間接正犯存在必要性之證成及其新構造”一文提出,在肯定間接正犯存在必要性的前提下,應當采用將支配理論的核心思想引入實行行為性說的新的理論構造,這樣既能彌補實行行為性說內涵不夠明確的缺陷,也能避免意思支配說中正犯范圍的泛化。"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