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曉寧 ]——(2010-6-23) / 已閱11939次
在迪慶中院每周一下午全院的集中學習上,除了學習時政方針,業務知識,廉政教育,還有電視劇《大法官》、國學大師翟鴻燊的系列講座、云南高院電視專題片《以法律的名義》等也在其中,形式多樣,豐富多彩。
在迪慶中院看來,一個政治素質優秀、法律技能嫻熟、知識底蘊深厚、文化學識卓越的法官,才是藏區法院所急需的優秀人才。為此,迪慶中院制訂了《全州法院干部教育培訓規劃》,組織干警參加各類業務培訓18場次,累計參訓人員近200人次,選派7名法官到上海、昆明中院掛職鍛煉,增長才干,派出干警外出參觀,開闊眼界。在法院經費較為緊張的情況下,出臺獎勵措施,對通過國家司法考試的干警給予八千至一萬元的獎勵,轄區內的德欽縣法院等也紛紛出臺了獎勵政策。
“作為云南省乃至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德欽法院的工作經費從來都是捉襟見肘。一萬元對于這些法院來講,可不是一個小數字”。一名當地法官這樣感嘆獎勵的力度。
“審判大樓建設固然很重要,但是培養人才更重要”。鮑順明是這樣看的。
在中午休息間隙,迪慶中院的常務副院長彭躍群這樣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以前迪慶法院本地的干警能通過司法考試的很少,尤其是55歲提前退休還可以享受政策優惠,這樣,不少具有審判資格的老法官就選擇了提前退休,而外地招考到迪慶的很多干警由于生活不習慣等原因,紛紛選擇離開,最終很難留住,法官斷層的情況相當突出。
“辦法總比困難多,這還得益于上級法院的理解和我們自身的努力”。彭躍群這樣總結問題的最終解決心得。
迪慶中院從長遠規劃來培養本地法官,再加上云南高院近年來出臺的和高校一起培養少數民族法官的措施,基本解決了藏區法院法官青黃不接問題。這樣做,投入一些培訓經費,這樣好的效果,是遠遠不能用錢來衡量的。
在云南法官進修學院,我們得到這樣一則消息:近年來,迪慶全州兩級法院司考過關人數逐年上升,2008年,云南省海拔最高的云南德欽縣法院的魯茸尼瑪、楊玉花通過了國家統一司法考試,終于實現了該院自實行司法考試以來無人能通過的“零”的突破。
人才的問題解決了,隊伍的素質提高了,工作方法到位了,干警們的工作勁頭十足。2010年5月,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田成有副院長在迪慶法院調研時,對迪慶兩級法院的工作總結了六大特色:一是保穩定,促和諧。在藏區穩定發展的大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起到了良好的司法保障作用。二是能動司法。通過巡回審判等方式,注重溝通、交流,真正讓群眾相信法律,信任法院。三是司法為民。通過出臺為農牧民減免訴訟費的方式,讓經濟困難的群眾打得起官司,感受到司法的人文關懷。四是案件數量雖然少,但是案件質量高。其中,在全省清理執行積案排名中,三次位居第一名。五是注重人才的培養,克服困難,多方努力,保障了民族地區法官的后繼有人。六是新聞宣傳、文化建設亮點頻出,效果明顯。
在短短兩天多的采訪中,我們不斷被這些鮮活的事例所感染、所啟迪、所震動。同行的新華社記者王妍隨身的采訪本上,密密麻麻地記滿了迪慶法官的敬業奉獻的故事。這個多次到過迪慶的年輕女記者這樣描述自己眼中的迪慶法官:樸實、真誠、執著、奉獻。
迪慶,藏語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1933年,詹姆斯•希爾頓在其長篇小說《失去的地平線》中,首次描繪了一個遠在東方群山峻嶺之中的永恒和平寧靜之地“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是迪慶藏語,意為“心中的日月”。如今,這個充滿了圣潔與和諧安寧的地方,迪慶法官,這群頭頂正義的人,正在山巒連綿、一望無際的雪域高原,用法律和忠誠,守護著一方藏區的和諧與安寧!
(作者單位: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
總共2頁 [1] 2
上一頁