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9623
- 書名:現代管理學原理(全國重點政法院校系列教材)
- 作者:鄭傳坤
- 出版社:法律
- 出版時間:2002年11月
- 入庫時間:2002-11-18
- 定價:23
圖書內容簡介
沒有圖書簡介
圖書目錄
前言
現代管理追求科學化的管理,科學的管理需要管理科學的指
導。
管理學作為研究人類社會管理活動中各種現象及其規律的科
學,是在近代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和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日益
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門邊緣性、交叉性、綜合性科學。盡管管理
科學問世至今只有80多年的歷史,尚屬于一門年輕的新興科學,
但它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對人類管理活動的價值與作用卻日顯突出
和重要。之所以如此,是由于管理科學的研究對象——管理行為
本身的價值和作用決定的。這是因為,管理作為人類的一項最古
老十最普遍的社會活動,是人類的一種最富有活力和創造性的行
為,因而成為了現代社會生產力要素中的一種最重要的生產力。
許多學者認為,管理水平與科學技術是現代文明的兩大支柱,它們
猶如現代社會發展的“車之兩輪”或“鳥之兩翼”。換言之,科學技
術是硬件,管理水平則是軟件,只有兩者緊密結合,才能產生出巨
大的效能。偉大的列寧曾經精辟地論述了管理的巨大作用,他認
為,國家的“整個關鍵不在于政權,而在于是否會管理”。美國“曼
哈頓工程”的技術總負責人奧本·海默教授在談到組織管理與科學
技術的關系時也曾經指出,能夠使科學技術充分發揮威力的是科
學的組織管理。
20世紀是人類有史以來發展得最為輝煌的世紀。20世紀的
輝煌既要歸功于人類科學技術領域的一系列重大突破,而且更要
歸功于人類管理科學日新月異的發展。 21世紀將是人類競爭更
加激烈而其發展前景令人無限神往的世紀。中華民族要在21世
紀濟身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必須在科學技術和管理水平方面趕
超世界先進水平;中國人民要在21世紀全面實現工業、農業、國防
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首先就必須要實現管理的現代化;而要實
現管理的現代化,就必須要有賴于體現和反映現代化水準的管理
科學的指導。為此,創立和發展具有趕超世界現代化水準和富有
中國民族特色的管理科學,既是時代的強烈呼喚,也是現實的迫切
要求。
今人可喜的是,近年來,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推動下,
中國的管理科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并取得了不菲的成就。與此同
時,從事學習、研究管理科學和應用管理科學在全社會也蔚然成
風。毫無疑問,管理科學正在成為21世紀中國的顯學或一種熱門
科學而受到全社會的青睞;诖,為了適應時代和社會對學習
研究管理科學知識的需要,適應高等院校管理、經濟、政治、法律等
類專業和黨政干部學校的教學需要以及廣大干部、青年的自學需
要,我們在系統總結了多年來進行管理科學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
經驗并廣泛吸取國內外管理科學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力求
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編著出版了這本機代管理學原
理》。
在《現代管理學原理》編寫過程中,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管
理科學理論為指導,以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科學為努
力方向,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立足本土,借鑒國外,注意總結
當今中外管理實踐的新鮮經驗,盡力吸取當代中外管理科學研究
的前沿成果。在概略地分析了科學管理的重要價值和管理科學基
本特征的基礎之上,深入地探討了現代管理科學的基本原理和原
則,簡略地考察了現代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全面系統地
研究了管理主體、管理職能、管理行為、管理方法等管理科學的一
系列基本范疇,致力于實現學術性與科學性、理論性與應用性的有
機統一。與此同時,從本書作為高等院校管理、經濟、政治、法律類
專業的教科書這一特點著眼,我們在編寫過程中也努力做到從教
學需要的客觀規律出發,力求達到既有一般高校教科書所需要的
相對穩定性,又具有對現實管理問題進行積極探討的靈活創新性,
使之更加符合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本科生和黨政干部學
校的教學需要。
本書由鄭傳坤主編,白勝、鄒東升副主編。其各編各章的具體
寫作分工為:
鄭傳坤:第一章、第二章、第三三章;
鄒東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
屈健:第七章、第八章、第十一章;
黃述富:第九章;
袁敏:第十章;
聶志毅: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
白勝: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
本書能夠得以順利出版,既得力于西南政法大學教材編審委
員會的熱情關懷,也得益于法律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在此,我們謹
表示衷心的感謝!遺憾的是,限于編著者學識水平的不足和編寫
時間的倉促,書中的缺陷與不當在所難免,殷切期望學界同仁和廣
大讀者悉心指教,以便再版時修正完善。
鄭傳坤
2002年3月于西南政法大學
目錄
第一編管理學導論
第一章管理與管理學
第一節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概念
二、管理的要素
三、管理的職能
四、管理的性質
五、管理的作用
第二節管理科學
一、管理學的研究對象
二、管理學的特點
三、管理學的學科體系
四、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管理科學
第二章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管理理論的形成
一、古代的社會管理與管理思想的產生
二、近代管理與管理科學的形成
第二節現代管理理論
一、泰羅的科學管理法
二、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
三、梅奧的人群關系論
第三節當代管理理論
一、社會系統管理學派
二、決策理論管理學派
三、管理科學學派
四、權變管理學派
五、經驗主義管理學派
第三章現代管理的原理與原則
第一節現代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系統原理
二“人本”原理
三、動態原理
四、動力原理
五、效益原理
第二節現代管理的基本原則
一、整分合原價
二、封閉原則
三、能級原則
四、法治原則
五“行為”原則
六、反饋原則
七、彈性原則
八、價值原則
第二編管理主體論
第四章管理組織
第一節組織概述
一、組織的含義
二、組織的要素
三、組織的特征
第二節、組織的類型與作用
一、組織的類型
二、組織的作用
第三節組織結構
一、組織結構的含義
二、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
三、組織的部門化
四、組織結構的形式
五、公司的組織結構
六、組織結構體系
第五章領導者
第一節領導者的素質與角色
一、管理王體的概念
二、領導者與權力
三、領導者素質
四、21世紀領導者的四個角色
第二節領導者的類型與作用
一、領導者的類型
二、領導者的作用
第三節領導者的群體結構
一、領導者群體結構優化的必要性
二、領導者群體結構優化的內容
第四節建設高素質企業家隊伍
一、深化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框架內的人事制度改革
二、建立和健全企業配套的激勵機制
三、切實完善企業的各項監督制約機制
第六章管理者
第一節管理者的角色與類型
一、管理者的含義
二、管理者的角色
三、管理者的類型
第二節管理者的素質
一、良好品質
二、豐富知識
三、健全心理
四、實際能力
第三編管理職能論
第七章管理的決策職能
第一節決策概述
一、決策的定義與作用
二、決策的類型
三、決策模式理論
第二節決策原則和影響因素
一、決策的原則
二、影響決策的因素
第三節決策程序及基本要素
一、決策程序科學化的意義
二、決策的程序
第八章管理的計劃職能
第一節計劃概述
一、計劃的概念
二、計劃在管理中的作用
三、計劃的原則
第二節計劃的種類
一、按期限劃分
二、按內容劃分
第三節計劃的制定與執行
一、計劃的制定
二、計劃的執行
三、計劃的調整
第四節計劃工作的基礎——目標
一、目標含義與性質
一、目標管理
第五節戰略計劃和戰略管理
一、戰略計劃的內容
二、戰略計劃的類型
三、戰略的制定
第九章管理的組織職能
第一節組織工作概述
一、組織工作的內容
二、組織工作的過程
三、組織工作原則
第二節組織工作的基本范疇
一、勞動分工與統一指揮
一、職證、職權和職責
三、集權和分權
四、組織授權
五、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
第十章管理的協調職能
第一節協調的概述
一、協調的涵義和意義
二、協調的原則
三、協調的分類
第二節信息溝通
一、信息溝通的含義
二、信息溝通的類型
三、信息溝通網絡
四、組織溝通的障礙
第十一章管理的控制職能
第一節控制概述
一、控制的含義
二、控制的目的與必要性
三、有效控制的要求
第二節控制的類型
一、前饋控制、現場控制和反饋控制
二、間接控制和直接控制
三、內部控制和外部控制
第三節控制的對象
一、人員
二、財務
二、作業
四、信息
五、績效
第四節控制的過程
一、確立控制標準
二、衡量工作成效
三、糾正偏差
第四編管理行為論
第十二章管理行為概述
第一節管理行為
一、管理行為的概念
二、管理行為分類
第二節組織行為學概述
一、組織行為學的含義
二、組織行為學的作用
三、行為科學與組織行為學
第十三章個體管理行為
第一節個體管理行為概述
一、個體管理行為過程
二、個體管理行為基礎
第二節管理行為的激勵
一、激勵與激勵理論
二、激勵理論的應用
第三節個體管理行為
一、個體目標和組織目標關系
二、個體管理行為的構成和特征
三、個體管理行為方式
第十四章群體管理行為
第一節群體管理行為
一、群體及其群體管理行為
二、影響正式群體管理行為的因素
三、不同群體之間行為分析
第二節非正式群體
一、非正式群體概述
二、非正式群體的作用和管理
第三節工作團隊
一、工作團隊及其意義
二、工作團隊與群體
第五編管理方法論
第十五章管理方法概論
第一節管理方法的基礎
一、管理方法的定義及特征
二、管理方法的研究意義
第二節管理方法分類
一、接管理學派分類
二、按是否采用定量技術分類
三、按管理職能分類
四、按實施主體的“知”和“行”分類
五、按實施對象分類
第十六章管理思維方法
第一節PDCA循環思維法
一、產生背景
二、主要內容
第二節二分思維法
一、產生背景
二、主要內容
第三節簡易一不易一交易思維法
一、產生背景
二、王要內容
三、運用時應注意的問題
第四節系統思維法
一、產生背景
二、主要內容
三、運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十七章管理行為方法
第一節計劃與決策方法
一、SWOT法
二、群體決策法
二、預算方法
四、管理樹法
五、網絡留法
第二節組織與實施方法
一、信息處理法
二、80/20工作法
三、授權管理法
四、比較優勢法
五、TQM法
六、時間管理法
第三節協調與控制方法
一、標準控制法
二、平衡協調法
三、沖突管理法
四、例外控制法
五、行為激勵法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